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明月湖大道串起沿線的山和水,使我們的城市有山有水,更具山水城市景觀特色,大大促進明月湖的旅遊開發,加快其休閑旅遊設施的早日完善,以及明月湖臨近的住宅區的開發。
4.可以節約大批良田,保護開江田園城市的稀缺資源和自然人文特色;城南的地理高度大大高於城北,成梯形坡度的地勢。將來中等城市建設,可為城市地下管道係統建設節約幾億甚至十數億元巨額投資,且暢通無阻,避免淤積、堵塞等環保問題,清潔衛生。
多年來,為什麼沒有朝南發展?這是一個奇怪又不奇怪的現象。不奇怪就在於,城南一線從來沒形成交通運輸通道,這一點就決定了它的不可開發性。可現在情況大變,縣城的發展和高速路的開通,幾乎同時決定,機遇出現了,條件成熟了,我們應及時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城市向南、向東發展,打造明月湖大道,這個亮點將是經濟和社會的永久效應。
二、“金三角”意識與縣城布局走向的發展戰略
開江縣城,自宋代至道二年(996)遷建以來,已曆經千年而不變。這個曆史,應為開江人引以自豪,而更重要的是,值得我們後人思考,成都已有2000多年曆史,而我們小小開江也有了千年曆史。為什麼?
中華太極文化集大成者、明代梁山(今梁平縣)籍大學者來知德巡遊開江,驚歎開江縣城選址的極好風水寶地。他曾提出牛山寺太極圓心的文化理念,認為開江縣城及周邊普安大壩子、永興大壩子,農耕發達,田稻豐饒,乃是風水寶地使然。他為證明這一點,特別以牛山寺為太極圓心,構成一個太極圖,其黑白魚眼就在白寶塔(北)、黑寶塔(南)位置,恰好縣城及縣衙(今縣委縣政府機關)所在地就選在極好的“巽”(《周易》東南爻卦概念)位置,標識其三陽開泰的絕佳風水,從而確立了縣城發展向南、向東的基本朝向。到了清代乾隆年間,縣令李輝進士據此而修建了黑白寶塔,從此將這個太極圖確立下來,以求世世代代開江人傳承這一文化理念。如今達萬高速從縣城東南飛馳而去,也是數百年後對此太極圖的一個曆史證明。
今天看來,太極圓圖為開江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曆史進程提供了重要文化參照。按其邏輯推導,應確立縣城布局走向的基本發展戰略——朝南朝東,而斷不可繼續向北邊的普安大壩子和永興大壩子壓過去。要充分利用高速公路開通的曆史性機遇,把城市擴容的空間重點放到東南部廣大區域。
這一戰略規劃的積極意義和價值將是多方麵的:
首先,東南地區有山有水,為營建一個美麗的山水城市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環境條件和基礎;
其次,牛山寺城市森林公園的位置,更具中心意義,為市民的休閑健身娛樂活動提供近便良好的共享空間和環境條件。
曆經千年的縣政府所在地,從來都是縣城的坐標。應充分意識到這個坐標的曆史文化價值與現代意義,把它與明月湖、溫泉兩個點,建構成“金三角”城市格局理念。將來城市功能的分布、配置、整體性利用,以及資源的集聚輻射,都與這個金三角穩固結構的確立為基本前提,不可不考慮。
2012年1月
開江文史劄記(之三)
一、開江:川東第一小縣
開江縣,位於四川東部邊緣,是四川的小縣,麵積僅為1033平方公裏,是周邊宣漢縣的四分之一,萬源縣、達縣的三分之一。人口數量近60萬人,倒不算很少。其他一些指標如經濟總量、文化軟實力等也就相應較小。
