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輯 鄰縣鄰鄉1(3 / 3)

正是前、中、後三河孕育了巴國王侯之城(今羅家壩)的中心地位和發達的文明,培育和促進了宣漢地方經濟文化的曆史發展。

2.以河興市的經典個案。

古老的宣漢縣城東鄉鎮,三麵綠水纏繞,四周青山環抱,形成山、水、城和諧統一,顯示出濃鬱的巴山特色、巴人文化特色。生活在三河流域的宣漢人,世世代代不舍親水情懷,喜愛三河,嗬護三河。

川東北四大名鎮之一——南壩古鎮,正是三河孕育的一大商貿集散中心。官渡(今新華),曆史上作為四川境內的水碼頭,通過100多公裏陸路連接陝西境內漢水上遊支流任河的某渡口,成為川、陝、鄂物資流通的一個重要口岸,興旺發達。這與秦代湖南湘水與廣西漓水之間的百十公裏陸路相似,隻不過秦王為征服嶺南而開鑿了靈渠,把兩條河連接了起來。普光

堪稱大巴山天然氣之城。

3.“走三河”文化。

曆史上,三河有長達426.5公裏的營運裏程,通過船隻運輸方式,溝通縣內外商品流通和貿易往來,促進了三河流域的商業興旺和場鎮經濟繁榮。川東北地區宣漢與鄰縣開江、達縣、萬源、開縣等地便有了一個古老說法——“走三河”。

“走三河”是指三河地區場鎮密布,商業經濟繁榮興旺,吸引和帶動了挑力行業——與船隻運輸相鏈接的陸路運輸及其他相關產業的興旺發達。

挑力,也叫“挑二哥”,近似於當今山城重慶的“棒棒軍”,是舊時川東各地十分普遍的一種社會職業。在宣漢縣境內外,當挑力者更是成千上萬。他們由本縣和鄰縣的青壯農民組成,以一根扁擔為基本的運輸工具,深入到三河各地,聚集在三河各場鎮街頭碼頭,不斷地以船隻為挑運起點和終點,挑鹽巴、挑百貨、挑棉花、挑糧食、挑生鐵、挑桐油、挑山貨,挑不完的三河貨,走不完的三河路,擺不完的三河龍門陣。(參見本書《挑二哥“走三河”》一文)

4.宣漢版本的“程門立雪”精神。

20世紀80年代初,宣漢縣決定建設江口水電站。為爭取國家計委立項,老縣長廖傑文親自坐鎮北京,天天跑國家計委機關。中午餓了,就像討口子似的,

在機關大門口席地而坐,從褪色的軍用挎包裏掏出冷饅頭來一口一口地啃。那模樣,好像是故意做給機關下班的官員們看的。終於,“上帝”被感動,江口電站得以上馬。僅一個電站,就給一方人帶來永續發展的強力支持。

四、宣漢——四川民歌之鄉

《蘇二姐》,中國著名民歌,宣漢籍音樂家李依若改編。

清早起來去(喲)放牛(喔),

一根田坎(蘇二姐,你呀我呀妹娃子)放出頭(喔,二嫂喲)……

該民歌為短小的放牧山歌形式,一呼一應,此起彼伏,曲調活潑明快,風格清新爽朗,生動有趣地反映了巴山鄉民淳樸爽朗的精神品質和性格麵貌。歌中襯詞“蘇二姐,你呀我呀妹娃子,二嫂喲”獨具特色,是對傳統鄉村社會人與人之間和諧關係的生動勾畫,氤氳著村落群體生活環境氛圍的親切和溫馨。據地方文獻記載,土地革命時期,《蘇二姐》在川陝蘇區曾被改編為《我隨紅軍鬧革命》,在紅軍中廣為傳唱。1950年,川北文聯在南充召開“音樂戲曲工作者代表座談會”。李依若作為宣漢代表,組織幾位同誌在會上演唱了這首民歌。從此,《蘇二姐》一歌不脛而走,為諸多報刊發表,傳遍全國。20世紀六七十年代,達縣文工團將其作為保留節目在各地演唱,受到廣泛歡迎。

《蘇二姐》是四川民歌最具藝術代表性作品之一,是民俗心理的產物,在全國有極大影響,成為川東北地方重要的一筆口頭無形文化遺產。“蘇二姐”一語還作為該民歌中的襯詞而反複出現,使之獲得了很高的知名度,此一語完全有可能打造成川東北民間的一個文化象征,所傳達的內涵便是美麗、純潔、質樸、親善。陝西“蘭花花”、廣西“劉三姐”、湖北土家“黃四姐”都已是著名文化品牌,構成中國愛情民歌的係列,分別打上了特定地域標記。那麼,“蘇二姐”也早已打上川東北大巴山標記,進入該係列,成為一個著名品牌走向全川全國。

