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天下父母心,也可憐天下教師情啊。
“細伢兒乖,好好生生讀書”的回憶與解讀
——謹以此小文,獻給天下正在教育幼小子女的年輕父母
半個多世紀以前,1958年,作為兒童的我,背著書包,興高采烈,蹦蹦跳跳去發蒙讀書。鄰居古稀老人以其老藍布長衫服的衣著,以溫厚長者的微笑並撫摸我的頭發,說道——“細伢兒乖,好好生生讀書,長大有出息。”
數十年過去了,如今回憶起來,我懷念不已,吟味再三,特作出如下五點解讀:
1.四川方言古韻與今韻。
“細伢兒”,江西、湖南方言在四川的次生態遺存,兒化合音,糅合湖南寶慶腔、永州腔方音。“讀書”,方言,音dǒū xū,古韻,湖南寶慶腔、永州腔方音遺存。du-dou shu—xu,規律性轉換。唐詩“坑灰未冷天下亂,劉項原來不讀書”。在老家,這一方音已很少聽說了。“好好生生”,一個生動的口頭語彙。“出息”,被方音說成“屈息”。如今,老方言話語成了我們生活的稀缺元素,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老人懷舊、新人好奇的文化心理。一種親切感撲麵而來。但這一稀缺,意味著文化傳承的斷裂和消失。令人心痛。
2.充滿曆史感。
“湖廣填四川”移民祖先帶入這些方言,也就帶入了祖先的曆史,我們自身的曆史,引發我們對古老曆史的神秘想象和追懷。
古老神秘,是文化教育的元素。童年記憶最鮮明的印象,是擠在被窩裏聽老祖母講“很久很久以前”的童話故事,古老、遙遠和神秘,成為滋潤人類心靈、開啟人類智慧的文化源泉之一。而古老、遙遠、神秘都是特具吸引力的元素,對於兒童尤其是這樣。
3.演繹古老,保持傳統,傳承文化。
展示了文化的古老,演繹了文化的傳統、傳承,百年間的滄桑變化。開江一縣,過去時代的社會文化麵貌、人們的精神狀態,盡在其中。古風猶存,讓我們感覺到千年前中古時期的語言麵貌,仿佛聽到千年以前古人在說話,古色,古香,古氣,古樸,古雅。也透露了中華耕讀傳統的若幹信息。自古謂“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德五讀書”。
4.語境設置。
“細伢兒乖,好好生生讀書”是一個語境的生動設置。做老師的,在人文教學中找到(或設置)一個特定的語境,就是找到(或設置)一個恰到好處的教育時機。抓住時機展開教育,事半而功倍。可惜,我們很多文化語境已被破壞了,殘破不堪了。
5.兒童養成教育的情感要素。
短短一句話,包含了誇獎、鼓勵、囑咐、希望等兒童教育必需的情感要素。而讚賞性教育、諄諄教導、親切感、提出希望,充滿希望等,無不是少兒養成教育的必需。
“彎柏樹”故事的演繹價值
傳統民間社會,特具農耕生活的濃鬱文化環境,人們通過“彎柏樹”的故事,現場講述,並指出兒童生活、學習的不良習慣一旦養成,像幼小柏樹一旦長彎,就再也不可能長得又高又直,成為棟梁之才。如此語境,多麼直觀,何等警醒。
由此而衍生另一個說法:“彎腳杆”,喻指站立不起、不具有頂天立地男人氣概的人,言下充滿嘲笑、看不起的諷刺意味。落得“彎腳杆”的名分,還有什麼尊嚴可言?
這一故事的演繹,不無深刻而生動地說明,養成教育,要抓好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1.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關係。
從中小學生的學習來說,智力因素當然是第一位的,決定性的,但一般來看,非智力因素也是十分重要的。很多人學習上不去,不是智力因素跟不上,恰恰是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幹擾、阻礙。因此,抓好非智力因素的培育,變得十分必要。
2.非智力因素包括哪些方麵。
首先在興趣,須知興趣是學習的內在動力。要努力培養兒童的學習興趣。
接下來要認識到,意誌力堅強與否?學習的自覺性、自控力如何?學習成功的自信力有沒有?
