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 地方教育3(1 / 3)

第四輯 地方教育3

黃良鑒老師與我的語文學習

老師之於學生,除“傳道、授業、解惑”外,還往往會有其他一些情感的、精神的價值元素,比如感動、比如激勵、比如自豪等等。某種意義上,這些價值元素,甚至超越課本教學內容本身,成為學生一輩子的心靈滋潤、精神鼓舞、創造動力,永遠地留在學生心中,永遠垂範。

如此說來,作為老師,終極的影響力取決於自身的文化修煉、文化積澱、文化行為、文化軟實力。具體說來,首先是做人,做一個關心愛護別人(當然首先是指學生)的人、燭照引領別人的人、充滿進取和追求的人、滿腹經綸學問的人、“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的人。而淺薄、平庸和低下的人,會有如此情感的、精神的價值元素嗎?

作為學生,我跟黃良鑒老師結緣於開江中學母校,聽他講課,讀他文章、跟他活動,與他來往,凡40餘年至今,不曾有過中斷。而且,隨著學生年紀的增長、閱曆的加深、學問的積累、心智的操練,我對老師的敬重之情日甚一日,親切之感日重一日。我常常感慨,有黃良鑒這樣的老師,乃是平生一大幸事和樂事啊。

這些年,我一直想要好好清理一下自己,好好寫一下黃老師,但總覺得不可隨便,不可輕易廉價地說話行文,當然也因為諸事繁多,竟至於遲遲沒能下筆。

平生常感慨中學那個時候的“年十五誌於學”,積極性、少年活潑、聰慧、旺盛的求知欲等融於一身,是多好的讀書年華呀。就在這樣的時期,我們身邊雄赳赳氣昂昂走進一位老師,不,晃眼一看,身著褪色黃軍裝,不就是一位退伍軍人模樣嗎?判斷沒錯,新來的黃良鑒老師,從靶台走上講台,從山西教到四川,就是一位軍人出身的教師,一位渾身洋溢著軍人氣質、軍人激情的語文老師。那個年代學雷鋒榜樣,聯係黃老師青春風采的軍人形象,全班同學心目中平添敬意,更多親切。

那個時候,我讀初中二年級,已開始“愛好文學”,甚至於幼稚地偷偷寫起“小說”來。這個秘密,想必被察覺了吧,軍人的眼睛嘛。一天,黃老師把我引進了他的寢室,像兄長對小弟似的平起平坐下來(這是有生以來第一回的平等待我之感受記憶),一番神侃過了,他打開桌案下的抽屜,拿出一本精致的“剪貼簿”,翻開來,跟我肩挨肩地翻看著、介紹著。一篇又一篇工整精細的文章剪貼,頓時讓我眼睛都大了、亮了。“黃良鑒”的大名,那麼赫然在目,又那麼遠在天邊、近在眼前,讓我渾身湧動著如今那種被叫作“粉絲”的驚奇、神秘、敬仰、神往。於今想來,這個屬於黃老師的近距離“身教”,給我的感化激勵效應,是課堂教學所不能替代的吧。

後來的親密接觸,或是在辦公桌上的課外參考書堆旁,或是在學生寢室裏聊天拉琴,或是在鄉村支農勞動之餘的稻草地鋪擠擠挨挨,或是在“文革”初期的討論交流,他都是緊張快活群體中的一員,不需威嚴,不要距離,需要的是諄諄教誨、循循善誘、切切勸誡。一個從教者的本分,他都做得那麼自自然然,從從容容,不動聲色,不事誇張。這不就是“東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那種本分嗎?黃老師教語文,這不就是中國傳統詩教的那種“溫柔敦厚”嗎?

“停課鬧革命”一兩年之後,我年方十九下鄉插隊落戶,很快有了一大摞寫鄉村生活的詩歌稿子。一天,我想到了黃老師,我要去見他,我要請老師繼續評改我的“作文”。很快,黃老師發話了:有詩意,文從字順,也有一些美言佳句。當然,還不得不說“希望沿著毛主席的偉大革命路線前進,勇做文藝戰線的尖兵”一類大話。如此熱情肯定,不少是顧及我的積極性和寫詩的激情,更多是鼓勵和希望。若依我當時少年意氣而行事處人,如果不是碰上黃老師這樣的忠厚長者,換成當時頗為不少的極左派人士,可能早就被揭發出來,加以批判鬥爭了。那頂“資產階級成名成家思想”的帽子與懸劍捆綁在一起,是你自己拿腦袋來碰,怪得著別人嗎?後來反思自己,反思“文革”,不禁慶幸,是啊,即使在那樣一個年代,黃老師也是一位頭腦清醒、值得學生信任的人,多麼可貴。