《蘇二姐》改編者李依若(1911—1959),原名李天祿,宣漢馬渡鄉百丈村人。他對川東北民歌有廣泛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川東北民間普遍傳說,著名民歌的《康定情歌》就是他早年在成都的創作。其自撰墓碑誌刻石尚存。文曰:“川北民歌研究委員會委員宣漢縣文聯主委宣漢縣宣傳隊隊長李依若拜題一九五一年”。關於《康定情歌》的作者究竟是誰,由於年代久遠,目前爭議很大。但可資證明是李依若作品的例證是,該曲中一個頗具特色的襯詞“溜溜”,在川東北民歌中十分常見,如宣漢鄰縣開江的民歌《月兒彎彎月》:“月兒彎彎月,活路忙不歇,又薅溜溜豌豆嘛,又薅溜溜麥……”(伍蔚冰采錄)在宣漢更有土家族民歌“溜溜調”流傳。而在川西高原似乎沒有實例。再說,宣漢還是著名四川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跟著太陽一路來》、《扯片樹葉吹響響》等的發源地。其旋律風格、調式曲式都如此接近《康定情歌》,不大可能是巧合吧?宣漢有如此肥沃的藝術土壤,產生李依若這樣的音樂家和《康定情歌》這樣的名曲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產生了如此眾多的優秀民歌和優秀民歌作曲家,宣漢應該榮獲“民歌之鄉”的美譽,當之無愧。

宣漢僅一個縣就集中產生了一大批民歌經典。若親自跑了宣漢,才會覺得不產生才怪。宣漢人應引為驕傲。還不應忘記李依若這位民間音樂藝術家。這些作品,是大巴山區宣漢縣勞動人民在長期社會生產生活中的思想感情結晶,是優美心靈的自然流露和智慧創造,在很高的程度上代表了四川民歌和中國民歌的藝術特色和水準,因而享譽國內外,為世代傳唱。

宣漢民歌,連同她的代表人物如李依若等知名和無名的藝術家,將永遠為世世代代後人追懷和紀念。

“蘇二姐”商標注冊,幾年前在宣漢提議去做。但現在已被重慶一家公司注冊了。廣西有“劉三姐”、湖北有“黃四姐”,可四川“蘇二姐”“嫁”到重慶去了,可惜!

五、宣漢——大巴山紅軍的搖籃

據宣漢縣所提供的網絡資料顯示:宣漢是全國第二大蘇區——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徐向前、李先念、許世友、張愛萍、王維舟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裏生活和戰鬥過,孕育了王維舟、向守誌等10位將軍。英勇不屈的宣漢人民在中國革命史上創造了“四個之最”、“四個第一”和“一個唯一”。即:一個縣參加紅軍的人數最多,近10萬名優秀宣漢兒女參加了紅軍,在黨的領導下轉戰南北,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貢獻;老一輩革命家王維舟是最早的共產黨員之一,1920年加入旅華朝鮮共產主義組織,1927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犧牲的人數最多,有近3萬宣漢兒女在戰鬥中英勇犧牲,為紅軍革命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犧牲;遺存的紅軍文物在川東最多,紅軍遺址16處,紅軍石刻1000餘處、標語3000餘幅。1923年王維舟在清溪場創建了川東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1929年創建的中共宣漢縣委是四川第一個縣級地方黨組織;1928年,王維舟等人創立了川東第一支革命武裝——川東遊擊軍;創辦了第一所紅色學校;1933年10月,由川東遊擊軍改編的紅33軍在宣漢縣成立,一個縣獨立組建一個軍在中國革命史上是唯一的。毛澤東主席曾親筆書贈王維舟“忠心耿耿,為黨為國”。王維舟紀念館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六、縣域經濟與城市化曆史進程

“昨天的文化就是今天的經濟。”提出“巴人文化興宣漢”的發展戰略,提出創建“巴人曆史文化名城”的目標定位,突出了識別標誌,彰顯了人文積澱,強化了曆史記憶,具有戰略性意義。

我們認為,此之“文化”,有四層內涵:

1.文化力,通過具有凝聚力的地域文化,激發全縣人民的內在力量。

2.文化資源,體現著宣漢人民的主體性本質屬性。

3.文化取向,在高度精神文明的基礎上,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覺意識和現代城市意識。

發展縣域經濟,在空間上看,就是發展縣城經濟。為了更好地把縣內各種資源和行業優勢集聚起來,把縣城市場做得更大,把縣城的龍頭作用發揮得更好,就要充分開發巴人文化資源,打造巴人文化品牌,培育文化市場,以適應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的社會需求和消費需求。

宣漢是百萬人口大縣,根據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轉化的城市化通常速度以及外來天然氣產業隊伍的不斷增長,宣漢縣城人口規模在近幾年必將達到15萬以上。

為了營造一個與之相適應的良好文化生態環境,為了實現文化和經濟的良性互動,需要事先有一個全縣的和全城的巴人曆史文化資源的全麵深入的調查研究,以對全縣巴人曆史文化的亮點、看點和賣點有一個準確把握;以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豐富多彩的文化環境及文化活動、雄厚的文化實力,構成資源吸引力、市場吸引力和城市吸引力,開辟廣闊的文化產業,成為全市、全省、乃至全國、國際的巴人文化看點。

總之,應按注入文化(文態)、優化環境(生態)、提升業態(業態)的思路,最終提升巴人文化品質,實現“巴人曆史文化名城”的目標定位。

幾個關鍵詞:巴人文化、自然與人文生態環境、社會經濟可持續協調發展。

2006年8月25日寫於宣漢,2008年9月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