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縣域經濟社會1(3 / 3)

橄欖油已獲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成為國際通行的證明商標。其“綠升及圖”商標被國家工商局認定為馳名商標;先後榮獲第九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金獎、第二屆中國國際林業博覽會暨第四屆中國義烏國際森林產品博覽會金獎。四川天源油橄欖有限公司作為科技型民營企業,四川省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是油橄欖國家標準的起草單位之一,承擔建設了達州市10萬畝油橄欖種植及橄欖油加工項目,規模及產品方案是:年加工油橄欖鮮果48萬噸,產油8460噸。如何實現?該公司目前做著現代市場油橄欖品牌的設計研發,商業意識頗為前衛。應該說是一個值得肯定的經營方式。另外,還開發了油橄欖枝葉提取美容化妝用品原料的技術,大大提高了經營效益。該公司正在建設榨油車間、渣油處理車間,占地32畝,廠房總建築麵積8923平方米,引進意大利6條榨油生產線。

油橄欖產品市場的開發也是改革開放以來開江的一個典型創造。經過近40年的漫長種植過程,開江油橄欖最終打出了品牌,在國家相關產業部門立了項,掛了號,成就了一大資源優勢和品牌知名度。在此前提下,盡管種植生產條件及過程尚待改善,產品量不足,但公司化運作思路不滿足於小腳走路,而是抓住地方市場銷售的特殊性,既生產,也加工並貿易的,獲得國家有機轉換產品認證。因此,該公司施行向外地購進油橄欖半成品,加工、包裝經營的品牌銷售戰略。事實證明這是成功的。這是國際國內市場運作的一種具有很高經驗價值的戰略思想和經營模式,不乏其例,對市場經濟尚欠發達的開江來說顯得尤其寶貴。

開江人要有眼光,要對收購油橄欖半成品進行加工的運作方式,進行積極正麵的討論和宣傳,引起全社會對油橄欖品牌價值的珍惜和愛護,更進一步開發和拓展油橄欖生產加工的規模化效應,而不是說三道四,更不是抵製。

為了落實縣委領導“種好兩棵樹”(油橄欖和銀杏樹)的指示,推進油橄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在國家、省內外各地獲得更廣泛的知名度、聲譽和認同,需要及時從科學的人文的高度,全麵係統進行油橄欖的研究總結,並以此作為開江油橄欖產業的信息交流文本和學術支撐。是時候了,這一工作已顯得迫切而亟須。

建議縣電視台組織專業人士和幹部群眾,就油橄欖引發的議論展開討論,製成專題節目,通過播放宣傳,增強文化自覺,提高文化自信。

六、小五金工業

1986年,開江縣當時最大的企業機電廠,正式職工400人,臨時工600人。據出任該廠廠長達18年的孫仁清回憶,數十年間,開江小五金、羊角錘、鋸工液壓千斤頂、數十種台虎鉗產品走過了發展壯大的曆史進程。五金廠多次榮獲省上“大慶式企業”稱號,並培養出全省“王鐵人”式的模範人物李德元。廠長個人一度成為縣內三個企業精英人物之一代表,多次被推選為縣黨代會代表、縣政協委員。

在經營管理中,抓職工切身利益問題的經常化、製度化。過年過節,登門慰問退休老職工。整頓紀律,狠抓廠規廠紀的製定和實施;狠抓經營管理,狠抓產品開發和銷售,對產品市場展開調查研究,以市場為龍頭,適時對路,拉動產品生產,促進產業經營良性運轉。以增強企業競爭力為終極目標,注重員工職業培訓、人才培養,建立和推行激勵機製,培養員工愛廠如家的文化凝聚力,激發管理者和生產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其間,開江小五金產品遠銷海內外,興旺一時,盛況空前,成為享有一定聲譽的著名品牌。小五金工業在多方麵創下了縣內“第一”:第一個實現開江地方工業產業規模化經營、外向型產業(出口創彙)的曆史飛躍;第一個創下全國小五金出口縣,獲國務院批準,成為全國小五金出口創彙基地,獲得直接出口經營權授牌。1989年,第一個買進日野車兩台、野馬車一台。在當時,須拿稀缺的外彙才能買到。1990年,邀請荷蘭一采購商,破例進入開江考察小五金產品,成功簽下一年產品大單。1989年,孫仁清第一個私人安裝手搖電話機;1991年,第一個赴西歐國家考察推銷機電產品,獲得成功。