在四川若幹小縣中,就麵積和人口數而言,開江縣排名靠後,大約是第23位。但在川東深丘地區和山區,一般縣域麵積都不小,因此,像開江這樣的小縣,幾乎數不出第二個。
開江,堪稱川東第一小縣。
四川麵積不足1000平方公裏的小縣有多個——溫江277平方公裏,人口30萬,過去在成都、在四川都是最小的縣。新津縣331平方公裏,人口29.66萬;青神縣386.6平方公裏,人口20萬;郫縣437平方公裏,人口50萬;丹棱縣449平方公裏,人口17萬;新恢複的羅江縣488平方公裏,人口25萬;蒲江縣580平方公裏,人口26萬;名山縣614平方公裏,人口25萬;南溪縣700多平方公裏;江安縣900平方公裏。這些縣,麵積都不足1000平方公裏。緊接其後的就是開江縣,位居開江縣之後的是,珙縣1050平方公裏;崇州市1090平方公裏,人口65萬。
曆史上,民國24年(1935)川政統一,曾將四川各縣分為六等,劃筠連、青神、青川三縣為第六等縣。
開江之小,可與九寨溝縣的黃龍景區作比較,該景區麵積1830平方公裏,遠大於開江。木裏縣更是多達9000平方公裏。尤為有趣的是,達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30)顯示,將納入17個鄉鎮作為中心城區發展,主城區麵積將達到1189平方公裏,使規劃期內城區人口達到150萬-160萬。這意味著,達州城市麵積將大大超過開江全縣的麵積。
開江縣小,小到被戲稱為“打湯喝還嫌塞牙齒”,拿來“稱平旺”添多補少而已。因為小,在四川分縣地圖冊的比例尺也就放大了,為1:400000。而大的縣如藏區甘孜縣、阿壩縣等,為1:1000000,更多中等縣則一般為1:600000。
縣一小,開江的城區麵積隨之也小,過去僅有一二平方公裏。被自嘲為“衙門打板子,四門都聽見”、“西門撘撲爬,東街揀帽子”。
為便於比較,且列舉如下一些數據:北京770平方公裏、上海678平方公裏、廣州538平方公裏、深圳516平方公裏、天津460平方公裏、台北428平方公裏、武漢316平方公裏、重慶301平方公裏、成都284平方公裏、東莞279平方公裏。成都市共轄9個區、6個縣,代管4個縣級市,1個獨立核算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23個街道辦事處。
開江雖區區小縣,卻小得有氣質、有品味,有小大由之的內涵,有赫赫彪炳之聲名。“小”的可貴之處,在於為“由小而大”的動力邏輯提供起點,提供可能。嗚呼,開江小縣,何小之有?
二、川東北地緣格局與開江
在川東北地緣格局中,開江地處邊緣,政治經濟文化都不具中心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甚至無關緊要。雖然在農業經濟方麵,一度有“大巴山米糧倉”之盛譽,顯得十分重要,但比不上雲陽的鹽、萬縣的長江水運碼頭和商業市場,也比不上梁山大縣農業的規模。何況在這個格局中,經濟實力的作用還不是決定性的。因此,開江一直處於邊緣化境地。
新中國成立以來,開江籍人士在達州政壇上居於中心的人物幾乎沒有,連小官都少;在成都,開江籍人士在省市黨政機關一度連一個做處長的人物都幾乎沒有。而鄰縣人在成都,說“冠蓋如雲”似乎也不過分,比如渠縣,曾有過廳級幹部多達72人的情形。像民國初開江籍顏德基“坐達縣”的風光,也僅僅是曇花一現,很快成過眼雲煙。開江人,甚至連一點兒“官”氣氣都沒聞到。
開江人,作何感想?
