其實他們也有他們的理由,因為並非他們喜歡畏縮,隻是這種人對自己太沒自信了,隻要能夠確認自己有能力,相信一定會恨不得一手包辦,不需他人要求。
但並不是說這種人的理想過高,而是指這些人尚未建立與公司的同一性,他們認為自己不是公司裏的專家。更簡單地說,這種人還沒有徹底適應其工作場所。
由於感受到現實與理想的差距,禁不起考驗就會認定有許多困難存在,由這種意識,就造成了畏縮的行為。
但除了以上的心理因素外,使其產生畏縮的行為,還有以下的因素。
首先,他們生怕自己將要采取的行動表現不好被別人(尤其是熟人)看到,所以有種不安和恐懼心,此外,他們也唯恐自己將來喪失信用,所以先采取退卻以避免犯錯。
因此我們應認清,態度消極、畏首畏尾的人,不一定是謙虛的人。
辦事過於認真的人
行事認真的人,也許辦事的速度不快,但由於他們不會敷衍了事、半途而廢,所以完成的工作,定能博得他人的信賴。
有的人辦事不僅認真,甚至還吹毛求疵,這就有點矯枉過正了。辦事過於認真的人,從辦公室的桌子就可看出。他們的桌子總是整齊規矩,甚至連各種用具所擺放的位置也一成不變,與其他同事形成強烈對比。
若有人在他不在時,順手借用他桌上的東西,即使過後再放回桌上,他一眼就能看出東西有人動過,會很不高興地表現出來。這種行為,除了會令周圍的人神經緊張外,他自己也為此而苦惱。
這些人很清楚自己過於認真的行為並不合乎常理。若從單純角度來看,一定會認為既然他自己也知道不合理,隻要改正不就好了?可是問題是他們根本無法改變自己,如果他們中止了這些行為,便會失去平衡。
這種行為,心理學術語稱之為“強迫觀念”,而由這種觀念所表現出的行動,就稱為“強迫行為”。一般人多少會有類似的狀況,例如明知煤氣已經關了,卻非要再確定一次,否則無法安心;或明明已經把信投入郵筒了,可是還是放心不下,要想法確定一下等等,都屬於這種傾向。
根據以上說法,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表麵上看似乎是想再確認某件事是否已完成,實際上這種行為絕對不是為了抹殺可疑點。在我們的周圍,可以見到這種過度認真、有強迫行為的人,他們常給人一種神經質印象。
時間一到就立刻下班的人
近年來社會上開始出現拒絕上學的小學生,且愈來愈多,這不僅成了精神醫學的臨床問題,也是社會問題,社會上因而議論紛紛。
既然是學生,就應盡學生的本分。但是確有拒絕上學的學生,卻無法盡其責任,造成許多問題。令人驚訝的是,當大家為孩童拒絕上學的問題苦惱時,孩子的父親卻也可能因一點不舒服就向公司告假,真可說是有其父必有其子。
有拒絕上學傾向的孩子,一旦遠離了父母的保護,成長為有自我判斷力的社會人後,通常會以較寬容的態度對待自己、對待別人,但此時另一種為人忽略,與學生的拒絕上學症類似的心理出現了——拒絕上班症。
為什麼有人會產生這種心理呢?這是因為他們有一種想從自己必須完成任務的現實環境與組織中逃脫出來的心理。而此逃避的傾向,就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所屬的組織(也可以說是他們的工作單位)中的人際關係,是一種負擔,這種負擔構成了精神壓迫,使得他們拒絕上班。
我們必須研究的是,當其他人與這些人處於同一情形時,會不會也像他們一樣有早退、缺席的傾向?探究的結果是否定的,其原因又在哪裏呢?
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們與工作場所中的氣氛不能諧調,換句話說,就是其內心與工作場所有差距。
基於此,這些人自覺無法忍耐這種差距,隻好采取一種特殊行為填補這種差距,結果愈加精神緊張。當自我忍受不了時,他們就會想逃離工作場所。由此可知,這種人一定是尚未確立自我,且尚未完成與工作場所的同一性。
不過管理者不可忽略,如果工作環境過於嚴肅,即使不缺席早退的人,也會有發生類似行為的可能性。所以如果你的公司裏有隨便請假早退的人,不要輕率地認定其為“逃避行為”而予以批評,而應進一步觀察。
常抱怨身體不好的人
當自己身上出現各種不適症狀時,任何人都會想讓他人知道自己的痛苦,這是人之常情。
有位公司職員,就有這種心理,所以特意把自己的心電圖、血液檢查及肝功檢查的結果,帶到公司給上司和同事看。本來健康檢查隻是個人的問題,但這種人卻覺得應該讓人知道,否則他的生活就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