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處世識人學(4)(1 / 3)

大聲說話的人,他們多半肥胖、個子矮、臉色紅潤,頭圍、胸圍、腰圍都很大,脖子粗而短,肩呈圓形,四肢亦粗短。由於以上特征,所以這種人多給人感情安定、交遊廣泛、對人忠實的印象。但另一方麵,他們卻很笨重,不知隨機應變,感情不纖細,且枯燥乏味。所以一般有這種安定、遲鈍氣質的人,一旦心中累積不滿時,情緒就會爆炸性地散發出來。

再者這種人不懂得人情世故,經常會自以為是,而其表達的方式,就是大聲說話。

除了音量大外,這類人還會毫不在乎地在別人麵前叼著火柴棒,或在擁擠的車子裏大大咧咧地張開雙腿,毫不在乎別人的眼光。

除了以e類型外,中學生旁若無人地大聲說話,也是一種“精力過剩意識”的示威行動。由此可知,大聲說話者,實際包含各種類型。

說話聲音很小的人

不顧場合而大聲說話的人固然令人不悅,但說話聲音像蚊子般細小的人,往往也會令人焦急。

若一個人在正式的會議上或與上司談話時,無法正確清晰地表達意見,不但會給別人造成困擾,可能還因此造成誤會,耽誤了自己的前途。因為一個人如果無法正確地傳達意見,可能會對公司營運造成很大的影響,這樣當然對自己不利。而且一個人連話都說不清楚,很可能會給對方留下不好的印象,進而懷疑這個人的能力。

通常一個人說話聲音很小時,對方為了準確了解其說話的內容,一定會一再反問。這時如果說話的人察覺到對方反問的目的,應該提高音量。但事實不然,說話者根本不會發現對方的意圖,甚至還期待對方一再反應。因為聽者一再地反問,就等於替說者整理了說話的內容。這種小聲說話的人的特點便是缺少自信,對自己的能力沒有把握。

許多人也有這一毛病。當我們想告訴對方某件事時,若對自己的表現與陳述的內容沒有自信,說話聲音自然而然會變小,好像在自言自語。小聲說話的人,就是經常處於這種狀態,因此不得不表現為要求聽者幫助,而聽者再三反問的結果,正好滿足其依賴性。由此可知,說話聲音小的人,並不如我們想象的為此苦惱,相反,他們卻因此滿足了自己不能獨立的依賴感。

我們可以推測,這些人大半從幼年時期起,每當把自己的意見傳達給對方時,不必以明確的方式說明,對方就能心領神會,所以養成他們小聲說話的習慣。這些人多半在幼年時代,母親就是他的代言人,所以他才會把以前的母子關係類型,帶到現實生活中。因此我們不可忽略的是,這種人心中仍有依賴他人的意圖。

好打斷別人的人

我們會在電視上看到所謂評論家或文人們齊聚一堂的座談會。當對方話還沒說完時,這些所謂的專家,就急著製止別人,而由自己發言。尤其當我們看電視上“大辯論”的節目時,就常見互相製止對方談話,大聲吵嚷的場麵,把交換意見的討論方式棄置不顧。每當見到這種情形,不免令觀眾心中反感,深覺這些人的修養著實值得懷疑,即使他說得再冠冕堂皇,也無法令人相信。

說話容易聽話難,一個能深獲眾人信賴、人際關係和諧的人,應是一個具成熟心智的人,所以他們也善於聆聽別人的談話。這一點我們隻要觀察心理還處於幼稚階段的小孩就可明白。小孩們很愛說話,卻不懂得聽話的藝術,他們無法慢慢地由別人話中了解對方,也沒有這種寬容的心態。所以如果某些政治家和文人的心理發展階段,還停留在孩童期的水準,他們如何能了解人心呢?即使他們說得再富哲理,也隻是曲高和寡,他人無法產生共鳴。而且製止他人談話,根本是無禮的行為。

製止對方說話,不僅使其無法發表意見,更是一種不認可對方的舉止。

這種喜歡打斷別人談話的人,往往對自己以外的價值觀不予承認,以為自己的想法可通行無阻,而有一種萬能感。但他們卻沒想到,說話中途遭製止的人,會有不滿的情緒,如此豈不無法產生交流,而破壞人際關係?

觀此無禮的舉動,我們探察其原因,可以發現除前述理由外,可能還包括,說話者內容太過冗長,毫無價值等等。不過即使如此,這種製止的行為,正足以證明他們完全不反省自己的想法,隻一味要求別人接受,頗有自戀的傾向。

總之,製止別人說話的人,無論其他方麵如何,可以確認的事實是,他們根本不讚同對方的論點。

喜歡插嘴的人

當我們和他人交談時,有時旁觀者往往會毫無顧慮地加入談話的陣容,當然談話的內容若不具特別意義,一般人也就默許這種行為。

例如我們在與同事交談時,鄰座的人突然挪動椅子,過來插嘴說:“啊!這件事我也知道!”插嘴的人表麵看來似乎並沒有聽見我們的談話,但他們的耳朵卻未捂住,所以談話的內容自然而然地傳入耳內,就等於他也加入了談話。當然我們不會對這個半途殺出的程咬金覺得詫異,不過仍應探討他們為什麼毫無顧慮地加入別人談話的心理。

這種人的心理是,無法區別自己與別人的不同,認為別人的東西就是自己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