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的一對夫妻,都是一毛不拔、隻想占便宜不想吃虧、斤斤計較的主兒。兩人一致對外,心裏很默契,也著實占了不少便宜,但是男方本來很有政治前途,卻因為這斤斤計較而不得人心,一直不很得誌。
兩人爭取共同利益時,倒是一致對外,但是自家的事就不怎麼樣了,做好了飯,兩個人爭著挑好的吃,生怕自己吃虧;你買了一件衣服,我也必須買一件價值相當的衣服。總之,這兩人像烏眼雞似的,相互瞪著對方,隨時準備打仗。
男方怕自己在嶽父母跟前吃虧,送些禮物,總想討些回報,否則,便心疼不已。女的呢,時時刻刻想著自己的親生父母,對公婆一點兒都不放在心上。甚至於把丈夫的工資、資金和可憐的一點兒稿費全都壟斷了。結果男的怒氣衝天,而女的則總是懷疑男方給了公婆家裏什麼東西……彼此沒完沒了,相互猜疑,彼此不滿。
終於,兩人在一個公開場合,先是激烈地爭吵,後來竟大打出手,而在場的人竟然沒有一個人出麵製止,直到男方把妻子打倒在地。
原來是丈夫想為母親扯一段做上衣的布料,而女方則堅持說,沒那份錢,即使有也不給。要扯布,也要先給我母親扯布。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兩人非得爭個長短不可,終至釀成扭打一團的結局。
為官者須忍官場之紛爭,在日常生活中,也不要動輒與人爭短長,尤其是與自己的親人。否則,不但名聲不好,對自己的事業也有極大的影響。
該來的自然會來
現實生活中,往往會有一些人為了出人頭地,達到自己的目標,不顧一切,拚死拚活地去爭取。而一旦遭到挫折或是失敗,往往又意誌消沉,一蹶不振。的確,生活中需要努力工作,但是,如果過猶不及地違背自然規律,豈不是得不償失嗎?
因此,最好是能做到凡事順應境遇,不去過分強求,才能過著安樂而自由自在的生活。這便是一種順應命運,隨遇而安的生活方式。
不追求官爵的人,不因為高官厚祿而喜不自禁,不因為前途一時受阻或窮困貧乏而隨波逐流、趨勢媚俗。榮辱麵前一樣達觀,所以他也就無所謂憂愁。莊子主張“至譽無譽”。在他看來,最大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把榮譽看得很淡很輕,名譽、地位、聲望都算不了什麼,即使行善做好事也不要留名。
三國時期,有一個叫步陡的人,字小山,淮陰人。東漢末年逃難到江東,單身一人,十分貧困。
步陡和廣陵的衛旌年歲相同,兩人十分友好,都靠種瓜為生。當時,會稽有個焦征羌,是縣裏的大族。步陡和衛旌在他的地盤上寄食,怕被欺負,就一起抱著瓜去獻給焦征羌,等了很久才被接見,焦征羌自己大吃美味佳肴,卻在地上放了一張席子,讓步陡、衛旌坐在窗口外,用小盤子吃飯,吃的也隻是一些蔬菜而已。衛旌吃不下,可步陡卻飽飽地吃了一頓,衛旌對步陡說:“你怎麼能忍受這樣的待遇呢?”步陡說:“我們貧困卑下,主人用貧賤的方式對待我們,是應該的,有什麼值得羞恥的呢?”後來步陡在吳國當官,官至中郎將,又被拜為丞相。
當步陡處於低微地位的時候,能忍受別人對自己的輕視,不去過分地過問、計較這種事情,是因為他胸有大誌,有所作為。忍得一時之氣,隨遇而安,才能鍛煉自己的品行。
同是三國時期,劉皇叔在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前夕,曾會見過一位“水鏡先生”。他告訴劉備:臥龍、鳳雛,得其中的一個人就能夠使天下安定。“臥龍”是指諸葛亮,“鳳雛”是指龐統。
這位“水鏡先生”的真實姓名叫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人,善於識別人才,但不隨便議論。他居住在襄陽一帶,屬劉表管轄。他認為劉表為人陰險,一定會暗害好人,所以更加隱諱,閉口不談當時各派人物的是非,凡是別人問他某人怎樣,他都隻回答一個“佳”字。
龐統,字士元,襄陽人,有人說他是司馬徽的侄子,後來曾在劉備手下擔任軍師中郎將,幫助劉備攻打四川,在圍攻雒縣時,不幸被流矢射中。少年時代的龐統性格內向,不太惹人注意。在他16歲的時候,曾經去看望司馬徽。司馬徽在樹上采摘桑葉,讓龐統坐在樹下,兩人從白天到深夜談論了很長的時候。司馬徽非常賞識龐統,認為他將來一定會成為南郡(今湖北江陵以北一帶地區)文人中的首領。經司馬徽的這一番讚揚,龐統的聲譽便一天天高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