做老師,尤其是做語文老師,“寫”的體會、經驗、功力,斷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我一直很偏激地認為,如果不拿筆“寫”的語文老師,很難說達到好的語文教學效果。因為,“寫”的過程,就是一個學習、總結和提升的過程,同時也是大腦思維分析、概括、綜合的過程。我還說過,親自寫的過程,就是一個文化人格的自身實踐過程,不可替代。不親自寫,怎麼可能提升教師自身的心靈境界呢?怎麼可能真正深入到語言文字的堂奧呢?怎麼可能感知為文的用心、甘苦和字裏行間的微妙所在呢?而沒有全麵深入的文化感知和心得體會,又怎麼可能“傳道授業解惑”呢?“寫”的意義還遠不止這些。怎樣教好學生?這個課題,是老師一生的麵對。每一個學生都是老師的研究課題,沒有簡單的重複和現成的模式,沒有靜止不變的評語和結論。現成的經驗和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怎麼辦?唯有繼續不斷地學習,在“寫”的實踐中摸索、學習、再摸索、再學習。

我的這個認知,一半來自自己後來成了個語文老師,另一半就來自當年從黃老師寢室裏走出來的那一時刻。說到寫,黃老師在各級報刊上發表了不少詩文作品,先後出版了《青春無悔》、《春暖花開時節》、《金秋漫筆》三大本著作。老師的道德文章,那可是林林總總,洋洋大觀呃。一個中學語文老師,既有沉重的學生升學考試壓力的負擔,又有緊張的課堂教學和課外評閱作業的負擔,如果不是忙裏偷閑,熬更守夜,還能一篇接一篇地“寫”嗎?像黃老師這麼勤奮寫作,執著追求,著作豐碩,即使在全國各名牌中學,也可能不是很多吧?

總起來說,學生從黃老師那裏受到的教育,集中一點,就是他和所有老師身上的那種園丁精神。園丁播種,知識文化就是種子,一旦在心靈生根,就會使人變得崇高、純粹。什麼是崇高、純粹

?答曰:熱愛真理,追求卓越,脫俗,因而被稱為君子。君子求義,小人求財。反之,沒有知識文化,心靈裏沒有播下這顆種子,人會變得崇高和純粹嗎?我以為,黃良鑒老師一生最精彩處,就在於他以他的一切,給出了這麼一個啟示,很了不起的啟示啊。我們無不祈望著,讓崇高、純粹不斷長成參天大樹,覆蓋我們的世界、我們的生活,使我們的社會文化生態,更加綠色、更加環保、更加幸福。

今年是黃良鑒老師的八十大壽。又拜讀了老師即將出版的散文隨筆新著,我寫了以上這些話,一並作為學生的誠摯祝福。

學兄廖燦英

廖燦英當年是開江中學初66級2班學生,比我高一個年級。做學生,有一個或許是普遍共同的心理體驗:低年級羨慕高年級,初中生景仰高中生。廖燦英就是我羨慕的學兄。當年開江中學讀書風氣濃厚,我等“年十五而誌於學”,追求和理想像一片燦爛的朝霞,引領著緊張勤奮的學習生活。學子們看重成績,羨慕優秀,頗有那麼一點惺惺相惜的少年情懷!

清楚記得,一次從校園林蔭大道過路,偶爾看到66級數學競賽榜示,還貼出了前三名的試卷,燦英學兄榮登榜首,大名鼎鼎。那工工整整的卷麵書寫和清清楚楚的計算步驟,讓我好生感慨。我本來喜歡數學,成績不差,但入讀中學不到一年,興趣轉移,開始對文學著迷,小說詩歌等東西成天在腦子裏浪蕩,像今天的計算機病毒亂碼似的,誘惑著我,幹擾了我。此時此地,要是榜示文章第一名,或許我會不以為然,不屑一顧,少年氣盛唄。可眼前是數學、是數學第一名啊!我本已敏感的心頓時誠惶誠恐起來。因為我已不大專心聽數學課,我已開始敷衍那些數學作業,那些一向親切交往的數字和公式,已讓我感到枯燥,疏遠……學兄的試卷不啻一片光芒照射,頓時迷茫了我的眼睛,灼痛了我的心。麵對學業,我陷入一個矛盾而又自責的心理中。唉,如此下去,我能不著急嗎?怎麼麵對父母大人那期待的目光呢?

這一少年時代的體驗,讓我刻骨銘心。正是廖燦英讀書學習的這一份才俊,讓我心懷敬意,一直認為他是讀名牌大學的料子。可是,後來的歲月,聽說他老老實實聽命於開中校長的挽留,放棄了考大學,放棄了“高升”的機會,一直默默於開中母校的教學工作。好在他成就了自己的教書事業,成為一位並沒有煌煌學曆但很優秀的中學特級教師。

在下以為,當家鄉處於貧困落後的境地,“衣錦還鄉”就成了一個不無尷尬的奢侈。而默默於家鄉奉獻,應成為我們社會的一個崇高的價值理念和評判標尺。燦英兄以及家鄉眾多老師的辛勤耕耘,堪稱奉獻的典型——這一點,開江走出來的莘莘學子應是認同的、敬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