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輯 鄰縣鄰鄉2(1 / 1)

第五輯 鄰縣鄰鄉2

關於渠縣

一、認識渠縣

這些年,我一直以為,要真正認識川東北這一片土地,她的山川自然、她的曆史人文,必首先認識渠縣和宣漢。

這一首先的認識,除了來自有關文獻資料,來自與渠縣、宣漢人的接觸之外,我還缺了一課:那就是對渠縣做一個田野調查。

早年出於好奇,特地跑過一次三彙古鎮,記憶猶新。鄉民趕場賣雞蛋,在禽蛋市場街道中間自發地背靠背站成兩排,各自抱著裝蛋的竹筐,笑眯眯任顧客挑挑揀揀。那場景,那淳樸憨厚的氣息,竟是我在家鄉不曾領略過的。以後陰差陽錯,再也沒踏上那片土地。

正是由於沒有渠縣的田野調查,所以我沒能真正讀懂渠縣,也就沒能讀懂川東北,讀懂自己。

二、渠縣的“渠”

曾天真地發奇想:渠縣咋不叫“河縣”,又何以取名叫渠縣?

想得怪。但後來想通了,很興奮,這是上蒼賜給我的一個神機。渠縣之得名,是中古時期吧,先民以很高智慧給後人留下了一筆思想文化財富。

什麼財富呢?如果取名河縣,不特別具備思想財富的價值,而“渠”就大不一樣了。她所擁有的內涵充滿經濟社會發展所特有的文化理念,諸如開鑿、溝通、傳輸等,當然同時包括了渠江河流所擁有的生命、滋潤、哺育等“水”所賦予的內涵。

有趣的是,一個渠縣的“渠”字,讓人聯想到過去都江堰的老名字:灌縣。“渠”與“灌”,內外在都有聯係。“灌”者,實寫也,是就物質層麵而言;“渠”就不一樣了,它是一個稱得上經典的比擬,是就意誌、精神等的文化意義而言。

如此看來,“渠縣”之名應特別引起注意,更值得渠縣人珍視和自豪了。

三、“稀飯縣”

渠縣一地有個叫響了多年的名字:稀飯縣。人們甚至活靈活現地編造了一則故事——

在高空,飛機乘客隱隱聽到一種聲音,很奇怪的聲音,越來越大,越來越響。什麼聲音?聽了半晌,原來飛機正在飛越渠縣上空,傳來地麵上人們正在呼呼呼喝稀飯的聲音。哈!

毋庸置疑,這個故事的誇張性編造手法,是一個頗具想象力、頗為高明的創意策劃,其廣告效應在一個“窮”字。“窮”,是相當長特殊時期,各地爭搶著戴在頭上的一頂不無畸形的大帽子,一頂“金”帽子。可不,有了這頂“金”帽子,不但可以擴大地域的知名度,更是爭取上級資金支持和國家政策優惠的必備條件。

當然,“稀飯縣”之說也可能是茶餘飯後的搞笑,也可能是“誰不說俺家鄉好”而產生的排他性故意貶低。但一定不是渠縣人的妄自菲薄,渠縣人從沒把自己看低。

四、百萬人口大縣

中國人占了世界總人口數的1/6,渠縣人占了達州市總人口數的六分之一。因此,無論走到哪裏,都會碰到渠縣人。人們搞笑說,尿巷子都撞(碰)得到渠縣人。

人多,是渠縣的特點,人才多,更是渠縣的優勢。據說在成都,省、市機關部門渠縣籍廳局級領導幹部有72位之多,尚不包括眾多作家詩人專家學者。至於縣處級幹部那就數不勝數了。把省市兩級廳局幹部總數除以四川180縣(市區),其平均數遠低於72這個數字。

當今社會,一個地方領導幹部出得多,就意味著該地域資源占有量和資源回流量增多,無論財富資源還是人脈資源,可資開發利用的空間就大,從而大有益於地方經濟社會建設發展。

何以渠縣出這麼多人才呢?

原因很多,渠縣擁有地理位置上的區位優勢、交通優勢;人口大縣的密集效應和堆積效應也很了得;渠江,意味著資源的集聚和輻射;加上古遠曆史文化的凝結和積澱和傳統,水碼頭人流、物流、文化流、信息流等的高頻度發散活絡等等,諸多因素的作用下,多出人才出大人才出天才也就不奇怪了。

2012年1月12日晚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