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經營,不僅有蔬菜產品消費市場,還有一個龐大的種子、秧苗需求市場。因為家家農民都要種一些基本的常常食用的蔬菜,茄子、辣椒、瓜菜類更是普遍,以基本保證供自家食用,不花錢買。育秧。過去家家戶戶各自育秧,費事淘神,還不能保證質量和季節趕早。因此,對每一季菜秧的需求量很大,如此一來,逐漸形成了一些環節的專門化經營戶。城附近壩子裏專業戶具有育種、並秧的豐富經驗,育秧品種多、質量好,最賣錢。而專業戶的出現,大大進了一步。這方麵,市場促成了種子業的專門化經營,是一個很大進步。
現在種菜運用地膜、天膜等農業高科技,根本上保證了成活率,增大了產量,提前了上市季節。每隔10天要揭開地膜施肥、殺蟲。遇太陽大,要揭開檔頭,通氣散熱。一個多月以後,揭膜。
當年插隊落戶到普安壩子裏的知青,也曾跟著社員學習種菜賣菜。這可是不大為人所知的一個曆史記憶。據當時在紅岩公社2大隊11隊當知青的顏懷劍講述,他所在隊上的主要副業就是種蔬菜,家家都種。他的一分自留地也用來種蔬菜。三五天、七八天挑一擔菜上街,大約賣三四元。花菜價貴,一回賣七八元。這在當時可是個不小的數字了。團蔥、把把蔥(也叫藠頭),一斤賣1角錢。一分地要賣四五十元,收入可觀。但生長周期長,從頭年9月到第二年三四月間,達半年。所以諺語說“七月蔥,八月蒜”。為賣個好價錢,跑各個場鎮趕場。近者永興、太和,後廂的講治;遠則達縣安仁、檀木,宣漢七裏峽、天生。吳紹伯拖拉機經常跑天生運煤,搭巴車賣菜,還順帶買回一麻袋煤。襄渝鐵路鐵道兵部隊有一個生活用品采購員,河南兵,喜愛音樂。一次從南街過路,聽我在家拉二胡,很激動,跑進家來交了朋友。原來他多次開車到開江收購蔬菜,是最難得的買主。全隊都熱鬧起來,家家社員都下地砍菜。第一年,種菜所得80多元錢,我買了一把好二胡。
目前來看,開江蔬菜市場小、分散,尚不具備依托城市大市場,促進更多環節的專業化生產經營。比如菜品種類的專門化生產,如果你專門種大白菜,我專門種辣椒,既單純,又可以做得更加專業化、更上規模,並促進菜品質量的提高。這樣做,知名度有了,品牌效應也就有了。
從發展方向來看,要建立蔬菜協作經營一類的協會組織,要建立互聯網經營平台,拓展對外市場,溝通信息渠道,尤其要走公司化產業經營道路,這是發展的方向。
豬牛商販之道
開江水稻耕作業發達,稻田多達20餘萬畝。因而對耕牛尤其是水牛的需求量極大;水稻業發達,穀米糠不少,促進生豬養殖業興盛,豬的市場需求量也很不小,僅每年牛市場缺口都在大約三四百頭。
在中國農耕時代,農民對牛的依賴和崇拜極大。清嘉慶六年(1801)農曆十月初一彀旦所刻《按察使司示諭禁殺耕牛碑》雲:
牛之為物,上應天心,下與地利,惟天可享,非聖不歆,街坊市口豈可無故而私利宰殺,開賣湯鍋,使人物受害乎?況稻粱麥菽,非牛無以播其種,覆土耕田,無牛何以助其力?牛之有益於人,彰明較著矣。邑中士農工商,雖各有其業而朝餐夕飧,俱賴牛以養命,也是以同體好生之德,普發慈悲之念,各助金貲,塑象積會,奉示刻碑,永遠禁戒……
市場需求孕育了商機,販賣牛、豬的專業人士應運而生,成為農耕時代的一個十分特殊又不無神秘隱蔽的生意行道。根據傳說,明末清初的八大王張獻忠,早年從陝西米脂老家入川販牛,是一個地道的牛販子,因而被四川民間百姓叫作“牛諞兒”。普安鎮九石坎村王家院子精於豬牛交易者甚多,遠近馳名。僅王昭貴三房就有十數個這類民間專家,諸如王啟成、王啟坤、王啟祿、王啟順、王啟春等。
鄰縣宣漢,山場遼闊,水草充足,牛羊漫山,體壯膘肥。“宣漢黃牛”,屬巴山黃牛細致緊湊型,是四川良種牛之一,與西門塔爾牛、夏洛來牛雜交效果較優,馳名全國,被中央定為全國商品牛基地縣,並選入學校教材,已載入《中國牛種誌》。常年飼養量10萬頭左右,先後賣給全國6個省的82個縣共27.6萬多頭,作耕作之用。
今天來看,農耕時代豬牛販子的販賣交易,發展了當時的落後農耕經濟社會的先進生產力,給當時的封閉農業產品注入了市場活力,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處於封閉狀態下的生產結構和機製,活化了農耕經濟的微弱生命力,功不可滅。所積累的觀察豬牛好壞的技術和經驗是一筆科學知識財富。
普安鎮上月星堡設有牛市、豬市,每逢趕場,豬交易量不下100隻,為周邊各縣的最大賣場。普安白果樹一帶常年專設豬牛圈棚,接納招待過往豬牛販子。達縣蒲家鎮牛市,北上晉冀,南下滇渝,年交易量1500頭。牛市占地5畝。牛市入市大門有楹聯曰:
無論春夏秋冬牛上市皆為寶
不分東西南北客下場均有珠
不少專業豬兒販子,東下開縣,去來步行,跋山涉水,百餘裏程,其艱辛可知。而豬牛市交易討價還價,袖籠裏“捏指拇兒節節”“割背縫”,充滿機詐和變數,是技術實力、江湖經驗和智慧、心理的一場場博弈爭鬥。
經營豬牛買賣,首在懂得看相,看豬牛之相。總結起來,王家經營豬牛生意,積累了豐富的看相技術和經驗,遠近馳名,獲得廣泛的信任和很高的威望。
俗語道:“買牛買叉角角,看妻看老丈母”,揭示了牛角所體現的偉壯牛性。相牛,就看走田不走田。耕牛出力有12年。牛的年齡大小要看牙齒。4牙,二三歲,年輕;6牙,五六歲,正當年;8牙,七八歲,中年;板牙,牙已磨光,垂垂老矣。但還要堅持勞動三四年,做“老黃牛”。
開江號稱“川東小平原”,一般多養水牛,少養黃牛。水牛力大,耐力好。山區梯田田塊小,水田少,犁腳淺,故多用黃牛。一般每20畝30畝田需養一頭耕
牛。而且,一個地方總是要有一個懂牛的人,一個買牛、治病牛的專業人士。
從事販牛,首先要懂得犁田技術。(1)了解掌握牛的脾氣;弄清牛的年齡。(2)靠手掌握犁的平衡度,以犁尖入土四五寸的深度為宜。按太重則深,按太輕則淺。耖得好的田,泥塊寬八寸到一尺。耖得不好,有兩個問題,或為“貓貓田”,貓兒蓋屎,沒能真正起到鬆田的作用;或為“紅苕埂埂”,一淺一深,不均勻。(3)耕田人腳踩犁槽,走“貓步”。成都平原稱犁田技術好的人叫“好把式”,“使牛耥耙,丟啥吃啥”。
也要熟悉農耕季候。比如犁田時間,諺語謂曰:“七月犁田一碗油,八月犁田半碗油,九月犁田光骨頭。”犁田技術好,牛好,一天可犁田2畝。其中,“早片(方言,音gāi)”可犁8分田;“小片”(早飯後)可犁4分田;“晚片”可犁8分田。
要有對牛的愛護之心。精心養牛,悉心嗬護。水草勻淨,冷熱適中。不能斷草,牛槽長度以稻草長度相當為宜。舊時農家牛圈多為土牆屋,靠土牆方豎石三方,曰“拴牛石”,各長二尺,高一尺五。既拴牛,又用作喂草,還供牛擦癢。以食青草為主,輔以穀草。草與硬飼料(精飼料、青飼料)搭配,胡豆、苞穀、稀飯、米糠、菜籽殼等,在耕田時要加大比例。每日早、中、晚飲水三次。
看豬,技術和經驗要點如下:
(1)豬頭方正、圓滿。如此豬相,會吃、肯長。所謂“大頭細尾根,越喂越高興”。要嘴筒齊短,耳朵薄大。豬嘴是要特別講究的,岔口要深,開口度大;嘴殼子要生得齊展,上下兩片均勻。若嘴筒子裹得緊,會挑食,會拱槽、冒泡,不長肉。鼻孔有汗,是豬牛健康的一個標誌,不可忽略。引申之,借代社會上一些有身份、有地位、有權勢、有靠山的人物。
(2)架子要大。“前開會吃,後開會長”。前後之“開”,即指前胛寬鬆,前後膀分得比較開,背梁寬闊。眼睛要明亮有神。有一種“洋眼豬”,眼睫毛長,帶紅眼圈,翻動頻繁。
(3)尾巴高吊。反映豬的健康活潑。四川方言說一個人誌得意滿,讓人看得不順眼,會譏諷地說:“看你撩尾兒撩尾兒的,好得意喲。”另外,豬毛要稀疏、整齊,要有光澤。諺語說,“毛發生得一,嘴巴捆得緊,耳朵生得硬”,“買牛買叉角角,看妻看老丈母”,都是判斷好豬好牛的條件之一。
(4)桃子小,黃豆奶。指通過劁騸的母豬,不會發情鬧圈,影響生長速度。而那些“走花兒豬”,吃得多,不長肉。
(5)彎腳牯牛直腳豬。善於走路,也就是天生好腳力,是健壯的重要條件。反之,眼睛紅,拉稀,鼻孔無汗,肚子貼緊,就是有問題的豬或病豬,是肯定不會長好的。
總起來看,買賣豬牛,也就是把握豬牛的整體氣質,把握豬牛的“神相”。
豬牛市專業經營的方式方法,列數起來,有以下幾種:
(1)在市場充當中介人角色,幫著挑選。此中專業水平高的、信譽好的,生意不斷,供不應求。
(2)“包場”。憑自己的信用度,將豬市買賣信用包下來,每次包三場,讓時間來保證所買賣的豬絕無疾病一類問題。在確證沒問題了,才付款。如此方式,靠的是自己的高水準眼力和豐富經驗,再加上自己的信譽。如此下來,所賺利潤不低於20%,很高,但風險也不小。一旦豬出了問題,則虧損無疑。
(3)長途販運。其經營方法有多種。或是親自帶領一幫人,跑陝西安康、紫陽、鎮巴,四川城口、開縣(今屬重慶)等地,販運而歸;或拿出頭錢,雇專人跑販運。親朋好友也可出資入股或幫著跑路。
(4)更多是跑鄉間走村串戶,零散買得,牽回圈裏喂養十來天,最後上市場出賣。最多可賣到二三十頭生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