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處世忍學(3)(3 / 3)

險些因為兩個雞蛋,而葬送了一個軍事統帥,埋沒了人才,要不是衛君能夠認真聽取子思的意見,哪裏再去找一個領兵打仗的幹將?

為官之人一定要注意,不能因為忍受不了一點小事,就放棄具有大才幹的人,而任用那些沒有毛病、也沒有才幹的人。

且說衛國人寧戚,每當他在車旁喂牛.就敲著牛角高歌。齊桓公見了,認為他非同尋常,就打算起用他管理國家。臣子們聽說了此事,覺得為慎重起見,應多了解一下有關寧戚的背景,就勸齊桓公說:“衛國距離我們齊國不遠,可以派人去那裏先打聽一下寧戚的情況,若他果然是個有才有德之人,再使用他也不算晚呀!”

齊桓公聽了以後,說:“你們之所以建議我派人去打聽,是唯恐寧戚有些什麼小毛病、小錯誤,對他不放心的緣故。如果僅僅因為一個有才能的人有些小缺點、小毛病而舍棄他,不使用他的才能,這正是別人失去天下賢士的原因。”結果,齊桓公力排眾議,提拔重用了寧戚,讓他做了上卿。

正是齊桓公充分認識到了作為一個統治者,在用人方麵應該看重什麼,不應該看重什麼,所以他才能不計較人才的小毛病,重用提拔了一批有才幹的賢士,自己才得以成為霸主。如果不這樣,不看人的主流,用條款去限製人才,哪一個人能夠符合標準被重用呢?所以,做官的人想要得到有才能的人的輔佐,就得不糾其人的小節,容忍他的小過失。

《列子·說符》上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次,秦穆公對伯樂說:“您已經老了,您的兒子、侄子有沒有會相馬的?”伯樂回答說:“我有一個朋友善於識別馬,他叫九方皋。”穆公召見他,派他外出選好馬。三個月之後,他回來了,報告說已找到了好馬,在沙邱。穆公問:“是什麼樣的馬?”他回答道:“黃色的母馬。”可是派人去取馬時,卻變成了黑色的公馬。秦穆公不高興,召來伯樂問:“你所說的會相馬的那個人,連公母、顏色都分不清,又如何能識得馬的好壞?”伯樂說:“九方皋所考察的,正是關鍵所在,他抓住了馬的精華而忽略它的不在意之處,把握馬的內在的本質而忽視了它的外在枝節。”馬送到之後,果然是匹好馬。

伯樂不僅是發現良馬的高手,也是發現人才的智者。他對九方皋相馬技術的評析,正是他發現人才、發現千裏馬的超凡的英明之所在。

為官之人,如果隻看表麵,而看不到問題的實質、關鍵,就不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就不可能處理好問題。

對於人才,更是這樣,不知道他的大才幹,隻看到他的小缺點而不能容忍,自然不會認為他是人才。若是換個角度,抓住其本質和主流,就會美玉在眼而微瑕不見了。正如漢代賈誼所說:“所謂大人物,就是不拘泥於細節,從而成就大的事業的人。”

西漢的陳平,陽武戶牖人,家庭貧窮,但是他喜歡讀書。村子裏舉行社典,陳平幫助屠戶分肉,做得很平均,鄉親們都稱好,說陳家的小子可以當屠戶。陳平說:“唉,如果讓我來宰割天下,我也會像分肉一樣,做得很不錯。”

陳平開始給魏王做事,因為有錯處而未被重用。離開魏王之後,又給項羽辦事,犯了罪逃跑了。

後來,由於魏無知的推薦,見了漢王劉邦。劉邦委任他為都尉參乘典護軍。周勃對劉邦說:“我聽說陳平在家時,與其嫂有曖昧關係;給魏做事,魏不要他;跑到楚,楚也不要他,所以隻好跑到漢來。現在您卻封他為護軍,還是請您再考慮考慮吧!”漢王因此責怪魏無知,魏無知說:“我說他行是指的才能,您聽說的是他的品行。現在如有人隻有信義和德行,而無才幹,對您的事業沒有用處,您如何去用他們呢?”

劉邦於是又封陳平做護軍中尉,監護各路諸將,將士們不敢再說什麼了。陳平獻出六條妙計,輔佐高祖打天下,平定了內亂。還用反問計,使項羽猜忌亞父範增,不再用範增的計策,因此擊敗了楚國。

司馬光在《諫院題名記》說:“處在這個官位的人,應當從大處著眼,舍棄細小之事。”這話與以上陳平的故事,是對每一位做官的人的告誡。為官者不計較小事小節,從大處著眼,能容忍自己的部下犯錯誤,寬以待人,才能使他們的才智為己所用。

春秋戰國時期,首先稱霸的是齊桓公,而齊桓公稱霸,全靠他的參謀管仲。

桓公名小白,本是齊國公子。管仲本是小白之兄公子糾的師傅。

齊國的君主僖公死後,各公子相互爭奪王位,到最後剩下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爭奪。管仲為了替公子糾爭王位,還曾用箭射傷公子小白。爭奪的結果是小白回到齊國繼承了王位,是為齊桓公。幫助公子糾爭王位的魯國在與齊國交戰中大敗,隻得求和。齊桓公要求魯國處死糾,並交出管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