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縣域經濟社會2
話說川東北名鎮普安場
普安場,在治西五裏。明代開始形成集市。據《普安鎮誌》記載,因在修關帝廟時,挖出一尊普安祖師菩薩石像和碑文,故名“普安”。至民國時期,400餘年,成為縣內商業重鎮,商品之集散中心和流通中心。清道光十五年《新寧縣誌·卷二·城池》稱其“五方雜處,商賈輻輳,宗邑巨鎮也”。一度以工商業發達著稱於川東川北,被譽為川東北“四大名鎮”之一(“四大名鎮”包括開江普安鎮、渠縣三彙鎮、巴中恩陽鎮、宣漢南壩鎮)。
每逢三六九趕場,其實是百日場,交易雖劃行歸市,但人流擁擠不通,市聲裏許可聞。據《普安鎮誌》(1985)載,趕場人數最多時達15000人次。場期夜三更人聲始息,冬則通宵達旦,習以為常。店鋪最多時達962家。亦為開達、開宣及前廂各鄉鎮之交通要道。形成八條大街、十一條小街,九條小巷之規模。八條大街:東街、大南街、正街、西街、半邊街、新街、外東街、外西街;十一條小街:小南街、打銅街、全勝街(豐家壩)、東炮台街、西炮台街、十王店街、太平街、金家院街、江家麻園街、長沙街、興隆街;八條小巷:十王店巷、打銅巷、麻園巷、響水灘巷、新街巷、曾家院巷、水巷子、興隆巷。有俗語曰:好一個新寧城,多了個普安場。這一下頗帶感慨和無奈的家鄉俗語,便是近代曆史變化的真實寫照。古有所謂“凡國野之道,十裏有廬,廬有飲食;三十裏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裏有市,市有候館,候館有積”(《周禮·地官》),說明了十裏一場、三十裏一鎮的布局。可是,普安鎮距縣城僅五裏之遙,何以成鎮呢?
自古以來,各地商貿中心大都產生於江河湖海之濱,依托天然水道,以進行較大宗商品的流動運銷。而普安這樣一個沒河缺水,不通舟楫之地,何以成為大宗農副產品和手工製品交易集散流通中心?
近代商業的興盛和市場的發展,一方麵要躲開“重農抑商”的封建政治束縛,另一方麵,要尋求良好的地域口岸。普安地處川北重鎮達縣與下川東長江碼頭萬縣的結合部,農耕發達,盛產穀米,與周邊縣形成近距離商貿輻射圈。在過去時代,匪患猖獗,社會難保安寧,而鎮內外數座小山堡呈掎角之勢,在關帝廟後全鎮製高點設東西炮台(至今有街名曰“東炮台”、“西炮台”),各街口均架設“柵子口”供晚間關閉,為商家和居民安全提供了天然的保護屏障,哪裏去找這麼理想的商埠?因此,即使在缺水的情況下,也由於它具有得天獨厚的商埠條件而迅速崛起。據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普安籍曹庭禮老人回憶,普安之繁華被四近湖廣移民比之為湖廣樊城老河口,並將趕普安場叫作“趕老河口”。古代以來,普安古鎮被列入川東北四大商貿名鎮,在於它的“大巴山米糧倉”地位,大米輸出,規避了水碼頭的一般特性,成就了“旱碼頭”的特殊地位。以米興市,興起了一個縣城,接著又在不過五裏之遙的地方興起了一個普安鎮,勢所必然,不能不興。本來距離縣城很近,乃是典型的“一箭之遙”。由此,可不無自豪地宣稱:我普安古鎮豈不就是牧童遙指的那個杏花村之所在?
