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說來,初次體驗到的人際關係,是由與母親接觸的感情交流開始,此時嬰兒仍分不出母子的區別。到了斷奶期時,雖與母親拉開了一定的距離,但心理上卻仍有未分開的部分,直到逐漸長大成人後,才漸覺自己與他人的不同。
但若自我成長還未到達此程度時,就會搞不清自己和別人心理上的距離,因而毫無顧忌地侵入別人的心理領域。總之,這種人若不能與人維持某種關係,就會感到不安,而這種追求心理上行為滿足便表現為插入別人的談話。
不守時的人
有些男人一旦有與自己夢寐以求的女性約會的機會,不但不會遲到,甚至還會提早30分鍾或1小時,但在其他情況下,絕不可能如此守時,往往遲到成性。
當他們遲到時,一定會解釋:“啊!突然有朋友來找我!”,“對不起,塞車塞得太厲害了!”但這些可能隻是他們的借口。
如果你有機會和自己所愛的女人約會,為了怕喪失這千載難逢的機會,一定會事先預測各種可能發生的事故,做充裕的準備。由此看來,遲到與否,全在個人對約定的人物、內容所關心的程度,二者有密切的關係。
若某人在參加會議的途中發現自己忘了帶會議證,或搭錯了車,那麼他一定會以此作為自己遲到的理由,但這些都不是真正的理由。其實他的遲到,也許根本就表示他不太願意參加會議,但這點本人卻未意識到,隻是存在於他的潛意識中。
這種行為,在心理學習稱之為“失錯行為”。本人在采取行動前,先拿本人潛意識中被壓抑的念頭刺激意識,進而采取行動。而據這類遲到的人自己辯解,他們在這段期間的心理動態如下:
“我總覺得自己不想參加這個會議,但卻又礙於事先已經和人約好,不得不參加,所以我盡量慢點出席。”由此可知,其他在各種場合中常遲到的人,想必也是基於這種心理。
總之,人有遵守時間型和懶散型二種,這與辦事認真與否是相關的,但造成這種差別可追溯自從母親那兒接受排泄訓練時期開始。
母親授乳給嬰兒,除了提供孩子所需的營養外,也可使嬰兒獲得豐富的母愛。而幼兒下一步接受母親的訓練,則為處理排泄物,此後,幼兒才會選擇時間、場所來排泄,這也是最先學習邁入社會的準備。此時期的小孩,依母親的指示學習使用括約肌的方法,但母子的感情交流若不圓滿,孩子會對母親不信任,而不按指示學習,結果就不易學會使用括約肌的方法。
接受訓練的孩子,能透過括約肌的縮緊與放鬆的方法,使行為中規中矩、是非分明;但未接受訓練的孩子,則會有隨處排泄的不規矩習慣。在孩子們成人後,這一習慣便會帶入現實生活中,而反複出現不守時的行為。
總之,這種“失錯行為”,應追溯至當事人的嬰幼兒期。
喜歡被叫乳名的人
若我們長大成人後,別人還用乳名來稱呼自己,往往會很不高興。有位年方20歲的a先生,一次,正在接待來客,此時a先生的姨媽也在場,而她稱呼a先生的方式,就是用乳名叫喚。a先生於是露出很不愉快的神情,告訴姨媽:“唉呀!你別再用小時候的名字叫我了,我已經是個大人了”。這位姨媽回答:“為什麼呢?你小的時候我不都是這麼叫的嗎?”姨媽似乎無法理解a先生憤怒的原因。
事實上,姨媽雖然認為a先生永遠是個可愛的孩子,但他卻已經長成大人了,難怪a先生會對忽略了這點的姨媽感到氣憤。
有的人卻與a先生相反,即使成人了,也喜歡別人叫他的乳名。例如電視節目中,某主持人用小時候的名字稱呼一位女歌手時,她非但不慍怒,反而高高興興地接受訪問。日常生活中,也可看到這類情形。例如單位中的主管、同事們,有時電如此稱呼某些女職員,而被稱呼的女職員並不為怪。但嚴格來講,如果有人喜歡別人用小時的昵稱叫他,這說明其心理尚未成熟。
其實單位是個正式的地方,用這些不正式的名字稱呼對方,可說是公私混淆。就公司而言,職員們都已經成人,若把這種小時的稱呼帶進工作場所中,豈不表示缺乏社會性?這等於是把私人感情帶進單位裏,並非是一種成熟的行為。
不過令人意外的是,有這種行為的人,對自己所屬組織的歸屬意識非常強烈,因為現實的工作場所,是造成人精神緊張的原因,這種人由於無法正麵應付這種精神緊張,所以暫時讓無法忍受的自我退卻,使自己與嚴酷的事實保持一段距離。
所以當我們聽到有人喜歡別人以昵稱稱呼自己時,就能了解他的內心了。
一葉知秋——通過小毛病識人
退卻的人
有的人常喜歡毛遂自薦,即使明知自己無法勝任,他們也硬要推銷自己。但有的人卻恰好相反,明明有個讓他們一展才華的機會,卻退縮遲疑。後者這種看似謙虛的美德,實際上是源於他們害怕暴露自己的弱點,因此非常矛盾。
當然,沒有人敢誇口自己從不退縮,因為即使做事再靈巧的人,也會碰到一些自己不能應付的事情。但在自己有能力,且有機會的情況下,一般人都會主動接受工作。可是前麵所說的那種人,卻會畏怯推辭,即使主管和同事追問:“這件工作以你的能力明明可以做好,為什麼你不做?”他們也依然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