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元兒子平庸一世。臨近解放的前一二年,稱譽一時的李三元去世,其產業由其妻李何氏當家經營。但其權力很快轉移,被擅長管理經營的女婿、學徒出身的外地梁平土門子人遊德昌取代。遊德昌手藝高超,其經商之道也不在李三元之下。在其經手期間,很快將包裝工藝上的種種不足逐一改正完善,質量上更進一步提高。誰知遊某野心勃勃,暗地將“遊德昌”印信印於內包裝,很快得到各地批發商的認同,從而打出了遊某自己的品牌名氣,大有取代李三元之勢。“遊氏黃表紙”很快成為著名字號。可惜,解放後曆經社會主義改造,很快實行大一統的計劃經濟,私營企業不複存在,“燒紙”更被看作是“迷信”而予以取締,遊德昌的招牌隨之壽終正寢。
綜上所述,黃表紙產業,經作坊製造、紙號包裝、行店經銷,並造就大量挑力隊伍加入物流運輸,形成該地紙業帶動的陝西、湖北棉花源源不斷運進川東北地區,形成巨大產業鏈條,興盛一時,也極大帶動了大樹乃至達縣、川東北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而後來的意識形態和計劃經濟大一統製度扼殺了這一傳統產業。在今天機械化工業條件下,黃表紙手工作坊產業已不可能重獲興盛,但它擁有的曆史的輝煌和優良產業傳統,卻成為一筆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永遠遺存下來,給今天和未來以有益的啟示。
在大樹這樣的偏僻落後地區,如何像黃表紙那樣開發利用當地資源,形成產業,做大做強?“大樹李三元”黃表紙為現代產業經營的品牌戰略提供了什麼借鑒?如何像黃表紙產業那樣,讓千家萬戶都進入到產業中來,家家受益,戶戶就業?在農耕社會,一般情況下的場鎮商貿都是封閉性的,而大樹黃表紙產業一開始就具備了外向型經濟的基本屬性特征,因而特具現代市場經濟價值與開放性意義。這些都是值得當今時代應加以總結和探討的現實問題。
還有待調查的問題尚多:
(1)李三元黃表紙產業經營規模有多大?在大樹一地乃至全縣經濟總量中占多大比例?產生哪些影響?
(2)李三元的經營之道如何加以總結?
(3)各個生產經營環節的勞工人數達到多少?在當時總人口中所占勞動力比例?男女性別、年齡大小等的比例?勞動報酬?
(4)大樹鎮,轄大樹、南嶽(2萬人)、萬家(2萬人)、東照、黃庭、新橋、黃都7鄉。全區最新人口統計數近11萬。過去黃表紙產業在這些鄉裏的經營情況是怎樣的?
(5)當今時代,黃表紙的社會文化需求量更甚於前,其產地、生產方式、物流狀況又是怎樣的呢?
(6)號稱“川東(北)民國時期大富豪梁子中”也經營黃表紙,其情況如何?梁子中其人其事?
(7)黃表紙現象有哪些文化內涵?給大樹一帶產生了哪些影響?這些影響的現存狀況如何?今天的大樹人怎麼看輝煌一時的黃表紙產業?
(2010年8月23日下午,就達縣大樹黃表紙產業曆史去“學府春”小區采訪。李德文先生,達縣大樹人,教師出身,年75歲。)
宣漢縣文化考察散記
宣漢縣,她的“三河”水係,一似葉脈,均勻流布縣境各地,成就了宣漢縣東川東北地區最早輝煌的農耕文化,令人驚歎不已。
粗略歸納起來,宣漢以至達州地域文化有多重組合,其中頗具代表性的諸如巴山民俗文化、羅家壩曆史文化、金三角文化、三河文化、紅色文化、移民走廊文化等,恰是宣漢文化的最集中代表,從而構成宣漢曆史文化的深厚底蘊,它們重疊交織,構成了宣漢自然人文的獨特風貌。
一、宣漢區位優勢與金三角文化
1.金三角區位優勢。
宣漢,位於川東北地區與陝西、湖北、重慶的結合部,古代秦、楚、巴、蜀交界地,縣境內有前河、中河、後河縱貫東西,交彙而流,形成極為難得的區位優勢。其三河小流域,
形成良好自然環境,極大便利農耕。這一點,本縣人不一定意識得到,而周邊縣的人好生羨慕。
區位優勢,意味著交通上的發達、便捷,經濟上的開放、交流,文化上的碰撞、融合,具有巨大的“市場”積聚效應和輻射功能,曆久不衰的物資集散和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通暢,形成完整的經濟文化產業鏈條。這就是所謂“金三角”,培植了不知多少的商業機遇和挑戰。曆史上,三河彙流,好比在縣境內均衡地修起了3條大公路。到如今,更有襄渝鐵路、210國道、川陝高速公路穿越全縣。
另外,縣城距達州市僅30公裏,是達州市場半徑內最近的縣城。現代意義上,發展地方經濟的最不利因素是遠離大城市,遠離大市場。達州地區遠離成渝兩地,但達州已被規劃為百萬人口的區域中心城市。宣漢得地利之便,依托達州大市場這個靠山靠定了。這一點,與國家天然氣能源化工基地的建立,是宣漢百年不遇的發展機遇和動力。
金三角區位優勢,與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區有本質的同一性。金三角文化,就是開放、交流、碰撞、融合、包容的多元文化。
2.金三角特殊區位優勢,形成經濟文化流動的走廊和通道。