普安作為川東北著名的曆史文化古鎮,應該深入發掘它的豐潤的曆史文化積澱,應該讓後人知道它曾經有過曆史的輝煌,應該彰顯它的曆史,它的特色文化內涵及其個性。
普安鎮,商貿發達。生在鎮上,長在鎮上,因為太熟悉了。閉上眼睛,就能清楚記起每一個店麵、每一戶人家以及它們的主人。這種熟悉,意味著什麼?怎麼看?其社會學意義在哪裏?這些店鋪,曆來設計建造的原則就是修舊如舊,原貌原樣,民俗特色。每一店鋪的民俗陳設,內容豐富集中,富於鄉土性、觀賞性、參與性、研究性,而且要與經營性、可操作性結合起來。既使店鋪有錢可賺,又豐富了街坊的觀賞內容。其商店格局多為“前店中家後坊”格局。正街武管事店麵所營酒業,就是典型的前店中家後坊。一個寬綽鋪麵,進深兩間屋,然後從左側門框下四五步石階,過第一個天井,進入帶樓的居家單元上下共四間,天井左側是木梯子,上到兩間樓屋;右側辟巷道走數丈,通過一間大平房屋,來到很大的第二個天井,甚大,再後是釀酒燒醋的大作坊屋,再進入占地數丈的後花園,直至出後門。
根據多方資料的搜集、積累,普安古鎮商貿業態如下:
一、店鋪
1927年,300多家;
1936年,522家;
1945年,631家,其中:
疋頭店20家;
屠宰及肉店65家(其中宰牛1家,宰羊6家);
旅棧41家。其中東街鍾弘道、西街楊三泰等各有鋪位20到30,尚不計臨時通鋪。
客商有重慶、萬縣雜貨商,涪陵(包括酉秀黔彭各縣)布商,開縣、雲陽鹽商,通南巴土特雜貨商等。
齋鋪12家,曹劍雲、曹藎臣、潘名高、顏晉臣幾家規模最大,最有名。曹家有技術師傅所創製的寸金糖、麻丸糖、綠豆糕、雞骨頭糖、慈姑糖等數十種。在鎮上第一個修造三層磚木結構樓房,並建望樓。據縣誌載:曹家“泰華絲廠”係曹藎臣創辦於民國初期,是開江民國前期所建72家廠中較早、規模較大的企業之一。廠房麵積近400平方米,工人約100餘人,其中的60餘人直接繅絲。
米糧店38家;
土紗、土布店58家;
食鹽44家;
零雜百貨104家;
中藥鋪34家;
西藥店3家。雲森藥店李良均(1918—1990)
初中文化,與顧成都同學。早年跑萬縣經營藥業,有頭腦,精明能幹。1955年任縣工商聯主任。1956年任縣政協副主席。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直至改革開放才得以糾正。
銅鐵錫器具製作4家;
酒店、麵店19家;
酢坊37家;
零售酒店31家;
絲煙店24家;
正街張百禎水煙,色鮮味美,銷行達、宣、開、陝西鎮巴各地。
印刷書店6家;
字畫裱裝店1家;
綢布店8家;
香蠟紙燭27家;
豆製品店8家;
染坊13家;
紙紮4家;
彈花作坊14家;
絲線棉線4家;
茶館10家。
共631家
1950年764家
1951年962家
二、近50個行業
五金成品、磚瓦、製硝、印刷、縫紉、鞭炮、腸衣、銅鐵錫、紙紮、製鞋、土雜、扣篦、竹編、油漆、山貨毛皮、絲煙、土煙、水果、土陶、旅棧、理發、刊刻、洗染、麵食、零酒、茶社、香煙、機麵、糖果、小食、豆菜、食鹽、榨油、鮮活、棉紡梳花棉布、小百貨、行商、百貨、雜貨、故貨、屠宰、羊宰、牛宰、國藥、西藥等約50個行業。
齋鋪(糖果糕點作坊店鋪):正街曹家、馬仁山家、顏家。潘名高,生子潘良儒,科學家,留美博士,1955年與錢學森同一批回到祖國,是我國著名的力學專家。
茶館:東街李明建。
棧房:東街鍾家、西街楊莽娃兒、曹家。
楊家麻布行,在鎮後五塊碑村朱家灣有莊戶。
麵館。
東街葉銅匠、新街萬銀匠、南街鄧銅匠。
染坊:長沙街周家染坊、曾家染坊、西街李大典染坊等。
正街武偏腦殼膏子鋪。
西街今地稅所,楊寶文開藥鋪,後來,其子楊遂福在正街55號開藥鋪。另外,其侄子小名楊莽娃兒在斜對麵開藥鋪。
東炮台李陽修開煙館。8歲孤兒,當小工。藏鴉片、銀元。曾自歎:“我這包袱哪門甩得脫?”
