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處世忍學(14)(1 / 3)

範仲淹的這篇嶽陽樓記,一是為了重修嶽陽樓的原因,更是為了勸老朋友滕子京的緣故。滕子京當年作為改革派人物,受到誣蔑而被貶官職到嶽州,心中憤憤不平。範仲淹借記嶽陽樓,而把規勸之言和自己的處世態度自然而藝術地表達了出來。所謂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說,人的憂喜情緒不因客觀美好景物而高興,也不因個人的境遇不佳而憂傷,順其自然,豁然,超然。一般人難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為人畢竟是有情有欲,不可能受客觀外界幹擾而無動於衷,也不可能因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麻木不仁。隻是要在客觀外界向自己壓迫而來的時候,能夠慨然以對,活得灑脫些,看開些,看遠些。

在第三次經濟浪潮的猛烈衝擊下,大麵積失去心理平衡的就是中國的知識界,特別是那些傳統觀念較強的中老年知識分子,部分青年知識分子其實也處於迷惘、困惑、找不準感覺的境地。本來中國的知識界就安於清貧,習慣了寧靜淡泊。苦讀書,坐冷板凳,對他來說是喜,不是憂。而這次卻非同一般,不隻是有憂慮感,更有危機感,他們遇喜不敢喜,遇憂更其憂。

在素來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看來,中國人民終於盼來了致富的機會,而且對知識分子也:是政策放開、大展身手的好時機,這是可喜可賀的。可是從另一方麵來看,特別是搞基礎學科、傳統學科的一些知識分子大有被經濟大潮所淘汰之感。想“下海”經商,又沒本事,不“下海”吧,心裏又不甘寂寞,何況人都有七情六欲,功利思想誰都有,誰都不擔心錢多咬手,於是憂慮更猛烈地襲擾著知識分子的心。

要擺脫這種心境,就得順其自然,當憂則憂,遇喜則喜。沒條件、沒本事經商的人,可以先忍一下,不必隨大流。這雖然是知識分子所遇到的,但為官者也應借鑒其中的道理。

《莊子·秋水》篇中這樣說道:“得到了榮譽、寵幸不必狂喜狂歡,失去了也不必耿耿於懷、憂愁哀傷。”一切功名利祿都不過是過眼雲煙,得而失之、失而複得這種情況是經常發生的,意識到一切都可能因時空轉換而發生變化,就能夠把功名利祿看淡看輕看開一些,做到隨遇而安。

某醫院晉級評職稱,10個中級職稱的指標讓醫生占去了9個,隻分了1個給護師。護師有6個人符合要求,其中有3個是同一級畢業、同1年升上護師的,餘下的3個則是晚一屆。當然,按照論資排輩的規律,這一個指標要在前3位中選出1個人來。3個人之中,有1個是護士長,有1個學術論文出的比較的多,且發表的雜誌級別也比較的高。第三個人則是一切平平常常,除了年限到了之外,再也沒有任何優勢可言。

第三個人自然也是想得到這一職稱,爭了一段時間,眼看毫無指望,便偃旗息鼓,不再爭了。第一、二位相持不下,第一位不僅是護士長,且與一位院長私交甚好,於是她拚命活動,最後得到了職稱。消息剛一傳開,這位護士長竟然當眾大罵與她相爭之人,大家紛紛議論,說她缺乏教養。結果,口碑陡然變得更壞。而另外兩位護師和其他3位,第二年順利地就評上了。

一年的差別,工資不過300元之差,而那位護士長由於爭名奪利以及惡語相加於人,豈止是300元所能贖買回來。為官者更需注意,要隨遇而安,不妨先忍一下,相信該來的自然會來。

便宜不能一人占盡

在《後漢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人若不知足,既平隴,複望蜀。”是說既取得隴右,又想進攻西蜀,後來便用這“得隴望蜀”來講人不知滿足,也同於俗話說的“這山望著那山高”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得隴望蜀是人的天性,人總想嚐試新的東西,享受不曾享受的。但是,便宜不可能一人占盡,人如果想活得快樂些,就必須學會知足常樂,在現實條件許可的範圍之內,充分享受生活,而不為得不到的而苦惱。這才是適宜的人生觀。

生活中,一些人往往認為吃不到的葡萄總是最甜的。這種人永遠不會有真正的快樂,永遠不會珍惜既得的東西,從而失去人生的樂趣,在企盼的煎熬中度過一生。

知足常樂,多少年來,許多哲人無不重複這同一真理。他們都是用自己的經曆一再來證實並且闡發這個命題。隻有安於現狀的人才會有真正的幸福。在安於現狀的基礎上有所追求,才有更多的幸福。那種追求不能是幻想,而是可以達到的實際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