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 地方教育1(3 / 3)

這個境界,聯係毛澤東詩句“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來看,它們之間是有著一種文化意義上的內在傳承關係和發展脈絡的。相與比較,“萬柳風光”是就學校營建讀書環境而創造性提煉的一個意境,其別一種意義的博大、深厚是不能替代的、不可淹沒的。“萬柳風光”的文化藝術價值,就是其生命強力所在。

簡單四個字的組合,便神奇般形成詩的意境,喚起人的審美愉悅,激發人的學習興趣,引發讀書學習的向往、追慕與憧憬。孔子說“年十五誌於學”,那麼,這個“誌”,是需要精神動力給予支撐的喲。“萬柳風光”就提供了這樣一種詩學意義的精神動力支撐,激勵學子們熱愛學習,珍惜讀書,發奮努力,以讀書學習為最高的青春價值,人生追求,社會風尚,民族希望。

“萬柳風光”——記得筆者幾年前第一次聽說,就立即被吸引了,甚至是震撼了。它顯出波瀾壯闊的氣勢,還尤其充溢著豐博的優美、儒雅、浪漫,其詩意化境界,是中華詩歌藝術史上的一個獨創。而它所給予莘莘學子的,恰是讀書學習所應特具的一種胸懷、一種氣度、一種心靈。當這一詩意化境界傳遞給了學生,植入了學生的心靈,我認為,讀書的效應、目的,必將東風化雨,潤物無聲,也好比一顆種子,播進人心的土壤,必將生根,永遠地吸收養分水分,促其成長。

讀書伴隨人的一生,陶醉於讀書學習是人生一大樂事。讓我們細心體會一下,每當讀書之時,古人必欲淨化心靈,營造神聖之境,其方法和途徑,要麼窗明幾淨,要麼點燭焚香(當然還有“紅袖添香”),而後正襟危坐,在如此種種教育文化傳統之中,我們欣喜地看到,“萬柳風光”拓展了、豐富了、浪漫了讀書之境,使人心中擁有了一種詩情畫意,爛漫情懷,那會增添多少讀書的意味、意境、情趣,增添多少讀書之樂,激發多少知識愛好與追求——這是一個多麼雅致的人生快事!它跟現代意義上的“快樂學習”的理念,何其相似乃爾!

早在抗日戰爭時期,永興小學把培育出來的學子一批又一批送到前線,送到延安,成就了他們的光明前途和事業。解放後,僅廳局以上高級幹部和專家人才,就多達數十名之多,他們中,有省部級領導幹部魏環圖、有朱漢雄,有“熊貓之父”胡錦矗等。如此人才輩出,是永興小學“萬柳風光”最好最生動的注腳。

後來不久,筆者一時衝動,特為永興小學的“萬柳風光”撰寫了兩副聯語:

千年世塵需年輕努力

萬柳風光在柳下攻書

七重山九重水千秋大業

十年木百年人萬柳風光

以此表達筆者對該意境所傳達的美學意義的認識和闡發,也借此囑咐和希望故鄉學子珍惜青春,奮發讀書。

筆者乘興又特別邀請了鄉友詩詞家分別賦詩一首。伍蔚冰先生《永興小學》:

水光鷺影接嵐埡,古道牽連萬柳斜。

遙想春風搖曳處,又開灼灼李桃花。

李德明先生《訪永興小學校史館有寄》:

柳林深處讀書堂,館閣鉤沉翰墨香。

不負前賢殷切意,更培桃李助芬芳。

“萬柳風光”是永興小學一道靚麗的校園風景,是該校教育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還是該校數百年來教育文化的一個深厚傳統。“柳文化”的教育追求,集中一點,就是人才(人格的完善、知識的博大、技能的提升等)的培育。因此,筆者認為,可否概括出一條標語——

“融入萬柳風光,塑造完美人格”?

