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處世忍學(3)(2 / 3)

所以,當官的人為任一方,需得以博大的胸懷容忍別人的過錯。

富弼是北宋仁宗時期的宰相,字彥同。年輕時,有人罵他,他像是沒聽見一樣。有人說:“罵你呢!”富弼說:“是罵別人的吧!”人又對他說:“指名道姓在罵你,怎麼會是罵別人呢?”富弼道:“天下難道就沒有同名同姓的人嗎?”於是,告訴他的這個人十分慚愧。

富弼當了宰相以後,對他的子孫們說:“‘忍’這個字,是辦好一切事情的竅門。和睦親族,要特別注意忍這個字。如果在清正廉潔之外再加一個‘忍’字,那麼有什麼事情不好辦呢?大凡朝廷所用的人,專看才德,唯獨在選用宰相的時候,又加上了‘相度’二字。所謂相,是地道,也是指婦道。土地要容納萬物,婦女以忍耐持家。”

富弼的為官之道,明哲保身,以忍為上,所以安然無事。

唐玄宗時,魏知古起家於一般的官吏,受到了姚崇的重用,二人同時升為了宰相。

不久,姚崇請魏知古去代理吏部尚書的職位,負責到洛陽去選拔士曹,知古心中特別懷恨姚崇,一直都想找個機會報複他。

當時,姚崇的兩個兒子都在洛陽做官,知古到洛陽選士,此二人就依仗自己父親的權勢,千方百計想辦法示意請知古多關照。待知古回到京城之後,把這件事告訴了皇上。

一天,唐玄宗召見姚崇,問:“你的兒子們有才幹嗎?都做了什麼官,又是在哪裏任職呢?”姚崇揣摸出了玄宗此話的意思,於是就說:“兩個兒子都在洛陽任職,他們言行不謹慎,此次一定是拿了什麼物事去拜謁了知古,可是臣還未來得及問這件事情。”

玄宗本來的意思是想試探姚崇,看他是不是袒護他的兒子,聽了姚崇的回答之後,十分高興,說:“你是怎麼知道的呢?”姚崇答道:“知古貧賤的時候,為臣引薦了他,才達到了今天的光宗耀祖的顯赫地位,我的兒子愚蠢,推想知古一定會報恩,會容忍他們的非分行為,所以一定謁過知古。”

唐玄宗心裏明白,姚崇不但偏袒了自己兒子的過錯,反而又鄙薄知古的寡情無義。不久,玄宗罷免了知古的職務,姚崇卻為知古求情,於是玄宗又任知古為工部尚書。

姚崇的度量確實過人,知古陷害他未成而反受其害時,他仍然求情於皇上,可見姚崇雅量容人達到了很高的境界。

宋時,範堯夫被罷去宰相之際,同程頤見麵。程頤責怪他說:“在某件事上,相公應當說話,為什麼不說呢?”範堯夫隻向他道歉。程頤又問他:“某件事,相公應當進言,為什麼不說呢?”堯夫又謝罪。

如此連續幾次責怪他,範堯夫都表示了他的歉意。後來有一天,程頤看到範堯夫向皇上進言的一小箱劄子,程頤指責範堯夫該說沒有說的事,都早已說過了。但他不頂半句,隻是道歉,如此而已。這種度量,一般的人是很難達到的。

範堯夫在程頤斥責他的時候,不加辯解,這就是他容人的雅量,也許正是因為他有此度量,當初才當上了宰相。

漢朝時,韓安國觸犯了王法,被關入監獄裏。蒙縣獄吏田甲侮辱安國。安國說:“死灰就不會複燃了嗎?”田甲說:“複燃了,就用尿澆滅它!”不久,梁王內吏有一個空缺的官職,漢景帝想起了安國,便任命韓安國做了梁王內吏。田甲逃走了,安國托人捎話給田甲,說:“若是田甲不回來,我就殺了他的全部家族。”田甲沒法,隻好硬著頭皮回來,光著上身,向安國謝罪。安國隻是笑著說道:“我死灰已經複燃了,你就用尿澆滅它吧!對你們這些人,不值得與你們計較。”以後,安國對田甲仍舊十分友善。

都說為人處世,忍字為上。韓安困在小人麵前,雅量容人,不與小人斤斤計較。做官的人必須有大量,因為遇到可氣的事太多了,若總為小事動氣,定會被氣死。這又何必呢?還是得容人處且容人為好。

白玉微瑕也是美

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一味地強調細枝節末,以偏概全,就會抓不住要害,失去重點,頭緒雜亂,勞而無功,甚至適得其反。

因此,不論是用人還是做事,都應該注重主流,不要因為一點小事而妨礙了事業的發展,這是為官之人所必須注意的。

忍小節,就是不去糾纏小節、小問題,待人要寬,用人之長。自古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要用的是一個人的才能,不是他的過失。那麼.為何總是把眼光盯在所用之人的過失上呢?

成就大功業的人,不考慮瑣碎的小節;幹大事的人,不會過多地計較小事情。想得到美玉的人,決不計較白玉上微小的斑點;欲得到好木頭的人,決不因木材尾部有一小點被蟲蛀就不喜歡。如因美玉上有微小斑點就舍棄之,那麼天下也就沒有美玉;如因木材被蟲蛀了一點就廢棄之,那麼天下也就沒有完好的木材。

春秋時子思住在衛國,向衛國君主推舉荀變說:“荀變的才幹,足以帶領500輛戰車作戰,他可以做軍中的統帥,得到了他就天下無敵手了。”衛君說:“我知道他的才幹,可以做大將,但是荀變做小官時,到百姓家去收租,吃了人家兩個雞蛋,所以我不想用他。”子思說:“英明的人用人,就像高明的木匠選用木材,取它能用的部分,放棄無用的部分。杞樹梓樹有一抱之圍大,而有幾尺的腐壞,好的木匠還是不放棄,什麼原因?因為它無用的地方很微小,好的部分能做成很珍貴的器具。如今您處在戰亂之世,正需要上上的人才,而以兩個雞蛋就放棄了棟梁之材,這樣的事要讓鄰國知道了,恐怕不好。”衛君連連向子思道謝,並說:“我接受您的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