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處世忍學(13)(1 / 3)

《莊子》中提出過“意怠”哲學。“意怠”就是一種很會鼓動翅膀的鳥,別的方麵毫無出眾的地方,別的鳥飛,它也跟著飛;傍晚歸巢,它也跟著歸巢;隊伍前進時它從不爭先,後退的時候也從不落後;吃東西時不搶食,也不脫隊。因此,它很少受到威脅。

從表麵上來看,這種生存方式顯得有些保守,但是仔細想想,這樣做也許是最可取的。凡事預先留條退路,不過分炫耀自己的才能,不與人爭短長,這樣才不會犯大錯.在現代高度競爭的社會裏,看起來似乎平庸,但卻是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的一種方式。

唐順宗作太子時,不與父皇爭長短,保全了太子的名位。順宗在作太子的時候,也好作豪言壯語,慨然以天下為己任。他有能力,服人心,自然也是使自己順利當上皇帝的一個先決的條件。

但是太子能力勝過父皇,又往往有逼父退位的嫌疑,所以又會經常遭到父皇的猜忌而廢黜。聰明的太子因此必須不能表現出太強的才幹,不造成太響的名氣。

順宗作太子的時候,曾經對東宮僚屬說:我要竭盡全力,向父皇進言革除弊政的計劃!他的幕僚王叔文於是告誡他:“作為太子,首先要盡孝道,多向父皇請安,問起居飲食冷暖之事,不宜多言國事,況且改革一事又屬當前敏感問題,你如果過分熱心,別人會以為你邀名邀利,招攬人心,如果陛下因此而疑忌於你,你將何以自明?”太子聽得如雷貫耳,於是立刻閉嘴默言。德宗晚年荒淫而又專製,太子始終不聲不響,直至熬到繼位,方才有了唐朝著名的順宗改革。

而隋煬帝的太子就沒有那麼好的涵養了。一次父子同獵,煬帝一無所獲而太子卻滿載而歸,隋煬帝本來就感到太子對自己不夠尊重,這一下被兒子比得抬不起頭來,於是把太子給廢了。

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是任何付出都會有回報的。確實如此。有時生活存在著不公平,不隻是你自己覺得不公,連周圍的民意也認為不公。這個時候,千萬不要太激動,更不能一時衝動,幹出無法收拾的傻事來。

比如評級、漲工資,憑你的貢獻,你的民意測驗,這次的美事就理所當然屬於你,但是因為隻有一個名額,有關方麵出於平衡關係或是其他考慮,就把美事給了另外一個人。在這種情況下,千萬要想開,不能耿耿於懷,憂心忡忡,更不能失去理智,大動幹戈。往後想一想,一次漲工資不就是幾塊錢嗎,不能為幾塊錢鬧意氣,叫人看低了自己的人格,看低了自己的風度。自己寬自己的心,自己尋找快樂。不要與他人非爭個長短,爭個高低不可。這就叫退一步海闊天空。要隨遇而安。

人生在世,爭什麼?無非是爭兩樣東西,一是爭氣,一是爭利。爭氣,不值得,“牢騷太盛防腸斷”,爭利,更不值得,也為人所瞧不起..要守得住“柔”,那就得像古人所說的那樣:“處利讓利,處名讓名。”名也好,利也好,一切都不過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索性就做個“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的好漢,更瀟灑,何必與人爭得死去活來。

曹操很注意接班人的選擇。長子曹丕雖然為太子,但幼子曹植更有才華,文名揚天下,曹操有換儲的念頭。

曹丕得知消息後大為恐慌,問他的貼身大臣賈詡應該怎麼辦好。賈詡說:“願你有德性和度量,像個寒士一樣做事,兢兢業業,不要違背當兒子的理數,也隻得這樣了。”

有一次,曹操親征,曹植朗誦自己歌功頌德的文章,既為討父親的歡心,又想顯示自己的才能。可曹丕卻伏地而泣,跪拜不起,一句話也說不出。問他為什麼這樣,他哽哽咽咽地說,父親年事已高,還要掛帥親征,做兒子的心裏又擔憂又難過,所以說不出話來。一言既出,滿朝默然,都為太子如此仁孝而感動不已。反之,大家倒覺得曹植隻知道為自己揚名,未免華而不實,有悖人子之孝道,做一國之君,恐怕難以勝任。畢竟,寫文章不能代替道德和治國之才能。

結果,還是曹丕被定為太子。可是曹植仍不吸取教訓,不裝些糊塗,不收斂一下自己的才幹,繼續與曹丕相爭,並結交名士,以才名炫世,最終被曹丕置於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