上世紀90年代初,開江小五金產業在發展的關鍵時刻,亟須抓住機遇,搶占先機,快速擴大經營規模,更新設備,提高技術,提升機械化生產水平,做大做強。但由於體製落後,資金困難,上級領導思想保守,企業不但得不到應有金融支持,甚至一度被打壓,眼看著一個蓬勃發展的產業漸漸萎縮,最終失落了輝煌。

新中國成立以後,縣內形成了三大國營企業:繅絲廠、化工廠和機械廠。1989年年末,虧損負債嚴重的縣國營機械廠,經營不善,一片混亂,工會某人故意違紀,遲至正月初五才上班,按規定處罰,起到了整肅紀律的良好開局作用。半年後,縣機械廠成為全省第一家試行承包經營責任製企業的試點單位,公開競爭考評。當年解決虧損問題,償還曆年欠債和員工工資,向財政上繳稅利5萬元,並獲利2萬元。按規定,利潤的25%屬於承包者個人,孫仁清從而成為縣內第一個繳納所得稅者。

開江小五金工業發展的卓越輝煌,與孫仁清、蔡祖富等參與領導是分不開的。孫仁清的親身經曆和成績、貢獻,延續和呼應了清末民初以來近百年孫氏人物在開江最早興辦現代工業的曆史。這是開江燕峰孫氏一族的光榮,也是其家族不可不寫的一段曆史文化記憶。

七、高速公路的開通

2012年12月16日,達萬高速公路(開江段)通車。

人們無不充滿欣喜。那幾天,在成都的開江人見麵打招呼,一改“吃飯沒有”的老話,變為:“老家高速公路通了喔,跑了沒有(看電視新聞沒有)?”

高速公路的開通,以及正在開辟的達萬鐵路的複線從縣城通過並設立二、三級客站,對開江來說,意義重大。這是一個標誌:標誌著開江人世代的期盼得以實現,圓了百年交通夢;標誌著開江一縣從此真正加快了現代化的曆史進程;標誌著開江經濟社會發展正在突破交通瓶頸,獲得百年來才終於獲得的重大戰略機遇期;標誌著開江一縣,開始形成和提升達州地區通江達海橋頭堡的重要經濟地位。

開江交通,曆史上沒有“茶馬古道”,僅僅有一條“鹽米古道”,經開縣通雲陽縣直到古代時的府治所在地夔州(今重慶奉節縣)。百年多來,下萬縣一時熱絡,那也僅僅是一條挑二哥磨腳皮子的石板大路,且莫說翻山越嶺爬采石場外萬縣大梁子的陡峻山道九道拐。共和國成立後,好不容易通了一條萬縣公路,可沒過多久,水運一落千丈,我們開江失落萬縣水碼頭、失落商業中心市場,已經很久很久了。

近年來,四川提出一個口號——“打通四川出川通道”。這一口號看似簡單,其實很不簡單。為什麼很多年來就沒人提得出來?為什麼一旦提出,就產生極大震撼和影響?說明口號的提出,撓到了四川人的癢處,抓住了四川的人心。回顧上世紀初,川漢鐵路保路血案的發生,抗戰時期“戰時秘密公路”的川北漢渝公路工程設計指揮趙祖康,在萬源石冠寺隧道旁的摩崖題寫石刻“蜀道何難”,寶成鐵路的洞穿秦嶺、襄渝鐵路的飛躍巴山,無不傳導了開通蜀道的先聲。而打通出川通道口號的提出和工程實施,是千年曆史上應對蜀道難的時代最強音,最為有力,最具文化效應,其巨大精神驅動力、文化凝聚力、親和力,前所未有。其標杆意義正在於凸顯了四川改革開放的精神風貌。如今,我們真正可以自豪地說:蜀道不再難。

從這個背景下看開江交通,開江人應是感慨不已。百年盼望一條鐵路,終於在2004年開通,可也僅僅是從縣境一角通過,離縣城還遠。而此後一條高速公路的修築完成,又過了8年,直到如今2012年底才開通。唉,畢竟通了。

政通決定交通,交通促進政通。道路通,則一通百通,地方經濟才會活絡起來,活躍起來,發展起來。開江人熱烈歡迎著家鄉正在發生的巨大交通變化。

八、百歲老人

清乾隆皇帝認為,萬民長壽是國家治理的最高境界。乾隆五十年(1785)正月初三日,乾隆皇帝得知達州民人、百歲壽星張子翼五世同堂,降旨“張子翼壽享期頤,曾元繞膝,詢為升平人瑞,宜加恩錫,以示寵榮”,並親製詩章,禦書匾額以賜:

