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處世忍學(4)(1 / 3)

消息傳出之後,人們都同情管仲,因為被遣送敵方無疑會被折磨致死,但管仲隻是一笑了之。說:“如果要殺我,當初就該和主君一起被殺了,如今還找我去就不會殺我。”之後,他被押回齊國。

意外的是,齊桓公馬上任用管仲為宰相,這可是管仲沒想到的。之後,管仲輔佐齊桓公,整頓軍製,發展生產,使齊桓公稱霸。

對於一個幾乎把自己射死,又曾經保護和追隨自己政敵的人,齊桓公則大膽地任用了他,正是齊桓公能夠忍住個人的恩怨,不拘小節,大膽重用人才,才使他在春秋戰國時代首先稱霸。

顧全大局的人,不拘泥於區區小節;要做大事的人,不追究一些細碎的小事。要做大事,需縱觀全局,不可糾纏在小事之中而擺脫不開,要寬容為懷。

《鬱離子》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趙國有個人家中老鼠成患,就到中山國去討了一隻貓回來。中山國給他的這隻貓很能捕老鼠,但也愛咬雞。過了一段時間,趙國人家中的老鼠被捕盡了,不再有鼠害,但家中的雞也被那隻貓全咬死了。

趙國人的兒子不解,於是去問他的父親:“為什麼不趕走這隻貓呢?”言外之意是說這隻貓有功但也有過。

趙國人回答道:“這你就不懂了,我們家最大的禍害是老鼠多,而不在於沒有雞。有了老鼠,它們偷吃咱家的糧食,咬壞了我們的衣服,穿通了我們房子的牆壁,毀壞了我們的家具器皿,我們就得挨餓受凍,不除掉老鼠怎麼行呢?沒有了雞,最多不吃雞肉、雞蛋;而一旦趕走了貓,老鼠又為患,為什麼要趕走貓呢?”

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麵和不利的一麵,但我們應該看其主流,為官之人更應如此。因為日常生活中,確實有像趙國人家的貓那樣的人,他們的貢獻是主要的,比起他們身上的毛病和他們所做的錯事來,貢獻要大得多。如果老是糾纏於別人的缺點和問題不放,怎麼去團結人,充分發揮人才的積極性呢?

人的智慧不可能表現在所有的方麵,再能幹的人,也隻是在某一方麵或是某一領域透出他們特有的靈氣。而這種靈氣的產生是南於人們長時間專注於某一事,從而在這方麵有超過他人的才能。使用人萬不能把眼睛盯在他們欠缺的一麵,隻見樹葉不見泰山。

明代周元素是江蘇太倉一帶小有名氣的畫家,他有一個畫僮叫阿留,跟隨他已有四五年。周元素善用人之長,使一個在別人眼中笨得出奇的阿留,成為遠近聞名的畫家,因為他發覺阿留的畫意境開闊,構圖勻稱,濃淡相宜,確是好畫。若周元素隻是嗬斥阿留生活中的無能,隻看到其短處,不見其長,怎麼能充分發揮他的才能?

用人之際,不必計較其小小的過失與短處,而應注重其長處,正如孔子所言:“無求備於一人。”倘若求全責備,因瑕棄玉,那麼天下不僅沒有人才可用,甚至連配活著的人也極其有限了。隻有容川納海的氣度,備用群長,唯才是舉,方可成就大業。

機關算盡不聰明——糊塗忍

世人皆醉我獨醒

蘇軾曾在《賀歐陽少師致仕啟》中說:“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所謂大智若愚,是指對於那些不情願去做的事情,可以以智回避,本來很聰明,卻裝出很愚拙的樣子,如此可以保全自己的人格,同時也不做隨波逐流之事。

屈原說過:“世人皆醉我獨醒”,這種“醒”就是一種大智。大智若愚的人給別人的印象多是:常常笑容滿麵,寬厚敦和,平易近人,虛懷若穀,不露鋒芒,有時甚至是有點木訥、遲鈍。但實際上若愚者,隻是表麵上似愚,而不是真正愚笨。在若愚後麵,隱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聰明、大學問。

三國時期,黃蓋曾做過石城縣縣令。石城縣的下屬官吏們特別難以駕馭,黃蓋到任後,安排了兩個屬下官員協助自己的工作,這兩個人分別主管各曹事務。黃蓋下令說:“我這個當縣令的沒有什麼德行,隻是憑借著武功得到的官職,對於文官的公務我不熟悉,現在外麵的敵人還尚未平定,軍務比較繁忙,縣裏的一切公文案卷,全部交給這兩個屬下官員幫助我來處理。由他們替我約束管理各曹,糾正和處分有錯誤的人和事。如果他們中有人幹了欺騙、不法的事,我終究不會用鞭抽杖打加在他們頭上。”

這個命令下達之後,開始時下級官員們都感到恐懼,各自恭謹地奉行自己的職務。可是時間一久,下級官吏們認為黃蓋不管公文案卷,便逐漸懶怠、放肆起來。黃蓋暗中調查到了這些事,並查清了這兩個幫他處理事務的下屬各自所做的幾件違犯法規的事。於是就把所有的官員召集在一起,就幾件違法事件來追究兩個下屬官,那兩個人叩頭向黃蓋道歉。黃蓋說:“我早已有過話了,終究不把鞭抽杖打加在你們頭上,我不敢欺騙你們。”說完之後,竟然把兩人給殺了。很多屬下官員嚇得兩腿發軟,從此以後,整個石城縣變得政治清平起來了。

黃蓋不過是一介武夫,但他的做法足以讓那些能說會道的文人以及那些矜持莊嚴的大官們感到慚愧。以他的才幹,裝糊塗,讓屬下的以為自己愚蠢,在必要時,打擊對方,樹立起自己的威信,這也是大智若愚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