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縣域經濟社會2(2 / 3)

普安商業發達,普遍重視教育。據趙科祥、吳立距等編撰的《普安鎮誌》(1985)統計,1940年前後,普安大學生多達200餘人。1940年前後,全鎮統計大學生達200餘人。筆者所撰《(開江)白岩河孫氏族譜》記錄,家族書樂公作為一族的優秀代表,他的過人之處,不僅在於充滿智慧,富於人文精神,還在於他有一副清醒的頭腦和長遠的眼光。對抗戰時期四川內地商業的畸形繁榮,書樂公有自己冷靜的觀察和思考。他認定,時局動蕩,政局不穩,說不定就會遇到日本鬼子的炸彈之禍從天而降。因此,他沒有急於把賺來的錢更多用於擴大生意範圍和經營規模。他深知商場就是戰場,風雲多變,吉凶莫測,更不把錢投到諸如囤積居奇之類的投機生意上去,而是著眼於長遠,將一半以上的家產轉而用於兒輩讀書,並勉力資助自己未來的兒媳讀書。書樂公的如此舉動,當時在普安傳為美談,也極大地影響了諸多商家同行,紛紛效法,鼓勵兒女讀書,在全鎮一時蔚為風氣。書樂公之子、畢業於武漢大學法律係的孫易和與同時代的青年,是以群體的麵貌展示著自己的青年才俊與豐采。如獲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學位的中國著名物理學家潘良儒,曾任杭州市委書記的王平夷,在抗戰時期奔赴延安的朱漢雄(中國廣州遠洋輪船運輸公司總經理),粟勝義(少將,河南省軍區司令員),中國音樂學院聲樂教授、歌唱家魏明泉(父魏宮九,早期同盟會會員,開江辛亥舉義後曾被推舉為開江縣縣長),四川音樂學院民樂係教授張祖衡,國立劇專畢業的劉寬俊,解放前後做開江中學校長、老師的顧成都,在北平做過報館記者、後為中央民族學院教師的曹偉奇,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曹庭禮,達縣高中老師曹庭蕖,巴中師範高級教師曹庭蕙,投筆從戎、奔赴抗日前線的王廣植中將、譚季純少將、王伯魯、飛行員高家政等,都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普安鎮上的莘莘學子。他們的青春浪漫,朝氣蓬勃,給古老的普安鎮增添了新的生機和希望,給全鎮的老一輩人帶來了極大的人生慰藉和高興,也給古鎮的後輩激發了榜樣的力量和心靈的震蕩。鎮上有不少家庭的子弟都是個個上大學、個個有出息。

鎮上世家望族的曾、顏、黃、曹四姓人,都是以讀書為家傳。貴州講武堂出身的黃惠生,民國年間開江巨商首富。父黃山民,秀才,同盟會員,曾任新寧知縣。祖父黃升庵、叔黃鬆雪,為縣中名儒。堂兄弟中有黃眉生,曾任職於熊克武的督署,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先後任忠縣、達縣縣長。有反袁護法義士黃複生,有雲南講武堂朱德同學好友黃伯亮。民國28年(1939。縣誌載為1935),普安富商黃惠生時任聯保主任,捐資千多元,發起修建大堰塘,推普安鄧德安主管其事。於當年7月7日開工。資助建立普安籃球隊,打遍周邊各縣,幾無敵手,可謂盛極一時。其主力隊員有顏昌碩、顏昌禮、高之績、曾詩誌(小名“倒板兒”)、黃科選等。

顏氏家族的諸多子弟如雲南講武堂畢業的顏幹臣,其子顏懷曠、懷禎。普安顏家齋鋪的顏崇桐,在重慶大學求學時成為中共黨員,秘密參加黨的地下活動,解放後任成都量具刃具廠廠長;顏德基九子四女中的顏恭亮(黃埔軍校)、顏昌碩(破跳高全國紀錄)、顏昌池(畢業於清華大學土木工程係)、顏昌碧(號名嶽力,抗戰時期赴延安參加革命,後做《人民日報》編輯)等,都是同時代的佼佼者。

曾家,眾多子弟成為天之驕子。曾錦柏,四川大學經濟係畢業,先後任蒼溪、旺蒼、崇寧縣長。普安九間印子屋曾家,秀才曾澤仁,得四子:曾伯武,曾仲武,曾叔武,曾季武,均學有所成。曾叔武,任教開江中學,是頗有影響的數學老師。其弟子顏懷禎,解放後從開中調入四川師範學院,是著名數學教授。

數十年間,普安古鎮教育文化的基因培育和遺傳,在於各個頗富家學淵源的家庭,其中普安鎮的三所小學教師家庭,則是重要基地之一。普安教師家庭出生的諸多子弟,曆經種種政治運動高壓的折騰、煎熬、社會的蔑視、生活的磨礪,艱難頑強地成長起來,無論人才數量、事業成就,都遠遠大於一般平民家庭。這方麵,一直沒能獲得全麵的統計數據,僅就個人所知,普二校夏書玉老師的子女伍蔚環、伍蔚威、伍蔚忠、伍蔚潔、伍蔚冰等,筆者的小學老師王本林和其任教二小的夫人顏懷坤老師,他們的子女王和平、王三毛、王四毛、王五毛等,普一小筆者的老師金常鈺的子女肖尚英、肖尚毅,孫久英老師的子女鄭本亮、鄭紅玲好幾個姊妹,筆者多年的班主任肖鳴鳳老師,她的子女顏毅、文宗等,無一不是成績優異、成就卓越。伍蔚環,柳州電力局局長;伍蔚威,四川林業設計院高工;伍蔚忠,通江師範高級教師;伍蔚冰,汽車高級工程師且充滿文學創作活力,小說散文詩詞作品甚豐;王和平,川大曆史係研究生畢業,《四川民族》雜誌教授,堪稱四川民族學的活辭典;鄭本亮,縣文化館館長,文藝創作成果豐碩;文宗,西南科技大學女教授。