半邊街有陳顯德一家馬車店跑運輸。
抗戰前,普安年輸入棉花30萬餘斤,棉紗1萬餘包(每包10斤)。抗戰爆發,長江水運阻斷,漢、滬紗廠停產,普安棉紗生意驟然終止。傳統紡紗織布更趨興旺,對棉紗需求量增大。普安各商號轉向陝西、湖北購進棉花,每年70萬斤以上。
每年從達縣大樹購進黃表紙12萬餘箱,運銷陝西、湖北,換回棉花。
據李根超回憶:解放初期,普安一場彈棉花作坊不少於40家,新街被譽為“織布街”,紡棉花者更是遍布縣內各城鎮鄉村。1950年,有280多戶獲得當時新建立的百貨公司的加工訂單。每場收購土織寬窄布1000餘匹。寬布銷達縣麻(柳)大(樹)亭(子)萬(家);窄布銷涪陵酉(陽)秀(山)黔(江)彭(山)地區。馱子從寶塔壩、糖坊壩起身,走旱路上涪陵。黃惠生堂弟黃吉棠長駐涪陵設經辦處。驗布人李祥軒、羅國富,一看板麵勻淨與否,二掂重量夠不。到1954年,國家對棉花棉布施行統購統銷,千家萬戶紡棉織布的曆史終告結束。
民國年間,普安商貿最具影響的代表人物、縣內巨商首富,早期數顏恭安,每年淨盈利最多為5萬大洋;後期是黃惠生(1899-1957),貴州講武堂出身。(開江縣誌有載)父黃山民,秀才,同盟會員,曾任新寧知縣。堂兄弟中有黃眉生、複生(登桂,開江縣誌見載)。黃惠生在萬縣所開號口名曰“同福號”、“同和號”,在武漢日租界積慶裏11號開設“曆記號”,與國民革命軍襄樊城防司令、少將師長冉啟成合夥經營。
普安有著獨特的人文景觀。清代鄉人增生沈蘭台詠詩雲其“山環豹霧層巒聳,瓦疊魚鱗萬戶低”,是其真實而充滿詩意的寫照。鎮內隨處可見古色古香的石板小街、青磚瓦房四合院、穿逗木吊腳樓、水巷子,一堵堵風火牆高高聳起,造型優雅,三二座石牌坊三間一樓、四柱衝天,無不散發著清淳濃鬱的古鎮文化氣息。寺廟、會館、商會、行會、祠堂、書院等宗教、教育和商業建築,遍布各街巷,多具規模,鼎盛時,竟達30餘所之多。諸如關帝廟、張飛廟、藥王廟、神農廟、機神廟、新廟、靈官廟、城隍廟、韓誼廟、土地廟、軒轅宮、文昌宮、南極宮、真武宮、萬仙宮、苗溪宮、葛仙宮、觀音閣、蒼聖閣、濂溪祠、玄真祠、老郎館、金家祠、顏家祠、沈家祠、曾家祠、熊家祠……皆層樓聳翠,飛閣流丹,香火繚繞,鍾鼓齊鳴。普安鎮的標誌性建築——文昌宮主體建築奎閣,矗立雲漢,掩映於百年古樹黃桷、銀杏、拐棗樹之間,其巍峨可見也。鎮外一裏有屏山寺,俗稱牛山寺,係唐時所建。作為“湖廣填四川”形成的移民社會,各省移民紛紛聯絡同鄉人感情,集資興建會館,供奉鄉梓的福佑神祇或先賢,定期祭祀,以作“迎神庥、聯嘉會、襄義舉、篤鄉情之所”。主要如湖廣人之禹王宮、永州人之濂溪祠、常德人之常德廟、黃州人(以麻城人為主)之帝主宮、江西人之萬壽宮等。禹王宮前還專辟一條街,以祖籍地名命之曰“長沙街”,皆備極宏富輝煌,蔚為一時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