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書,正如書名所標識的,記載了幾個時代和社會,曆經滄桑變化,飽受貧窮苦難,無論是時世動蕩的憂患、翻身解放的喜悅、物質匱乏的煎熬、時代風雨的洗禮、改革開放的振奮、教書敬業的莊嚴,乃至最後榮譽獎賞的平靜以待,無不反映了社會的急劇變革與轉型、人生的坎坷與禍福。把這一豐富多彩、曲折多舛的經曆,放到過去強大的意識形態和組織的高度軍事化背景下,放到當今強大的媒體和網絡背景下,人們不難發現一個嚴峻事實:青少年一點一點地被同質化,說一樣的話,穿一樣的服裝,化一樣的妝,而個人的力量、個性的光芒都被一點一點泯滅。此一同質化與非同質化的對比及其結果,大可清醒認識我們的時代,深度體驗我們的生活,從容引領我們的未來,這可能正是本書所具有的特殊現實意義和價值取向吧。
這本書還有一個突出特點,一個反映朱老師作為數學教師的職業性的數學化、數據化思維特點。書中的諸多內容讓我感受到了數學方法的某種精要和特點,某種魅力和思維邏輯的嚴密。這一特點的產生,正好與現代人文學科所普遍出現的數學方法合了拍。看似偶合,其實是朱老師人生軌跡的邏輯必然。百年來出現的人類學田野調查的學科方法,特別包括了統計的方法和數學模型等的方法。這種方法,為人文研究提供了一個特殊的視角和切入點,社會、人生、青少年教育成長等諸多方麵,都可能轉化為數字的數據的形態而獲得更為準確、更為精細、更為科學的結論,從而進入國家社會的文化記憶。
開江老家,曆經動蕩,尤其是“文革”劫難,遺存下來的曆代文獻記錄已然不多,寥寥可數。如今我們後代人所能見到的家鄉曆史文化、所保存的集體記憶,可以說是殘破不堪,成為開江的一個永遠的文化糾結和心痛。把朱老師的大作放到這個背景下,其意義不可謂不大,其價值堪稱寶貴。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推行退耕還林、植樹造林政策,來恢複和發展我們的自然生態,而我們在人文生態方麵,何嚐不應該來個“退耕還林、植樹造林”呢?須知,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為進一步建設我們的美好生活,促進家鄉社會文化建設、發展和繁榮,需要有更多像朱老師這樣的開江人,以自己的筆記錄自己,也就是記錄開江、記錄地方、記錄我們中華民族,記錄所有特具精神價值的一切文化遺產的東西。正是出於這一願望,我擠出自己有限的時間精力,來拜讀朱老師大作,寫了如上文字,算是一個小小的促進行動吧。
校友聯絡工作的思考與建議
從教育理念上分析,校友的成功是學校最大的成果。校友資源被看成是學校最大的財富。開發利用校友資源,也就是如何用好這一筆財富,是學校尤其是百年老校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
一、校友聯絡工作的文化心理基礎
校友聯絡,目的之一是增強開江中學的文化凝聚力和精神促動力。其文化心理基礎是:
(1)人的本性無法容忍一個沒有自己的世界。校友拿到一本校誌,其心理的第一反應是要看自己的名字,自己的班級。為什麼?說明校友聯絡活動,一旦開展起來,有聲有色,人的參與性本能就會被大大激發,積極要求加入到活動中來。
(2)人需要有屬於自己的心靈歸宿。歸宿的內在層麵,包括事業、親情、鄉情等。母校師恩之情是鄉情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或缺,不可替代。校友聯絡委員會,可以成為心靈歸宿感的很好平台。
(3)自古有“人生四大得意”之說,即所謂“金榜題名”、“洞房花燭”、“他鄉遇故知”和“衣錦還鄉”。其中竟有三項關涉母校、家鄉。
(4)人的群體性動物本能決定了人需要諸多精神情感的聯係。如果在精神、情感上得不到什麼聯係,人的內心就會出現漂泊、慌亂的情緒。母校與校友形成深厚的情感精神聯係——這是委員會活動開展的終極性目的之一。
母校以博大胸懷牽掛學生、聯絡學生,學生必將因母校沒有忘記自己而興奮。(母校一放大,不就是祖國?中國從利比亞接回三萬餘難民,是中國曆史上的空前壯舉,影響巨大。)這個感奮的精神動力作用,就是資源,就是力量,不可低估。其心理軌跡表現為:提升自尊心——增強自豪感——激發和調動使命(責任)感。
二、校友資源現狀與分析
開中建校以來,截至2010年,畢業學生人數共計52000多名,分布於全國各地、世界各地,大多取得了事業的成功。由於遠離家鄉,久別故鄉,他們心靈中產生和積聚了一種情感的精神的東西——親情、鄉情(包括母校之情)。這些東西像酒的發酵一樣,愈久而愈香醇,愈久而愈濃烈。在物質生活達到很高程度以後,這種精神文化範疇的東西會成為日益迫切的需要,會成為一種豐富而巨大的精神文化資源。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校友聯絡工作成為學校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很好地開發利用這一資源,毋庸置疑,必將極大促進學校的建設發展,必將不斷激勵新一代學生更加奮發努力。
但目前來看,我們尚無一個聯絡凝聚的平台。一切關係都處於鬆散、散亂的狀態,沒有一個精神紐帶,校友的母校之情也多處於半睡眠狀態。
三、宗旨
通過信息溝通、感情聯絡,與廣大校友共同搭建文化精神聯係的平台,形成文化凝聚力、精神促動力,從而提供並滿足廣大校友的心靈的精神的生活需求,促進學校的建設發展,激勵新一代學生更加奮發努力。
四、工作範圍與任務
建立積累校友檔案、卡片(電腦);
建立記事錄(工作日誌);
收集撰寫母校記憶;有重點地向校友收集紀念物品,比如胡朝元、胡錦矗、周國富等。
創辦內部期刊,定期不定期;這是一個基本的重要的聯絡交流平台。
期刊宗旨是——(1)情重師恩;(2)衣錦榮歸(如兩個曆史巨人對故鄉的吟誦。劉邦“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毛澤東“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3)“不是家神,不會保佑我們,不是家鄉,不會抬舉我們”。設立諸多欄目,如榮譽學生欄目等。
促進教育基金捐贈和協助基金會日常工作;
特別開展“校史陳列館”的捐建活動。(在美國,在西方發達國家,哪一個學校沒有校史陳列館?)這一活動,是強化校友凝聚力的最佳平台。
活動第一步,先在校圖書館設校友檔案圖書專藏室。
第二步,宣傳介紹“校史陳列館”構想理念、設計思路,以引發廣大校友的興趣和內在精神動力。非此不足以彰顯學校的曆史文化底蘊和深厚程度,非此不足以打動校友和在校學生教師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內心。
五、組織機構
應特別在大校門掛出“〤〤中學校友聯絡委員會”牌子。
設立專門機構、辦公場地和設施、配備專職聯係人員和日常工作人員(以業餘、退休人員為主)。
設立聯絡委員會。組成人員應特別包括三方麵人士:
(1)老校長老領導。主任委員,或可實行雙主任委員製,即由德高望重的老校長和現任校長出任。老校長的影響力往往很大。其他曆屆校長出任副主任委員。(2)退休老教師。(3)各地有熱心、有影響、對母校有貢獻的校友;物色選出各地聯絡員多人。
2010年12月於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