這或許對老師、對學生都是適宜的,落腳點在塑造人格,其途徑和方法在融入萬柳風光,也就是通過真善美的學習教育來實現人格教育的目標。科學家追求真,哲學家(智慧)追求善,文學藝術家追求美。而我們作為教師,必須全方位追求真善美,我們必須既是科學家、哲學家,又是文學藝術家,因而責任重大,使命崇高,事業非凡。

物以稀為貴。“萬柳風光”的文化藝術創造,在開江乃至於全省全國,都是十分寶貴的,很拿得出手,登得大雅之堂。這一創造,也就是開江的創造,開江人無不引為自豪。開江教育界應有更多的人加以研究總結和推廣,把諸如“萬柳風光”、回龍小學“淨竹文化”等的教育文化境界,擴大到全縣、全省、全國。

2012年5月13日於成都

建設回龍中小學淨竹文化

竹,是中華文化的傳統特色符號之一,它特有的自然生態和人工工藝的培植,被賦予了豐富多彩的文化人格意義。其中,節操的理念與價值,就成了竹文化的固有特征屬性,從而為人們所普遍認同、認知、傳承、弘揚,構成為中華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在開江,回龍中學、小學以“淨竹”為文化象征,創造積澱“淨竹文化”,由來已久,已經具備濃鬱的本土文化特色和校本教材特色優勢,值得進一步打造建設,以發揚光大,促進學校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回龍中小學有著特定的竹文化自然生態環境。回龍、天師一帶,地處縣內北部邊沿地帶,有海拔1036米和1136米的峨城山、天池分水嶺的綿亙山脈,山體形成為白夾竹的漫漫林海。竹海中的回龍古鎮回龍中小學,依竹山而圍合成庭院式聚落,其建築順山勢而步步高升,上下三停。漫山遍野,蕭蕭竹林,是校園的絕好背景,整個局麵具備了氣象開闊、清幽博雅的絕好辦學條件。

竹與水與佛有著特殊的文化聯係。竹的竹節勁拔、虛空,外化為人格的尊嚴、操守、高節、親和等文化形態和價值理念,密不可分,妙不可言。佛教淨水,比喻人心像水一樣清淨、平等,與竹的文化價值形成必然聯係。因而有露臂跣足、衣帶飄舞、頭戴寶冠的“水月觀音”身依修竹、怡然自得的形象,深入人心。

回龍中小學曆屆教育工作者與一代代學子,他們的學習教育生活在如此淨竹掩映之下,勵誌奮發有如竹的勁拔茂盛、人格情懷有如竹的高風亮節,精神品質有如竹的虛空暢懷,讀書學習有如竹的清淨優雅……如此特定環境下的“淨竹文化”也就逐漸生成,從而與中小學的文化人格養成教育、校園文化的建設等宗旨構成絕好聯係,以至於相映生輝,水乳交融,集中而優美地構成為該校的教育文化特色形象。

竹節長,竹節空,讀書不讓頭腦空;

竹葉青,平常心,讀書美好心安寧;

竹枝阿娜多美姿,享受人生與竹居;

竹根親,根連根,打斷竹根連著筋……

為之而感動,我今吟詠:

芊芊竹木盡溫柔,剛健虛懷低垂頭。

自古薄情非偉丈,人間記取稱留侯。

竹子,還可進入校本教材,成為鄉土特色的一個有趣話題。當地人多為湖廣永州府移民後裔,所操濃重的“永州腔”次生態方言,成為其本土特色的重要組成元素。比如當地人不無自嘲地說:“天師觀的人,莫搞那個架子。”所謂“架子”,其實就是竹柵子的方言讀音。再比如自嘲語,“天師觀的人,不賣柵子吃啥子”,如此無可奈何的自嘲搞笑,深刻反映了小農經濟的產業單一、無路可走的曆史現實,深層意義上還道出本土竹子與民生的特殊親密的依存關係。

經曆數十年中小學教育經驗的不斷總結,淨竹文化得到極大提升和升華,最終凝結為該中小學的文化特色優勢。對外,成為宣傳展示學校教育的文化形象,對校內廣大師生,培育著一種特有的竹文化精神,成為文化親和力、凝聚力和積極追求學習的精神動力和人生境界。

淨竹文化融入教育使命,為培育人的文化人格、實現人的全麵發展,起到了特殊積極的作用。

建議文教有關部門,就淨竹文化打造建設予以研究部署,展開活動,讓回龍人、回龍中小學師生建立“淨竹文化意識”,以此推動校園文化建設、學校辦學特色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