上世紀後半葉30餘年間,鎮上西炮台街,是一條僅有孫、於、王、江、鄧6戶人家的小街,就出了10餘個大學生、碩士、博士。上海華東師大教授孫國祿,四川省委黨校、四川行政學院教授孫和平,美國舊金山牙科博士孫堅、雙流棠湖中學高級教師於興仲和其子於漾碩士、重慶某高校教師等,就是從這條街走出去的人物。分析起來,街坊的寧靜、親和與溫馨,熱愛讀書的風氣,父子同學、兄弟切磋、鄰居們在石板街當中擺桌凳伏案共學、快樂交流的氛圍,琴棋畫娛樂尤其是二胡、竹笛、三弦和小提琴、手風琴、歌唱營造的音樂世界,關帝廟和文昌閣奎樓的巍峨宏大建築群及其默然傳輸的古老恢弘的靈氣、人文背景及古風拂塵的曆史感和清新感,還有就是街鄰老一輩人對於鄉土曆史掌故等的即興講述,川戲玩友的隨時哼唱道白,耳濡目染上輩人出門在外的成就事業與嘉言懿行,無不是良好教育的重要元素,即使在“文革”時期也不曾中斷。普安古鎮傑出人物的有形無形影響,的確是不可忽視的教育因子。

附錄:關於普安鎮各社區的取名

普安古鎮,是曆史上川東北四大商貿名鎮之一,它的曆史文化傳統,應該很好保留,弘揚光大。所列新地名名稱,如“紅西”、“東南”、“新園”,完全憑空產生,沒有保留原有地名的曆史痕跡和元素,更不要說開江、普安的曆史文化傳統和特色,因而失去了起碼的必然的曆史聯係。這讓老人完全陌生,抹掉了文化記憶;讓新人找不到曆史文化的遺跡和傳承,傳統從此丟失。這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不符,要不得。

(1)紅西社區:建議定為“半邊街社區”。半邊街,記錄了普安古鎮的曆史發展,又有地方特色,又為遠近人們熟悉,感到親切。

(2)東南社區:建議定為“十字街社區”。“十字街”其名是開江縣境內各場鎮街道的唯一,承載了普安商貿發達的昔日輝煌,應傳承下去。

(3)富康社區:因有富康花園小區,可行。

(4)新園社區:建議定為“新西街社區”。西街是普安500年商貿的黃金口岸。從風水意義上來看,普安古鎮和縣城離不得一個“西”字,它成了一個符號象征。“西街”一名是切不可丟掉的,否則就是丟掉了百姓的財源,百姓的精神寄托!這不是危言聳聽。

(5)“九石坎社區”,取名好。“九石坎”與牛山寺太極圓心照應,昭示了普安極為難得的風水寶地。

(6)“峨城社區”好,峨城是開江最古老的一個地名,長達2000多年。這個曆史的悠久在開江極為不易,要珍視,要傳承,而且優雅好聽。

2012年5月2日深夜

普安壩子的菜農與蔬菜種植

開江一地,有“川東小平原”之稱。家家農民都擅長蔬菜種植,種菜、賣菜,成為農村的一種傳統生活方式。頗富農耕特色和審美意蘊的“小菜園子”,遍布鄉村農家的屋前屋後。它的青幽蔥鬱色彩、家園圖案裝飾特點,成為一大鄉俗景觀,是心靈依歸的濃重元素。

農曆正月十五過後,開始平地,栽大白菜、茄子、辣子。稍遲,栽苦瓜、冬瓜、四季豆、豇豆等夏季菜。水稻收割以後,以田為土,一丈土(1平方丈)種植的一季早萵筍菜價值在100元。但栽種萵筍最麻煩,技術要求高,而且瑣細。正是7月高溫季節,秧苗摘下後,要用杆草覆蓋,以防暴曬。要澆灌勤便、適宜。各地情況不同,便根據自己的土質特點和優勢,相應種植某一二種蔬菜。比如新寧鄉新河村2組是河沙地,尤其適宜於生薑種植,該組生薑以其質量和規模而遠近著名。

一般來看,不少農家都是種耍耍菜,供自己吃就夠了。若有剩餘,才提個小籃子,順便上街出售。而壩子裏種菜專業戶可不是少數。據種菜能手顧元生講述,新河村2組,是普安、永興大壩子的中心地帶,臨河,以種植蔬菜為主打副業,有悠久的曆史傳統,豐富的種植和經營經驗,堪稱完備高超的技術。農民經濟依托城普兩鎮的市場,發展蔬菜種植業,投入少、周期短、效益高。目前,達到萬元以上收入的種菜專業戶和大戶,2組有10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