培育情感,要充滿對學習的熱愛,對書本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對家鄉、祖國的熱愛,還有親情方麵諸如父母、家庭、孝親之愛、朋友之誼等等。人類感情除了基本的喜怒哀樂之外,還有一個特具價值的東西——莊嚴。學習,是一件莊嚴的事情,需要嚴肅對待。學習必須成為每天生活的核心和主導。每天保持莊嚴的感情狀態,激起我們對學習的熱愛、激情。
3.習慣。
這是非智力因素的一個基本方麵,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是學習進步的基本保證。反之,不良習慣,有可能會毀掉一個兒童的學習,甚至前途。
不良習慣包括哪些方麵呢?上網成癮、半夜不睡、白天不起、賴床、忽略家人朋友師長等。據美國臨床心理學領域最享盛譽的賴特學院調查,各種壞習慣中,拖延、過度看電視兩項,高居榜首。壞習慣滿足表麵的情緒釋放,忽視、阻塞了內心真正的需要,掩飾了真實的情感體驗,麻木意誌,懈怠精神,導致生物鍾紊亂,內分泌失調。最終幹擾讀書學習。
不良習慣有如冷水煮青蛙的著名科學實驗,由於逐漸加熱,青蛙感覺不到危機,最終死去。也就是說,人在不知不覺中,把熱情、理想、抱負、意誌漸漸消除殆盡。
4.在非智力因素中,刻苦也是一種天才的資質。
學習,需要天賦和才華,但僅僅依靠才華是不夠的。因為成就學業的終極性動力支持,除了才華,還有埋頭實幹的意誌力和刻苦執著的追求精神。更何況,刻苦也是一種天才的資質。
還須指出。“彎柏樹”,意味著定型化了的生活方式,也很難向新的生活方式轉換。老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沒有電腦、手機,普遍成為電腦盲、手機盲,被譏為“好笨囉”。
磚與碎石爛泥塊
對於每一堂課來說,老師所講授的、學生所接受的,可比喻為老師把一塊磚提供給學生。注意,我比喻的磚,是完完整整的、方方正正的磚,而不是碎石爛泥塊兒,而且還要把腦子裏的那些沒用的碎石爛泥塊兒一一清除。
磚的比喻,與“知識節點”、“單元”等都是同一性概念。
磚,意味著知識的學習、積累,思想文化的凝結、成形,要像一塊塊磚似的,完整、可獨立派上修房造屋用場。不完整的知識是沒用的,不係統的思想是散亂的。對於基礎性的知識,一些人往往是知道一點,又不是那麼明確,更說不上全麵、細致、深入,總是恍兮惚兮,似是而非。這種情況,自古以來被諷刺為“字紙簍”、“一缽糨糊”,以及如前所述“碎石爛泥塊兒”,是缺乏思維嚴謹、縝密的表現。當然不必都提出如此要求。但對於基本的、主要的、身邊的知識積累,應像製成一塊塊磚似的,非此說不上對學習的把握。
講一次,一塊磚,又講一次,又一塊磚,久了,多了,一塊塊磚就可以派上用場,建造一座知識大廈了。
對於學生來說,現在,還僅僅是被動地得到一塊一塊磚。將來,就得自己“碥磚”(碥,音bià,)了,取泥塊、揉搓、挼捏,備好料,碥成磚,每天多則三五塊,少則一二塊不等。久之,多了,就可以建造房屋了。
桑葉與蠶食
據早年就讀於西南音專的開江籍張廷太老人回憶,上世紀30年代,課堂上老師講課,指著中國地圖,說:像不像一張桑葉(當時蒙古尚未分離出去)?而日本呢,像不像一條蠶子?同學們,我們要警醒啊,日本正在蠶食我們中國呀。
這樣深刻而警醒的課堂教學語境設置,多麼經典,多麼可貴啊。可惜,如此記憶今天並不是很多。
若要回顧起來,我的中小學教育,倒是讓我記住了幾個細節。《木蘭辭》課文教學,“阿爺”的發音,老師其實並不知道“爺”應該發音為yɑ,中古語嘛;李白詩《將進酒》的“將”,直到我上大學才知讀作qiɑng。如此等等,讓我意識到我的中小學求學,真還說不出某老師具體教給了我們什麼、某老師具體指點了我們什麼。但是,老師的的確確教育了我們,培養了我們,那好像春風雨露似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我們得到了滋潤,我們受到了培護,我們成長起來,桃李芬芳。今天,我們何求潤物之聲的大小有無呢?
不是看哪個人的麵子,而是看我們共同的母校,母校培養了我們,我們能不有一份報恩的心嗎?
關於語文教學
首先,語文教學的首要目標,是通過文學課的教學,使學生學會一種體驗,體驗美學的世界、美學的生活和美學的人生。人隻要有了這種與內心精神融合在一起的美學體驗的知性、經驗、能力,才可能詩意化生活,詩意化看待世界人生,把自己提升到很高的文化層麵,從而獲得精神的原動力、創造力等諸多方麵的東西,也就是獲得很好的人文素質。
其次,文化層麵上的東西,主要是通過語文的、語言的學習和訓練,鍛煉提高思維的、思考的多維方式、科學方法和價值觀念。語言學習具有雙重性目標。一隻手,一麵是手心,一麵是手背,但二者不可能割裂開來;同樣道理,語言的另一麵是思維,二者也是無法割裂的。這意味著,語言學習的本身,不僅是增強語言能力,也是增強思維能力。語言學得好,思維也就強;反過來,思維差,語言也就會差。必須要教學生明確這一點,並形成主觀意識。
第三,語文課所承擔的教學目的是多向的,其中獨立精神、個性化,也是必不可少的素質教育的內涵和目標。人沒有獨立精神,沒有充分的個性化,就可能會變得平庸、保守,前麵說的創造性品質就不可能形成。要是缺乏獨立精神和個性特征,在很大意義上就意味著語文學習和教育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