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處世忍學(6)(2 / 3)

孫臏秘密回到齊國後,仍然保密,不出名不露相。後來趙魏交戰,孫臏以“圍魏救趙”之計,大敗龐涓。韓魏之役,孫臏再以“增兵減灶”之計,誘敵深入,致使龐涓死於馬陵道。

俗話說,“聰明難,糊塗更難”。因為讓聰明人假裝糊塗,讓勇敢的人裝作怯懦,違背了人性天性,將會激起劇烈的內心衝突。原本很聰明的人,要裝出一副癡癡呆呆的傻樣,會被人汙辱,內心必定痛苦。然而,假癡不癲在危險時也有其必要性。而這種一時的糊塗,往往可以贏得勝利和成功。

防人之心不可無——謹慎忍

蜷起你的爪牙

古人雲:“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鋒芒畢露的人,很容易招致別人的非議和敵視,在官場尤其如此。為官者最好能做到深藏不露。龍在潛伏的時候,爪牙永遠是蜷縮著的;為官者在官場,也應收起你的利爪和鋒芒。

埃及前總統薩達特是1952年埃及“七·二三”革命的組織者和發起者之一。在革命成功以後,領導者相互之間爭權奪利,十分激烈,隻有他不圖大權,恬淡自若。對於大權在握的納賽爾,他非常尊敬;對納賽爾所提的建議,也從來沒提出不同的意見;對於納賽爾的話,他也總是唯唯諾諾。為此,納賽爾稱薩達特為:畢克巴希薩薩(即“是是上校”),甚至不滿意地講:“隻要薩達特不老說‘是’,而用別的話來表示他的讚成意見時,我就會覺得舒服些。”在日常工作中,薩達特不露聲色,表現也是平平常常。對於內政問題和外交大事,他從不拿出主見,偶爾自己的公開態度稍有出格,他就會立刻糾正過來,與納賽爾的一批信徒保持一致。

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以後,納賽爾想隱退,將紮克裏亞·毛希丁提名為繼任者。但是,三年之後,考慮到順從及危險性大小等理由,權衡再三,納賽爾出人意料地選薩達特為繼任者。出於易於控製和為人溫和的考慮,埃及軍方也支持薩達特。

1970年9月納賽爾去世,埃及開始了一場激烈無比的權力之爭。紮克裏亞·毛希丁、阿卜杜勒·拉蒂夫·巴格達迪、阿裏·薩布裏、卡邁裏·侯賽因、薩米·謝裏夫這些人,既有潛在勢力,又都大權在握,他們之間都互不相讓。後來基於政治妥協,這些人把平日不起眼的薩達特捧上了總統的寶座。

當薩達特繼任總統的職位以後,一反平日之態,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係列改革和驚人之舉。他自然是先排除異己,把毛希丁、薩布裏等潛在對手革職或者降職,以穩固自己的權力和地位。接著,實行了政治、經濟改革。政治上實行民主,經濟上實行改革的政策。特別是在外交方麵,1972年7月,他下令驅逐了在埃及的2萬名蘇聯專家;1973年10月,向以色列發起了“十月戰爭”,打破了中東“不戰不和”的僵持局麵;1974年6月與美國恢複了外交關係;1977年11月親自訪問以色列,打破埃及、以色列關係的僵局;1978年與美國、以色列簽訂戴維營協議,由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等等。這一係列的外交上的驚人之舉,使他一躍而成為70年代世界政治舞台上叱吒風雲的大人物。

正是薩達特深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道理,他才隱其鋒芒,韜光養晦,終於登上了總統寶座,表現了非凡的才能。

明朝張崌崍任滑縣縣令的時候,有兩名汀洋大盜任敬、高章來到縣城,冒充錦衣衛的使者,拜見張公,並且還湊近張公耳邊說:“朝廷有令,要處理有關耿隨朝之事。”

原來,當時有位叫耿隨朝的人,擔任戶政的科員,主管草場,因為發生火災,朝廷下令羈押在刑部的監牢裏。張公聽說了此事,更加相信兩人的身份。任敬於是拉著張公的左手,高章擁著張公的背,一起進入室內坐在炕上。任敬摸著鬢角胡須笑著說:“張公不認識我吧!我是霸上朱的朋友,要向張公借用公庫裏麵的金子。”於是二人取出早已準備好的匕首,架在張公的脖子上。

張崌崍抑製住內心的恐懼與緊張,裝出替他們著想的樣子說:“你們不是為了報仇,我也不會因為財物而犧牲自己的性命。你們這樣暴露自己的真實身份,如果被別人發現,對你們可是相當不利!”

兩個強盜覺得很有道理。張公於是又進一步說:“公庫的金子有人看管,容易被人發覺,對你們不利。有一個辦法是,我向縣裏的有錢人借貸,這樣你們就可以安然無恙了,也不至於連累了我的官職,豈不是既有利於你們,也害不了我嗎?”

聽了張公的辦法,兩個強盜更加讚同。就這樣,張公不露聲色地穩住了強盜,並且取得了他們的合作與信任,同時一條計謀也醞釀成熟。

張縣令傳令要屬下劉相前來。劉相到後,張公假意地說:“我如果不幸發生意外被抓去,就會很快地被處死,這兩位是錦衣衛,他們不想抓我,我非常感激他們,想拿5000兩黃金當作他們的壽禮,以表我的心意。”

劉相昕了,不禁目瞪口杲,說:“這麼多錢,到哪裏去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