三、開江與成都與達縣
這些年,筆者總是習慣性地拿開江跟成都、達縣等地作比較。
“對整個中國版圖來說,群山密布的西南躲藏著一個成都,真是一種大安慰”(餘秋雨《文化苦旅》);而筆者說,對整個四川版圖來說,大巴山群山密布的川東北躲藏著一個開江,那也應是一種小小的安慰。
可堪安慰的就是開江的平原地貌,一馬平川的大壩子,風水寶地,盛產稻穀小麥,地形與成都一樣,擁有龜背地形,兩河彙流。成都府河、南河,恰似開江城的蕉溪河、澄清河;成都有兩江亭,開江有類似的雙叉河亭。
餘秋雨說成都的“沉澱力,構建了她的穩健。重慶略嫌浮囂。不知要經過多少曲折,才能抵達無邊的寬廣。一個千古難題:如何從深厚走向寬廣。”比較開江呢,缺的就是構建穩健的沉澱力,也不知要經過多少曲折,才能抵達無邊的寬廣。一個千古難題是如何走向深厚,走向寬廣。
《新寧縣誌》載,宋至道二年(996),徙治淙城(《新寧鄉土誌》載,唐貞觀八年,徙治淙城),即今治。早在宋代,達州、開江都已經屬於夔州府管轄了。根據《新寧鄉土誌》載:“宋熙寧三年,(新寧)省三岡縣,屬達州,隸夔州路。”其實,開江一地,因為地緣經濟的關係,曆史上與萬縣水碼頭相近,必然形成與萬縣的緊密經濟聯係。
而在行政區劃方麵,開江隸屬達州管轄,照說政治經濟的聯係應是十分緊密。可過去,開、達有很多年的疏離,就像一段婚姻似的,因為中間插了個“第三者”——直說吧,就是插了個萬縣水碼頭,她更具經濟的現代的魅力,而且位置處得很近,開江哪經得起她的誘惑?在與之多年親密之間,也就跟達縣的行政隸屬關係變得貌合神離,若遠若近。
不過風水是輪流轉的,一當萬縣長江水運衰落,公路鐵路開通,達縣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頓時凸顯出來,萬州的地位則一落千丈,風光不再,從此開江達縣的關係才逐漸密切起來,和好如初。
四、縣城人口規模與城市發展
根據文獻資料統計,宋朝時期,川東北及下川東地區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裏30餘人。明清時期,(湖廣移民)沿著長江溯流而上,三峽地區積聚了越來越多的居民。到現在已是每平方公裏達200餘人。由此引發越來越突出的人地矛盾,三峽庫區人均耕地隻有0.3
—0.5畝,遠低於0.75畝的國際警戒標準。
第一,重慶一位教授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2004年)采訪時指出,在人地矛盾關係無從解決的情況下,走大農業的道路顯然是行不通的。為調整三峽庫區經濟結構和保護生態環境,必須堅持“退耕還林”。該教授又認為,“根本的出路隻有一個,就是繼續向外移民,在人口密度合適的基礎上,將庫區經濟向大林業方麵發展。”這位教授的回答是對的,大農業的確走不通。但是,走農業產業化道路,倒是可行的,但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第二,0.3-0.5畝這個數據不一定確切。換個角度,說人口數量增大,土地資源過量開發,早在清中葉都已經成了問題。如此一說可能更為準確一些。
第三,中國哪裏不是人口密集?尿巷子都撞得倒人,向哪裏移民?事實證明,移民回流現象較為嚴重,重慶采取就地集中安置的措施是適宜的。好在如今已加快城鎮化曆史進程,就地城鎮移民集中安置。
第四,庫區經濟向大林業發展。什麼是大林業概念?木材的出路又在哪裏?在現代市場條件下,單一林業能解決庫區的經濟問題嗎?時過境遷,中國木材資源、商品,現在和將來都不會存在緊缺的問題。當然,2004年的情形有些不同。
在開江及其所在的川東北地區,經濟社會的建設發展的最大機遇就是新型城鎮化與工業化的互動,唯有城鎮化與工業化,才可能真正減少人地矛盾的壓力。試想,開江60萬人,按國家最新人口統計,農業人口比例應小於城鎮人口,隻占到50%
以下。按此比例,開江的城鎮人口應達到30萬人。也就是說,現有10萬人口的縣城還有很大發展空間,還有10萬人口的增長數量,相當於再造一個目前的開江城。這是一個多麼誘人的發展機遇!應充分抓住這個具有戰略意義的機遇,做好規劃,促進縣城的發展。
五、油橄欖品牌價值
開江油橄欖,從移植樹種到今天初步形成油橄欖林業產業,其種植、加工、科研開發、市場經營,已經走過了36年的風雨曆程。無論是實踐經驗與技術,還是科學運用與管理,以及市場化開發經營,其經濟、社會等的曆史文化積澱,都已經顯得豐富多彩。這是四川曆史上從未有過的全新的農作物引進和林業產業,正在逐漸改變環境生態的農作物結構和人們的食品結構,提升人們的飲食水準。對於開江來說,這是一個代表四川的全新的重要曆史新開拓,需要從很高的層麵來認識它的產業價值和曆史文化意義,我們需要敏銳地預見它的發展態勢和產業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