西川特地報嘉禪,衍慶頤齡人姓張。

人老百年登壽秩,元孫五代喜同堂。

太和元氣天府沐,寰宇照春祖德昌。

際此繁滋仁壽堂,益廛懷保念無惶。

《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二二二

對於高壽者,中國傳統文化賦予了一個充滿敬仰和幸福感的美稱:“人瑞”;曆代政府也做出過褒揚的有關規定,給予一定的社會榮譽。比如清朝政府規定:“年耄”,“欽賜七品頂戴以旌獎之”;“年九旬”,“欽賜七品頂戴,許建百歲坊以旌獎之”。

百歲老人是人類健在的生活進化史,活著的曆史記憶。

據統計,2011年7月1日前,全國百歲老人有48921萬人,年增5228人。2011年7月,四川省統計局公布數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10年11月1日,四川10個市州有百歲及以上老人超過100位。成都有588位百歲老人,居全省首位;眉山第二,403位;資陽第三,327位。又據最新統計,成都有百歲老人679位。據報道,四川80歲以上老人,占全國1.4%。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羅美珍126歲,蟬聯十大壽星榜首。

長壽共性規律:一是心態平和,凡事順其自然;二是粗茶淡飯,生活簡樸;三是勤勞好動,終身勞作;四是子女孝順,家庭和睦;五是居住地環境、水質和氣候條件;六是遺傳因素,家族長壽。2012年8月24日報載,橡樹婚,婚齡最長者也。山東乳山市白沙灘鎮宮家村,102歲的孫玉翠與其99歲的老伴宮德雲,婚齡82年,生養三男三女。現在兩人基本能夠做到生活自理。四川仁壽縣慈航鎮大塘村一對百歲夫婦,楊誌昌,104歲,楊淑芝,100歲,婚齡80年,育三男二女,一大家子現有近50人,最大的兒女年近八十,玄孫已4歲多。

開江百歲老人,首推胡子瓏(1899—2001)。先生是大巴山著名的國畫家和橫跨三個世紀的長壽老人,從事大中小學藝術教育半個多世紀,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尊敬和愛戴。省市縣各級領導多次登門看望慰問先生,開江縣文教部門曾為先生舉行了隆重的百歲壽慶活動,祝福胡老健康長壽。先生德藝雙馨,人品高尚,是我們後來人學習的榜樣和楷模。

薛陌生(1910—2010),長嶺廣西溝村人,享年100歲。

賀方元(1908—2010),享年102歲。普安鎮大南街30號居民,係萬縣趙家場人氏。嫁開江講治石家壩(講治中學附近)石占元,移居普安場南街。

沙壩鄉石埡口村是著名的長壽村,100歲老人常有,90歲以上老人常見,70歲以上老人爬樹砍柴上下自如。劉碧有(1905—2008),103歲。沙壩鄉石埡口村3組人氏,丈夫肖寒清,雲南講武堂畢業,後為縣文化館幹部。蕭仁秀,101歲。沙壩鄉石埡口村7組羨家寨劉家人氏。生前六代同堂。仙逝後,偌大院子容納不下齊齊跪下的子孫,在院子外麵的田坎上也跪著一大片,場麵壯觀。蕭仁忠,98歲。沙壩鄉石埡口村7組人氏。

孫易和(1918—2011),93歲。普安鎮人氏,生於嚴家鄉白岩河孫家壩。早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法學係,一度任民國政府達縣地方法院檢察官。解放後,先後任宣漢南壩中學校長、巴中中學教師。後被錯劃為曆史反革命分子、右派分子,下放到農場、老家監督勞動改造20餘年後摘帽,安排任普安中學教師直至退休。

孫易祥(1920— ),93歲。普安鎮人氏,生於嚴家鄉白岩河孫家壩。近二十餘年隨女兒女婿居住成都。

鄧述士(1922— )新寧鄉青堆子村人。近年隨女兒女婿一家居住成都。

陳木桂(1923年— ),年高九十。東門鄉真武宮村3組人氏,娘家在梅家鄉上柑子坪。近年隨女兒女婿居住成都。

以上僅係個人記錄,多有遺漏,有待補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