上古四川,被李白描述為“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但宣漢一地,作為秦、楚、巴、蜀交界地的重要通道,很自然成為其經濟文化傳遞、交流的走廊,像開通西域的河西走廊一樣,促進文化的融合、再生,其文化多樣性的特征也更鮮明。羅家壩巴人文化遺址就是這一走廊文化的證明,極具研究和開發價值。2001年3月,羅家壩巴人文化遺址被國務院批準公布為第五批國家文物保護單位。這不僅提升了宣漢的文化品質,更為宣漢文化產業增添了巨大動力。
由縣的地理位置決定,宣漢也是明清兩朝“湖廣填四川”移民潮流湧入的大通道。移民族群彙聚產生多地域多民係的曆史文化資源,與積澱深厚、無比豐富的本土文化融合,形成宣漢乃至四川文化的突出特征,即文化多樣性、包容性、創造性,顯示出宣漢乃至四川文化形象的美麗、豐富和神奇。
曆史上,湖北襄樊舊名“老河口”,是川、鄂、陝、豫四省交界處的商業重鎮,為周邊各地商賈向往之地。入川移民多從湖北溯漢水過境襄樊而入四川,對襄樊一地之繁榮有極深印象。是故,“老河口”的說法在川東北世代流傳,有很高知名度。
二、資源優勢與產業特色
1.傳統棉花、桐油資源與產業特色。
在曆史上,宣漢是川東北地區重要產棉縣,經濟作物優勢特色凸顯,而它周邊幾個縣恰恰不產棉花。據1951年記載,年產棉花120萬斤。主產於廠溪、官渡、普光、南壩、胡家區的鎮雄。
在過去時代,民間家庭棉紡織業尤為發達,通過產棉、運棉、軋花、紡線、織布、種靛、染布多個生產和經營環節,滋生出諸多現代資本因素,成為現代商業市場的最初生長點和催化劑。
棉花帶動宣漢縣和周邊縣紡織業,成為大宗生產產業和銷售產業。據有關資料統計,僅在縣內,軋花業就達119戶,彈花業1500戶,紡紗業15000戶,織布業3500戶。南壩場土布交易每場1200匹,柏樹場300匹,其次為普光、清溪。
宣漢、陝西、湖北等地的棉花還進一步造成了鄰縣達縣、開江境內普遍出現的跨地區、跨省區經營棉花業的活動。開江並非棉花產地,手工業者亦非自種、自紡、自織,而是按社會分工的條件,生存於原料與產品兩個市場之間。由於有了市場需求這一導向,通過運棉、軋花、紡線、織布、種靛、染布等多個環節所形成的產業鏈,把流通、加工和各類社會化服務等多層次的增值手段帶到了達縣、開江,把各個相關產業的就業崗位投到了達縣、開江,形成一個帶動千家萬戶的產業活動,使廣大的農民百姓都得到了經濟收入,從而將達縣、開江不產棉花的不利因素轉變為棉花經濟優勢。據方誌記載,開江場鎮和農村,十有九戶以紡棉織布為家庭副業,有百餘年曆史。抗日戰爭時期,作為大後方,開江土布紡織業更是蔚然勃興。
宣漢、達縣、開江等地的“棉花經濟”,實質就是按工業化理念經營農業,其特點是:(1)以家庭手工業加工為龍頭,成千上萬的農民成了在家裏上班的“車間工人”。(2)市場是配置棉花資源的一雙“手”,把棉花的整體效益做細做夠,做大做強,展示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必然趨勢。“棉花經濟”,還給我們一個啟示:在現代改革開放條件下,我們該怎樣來尋求和培育像當年棉花這樣的龍頭產業,使之成為帶動和養活千家萬戶的生計與就業?
生鐵,年產4600噸。其中南壩上峽、福祿、赤溪有鐵廠12家,年產鐵3000噸;黃金區廠溪、官渡、普光有鐵廠9家,年產鐵1600噸。1952年,全縣產鐵更是高達8000噸。
宣漢桐油,是位居全國第二的又一特色產業。曆史上,桐油通過船運至南壩,再經開縣,挑運至萬縣水碼頭。新中國成立以來,桐油等10餘個品類是全國和全省生產基地。
2.世界級天然氣儲量與國家能源化工基地。
宣漢堪稱大自然的寵兒。曆史上,棉花等多種品類資源得天獨厚,為周邊各縣羨慕不已。今天,大自然又把更加震撼人心的一份厚禮送到宣漢手中,這就是天然氣。如今,宣漢普光天然氣西氣東輸,直達上海,占有了上海能源經濟的半壁江山。
三、河流文明與“走三河”文化
1.宣漢三河是人類河流文明的經典演繹。
人類河流文明的曆史發展光輝燦爛。河流文明所依托的自然環境條件最早是小河流域及其河流水係。它像葉脈似的,均勻展開分布,輸送養料。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黃河、長江。而中華文明搖籃是由無數個小流域開始並得以延伸、傳播和發展的。
三河小流域是宣漢縣地域文明的搖籃。搖籃是初生嬰兒成長所必備的環境條件。古有所謂“逐水草而居”的說法,可以證明人類早期的文明就是河流文明,尤其是像三河這樣的小河流域文明。因為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還十分低下的情況下,小河流域的自然環境因素和條件因素最適宜人類的生產生活。人類最初還很難駕馭大江大河,但小河對運輸及沿岸台地在耕耘、種植、灌溉、對付自然災害、人們進出活動等多方麵都使小河流域的人們受益巨大。這一文明的形象生動的個案展示和經典演繹,第一是岷江水係所構成的成都平原,而宣漢三河水係所形成的完整水生態環境,也是極為罕見的。川東北謠諺說,“開江無江,宣漢不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