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開江》研究的學術立場與現實關懷
學術立場上,作為地方文化學者,對本土文化的曆史、現實價值,要有深入的發掘和充分的認識。應該說,《人文開江》是對清道光十五年《新寧縣誌》的一個百年曆史的呼應和傳承。基於這一點意識,對於本土曆史文化,我一直在注意清理,想要摸清家底。當然,還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此中有著建縣以來的一些曆史問題的探索認知,有100餘年曆史發展的一定程度的創新認識,對縣內外一些學術空白有一定程度的填補。要有現實資政服務的人文關懷價值。主要反映在對開江縣情、開江經濟社會、曆史文化如何認識,要有一些指導意義的參考、啟示和幫助。甚至對諸如開發利用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和建議。
尊重曆史,包括地方的曆史,珍惜曆史、記錄研究曆史,本是一個民族、國家和地方的優秀傳統,也是從一個方麵標誌著文化的發達和國家的強大。可當代中國地方延續了這個傳統嗎?我們的豐富多彩的曆史文化已經遭到極大破壞和毀滅,出現空前嚴重的斷層和空白。即使加緊搶救和收集記錄都已是強弩之末,十分有限的了。
在世界和中國進入現代化、全球化、多極化的新時期,尤其需要顛覆一個占據統治地位的理念:曆史是統治者的曆史。今天來看,這樣的曆史是真實完整的曆史嗎?對於將來和後人,這樣的曆史有多大的價值?
最後,來說說關於本書的寫作
幾乎每天都要寫一些隨筆性文字,算是每天的學術功課和積累。有沒有這樣一個功課和積累,關係到學術的成功與否,不可小看。這方麵,電腦幫了大忙。在電腦上作資料的、學術性劄記的積累,既方便,又集中,堪稱時代性的大進步。我常常感歎,要是沒有電腦,或許我做不了學術。一想到過去爬格子,錄卡片、抄稿子、謄稿子,我就不堪其苦。這大大限製了人的智力發揮和發展、社會文化的發展。
寫一些什麼樣的隨筆性文字呢?比如:
(1)當年資助、幫助過王維舟的開江人士很不少,手頭這類零星口碑記錄尚多,擬加以清理,集中放到一起,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材料。還會有新的收集記錄。
(2)今日整理出一些材料,開江地名、關於王家老屋院子,有幾個價值特別大的,宅院擁堂設計與民間對時間掌握的關係、小河口濕地、丙子年大旱、烏鴉樹傳說等。
(3)“笑問客從何處來”,此中的“笑”,對於抒情主人公來說,則是悲喜交織的“笑”,是一個飽經人世滄桑、久違故園鄉親的流落遊子的複雜感情的笑。一個“笑”字的下筆,可別小看,它凝結了諸多用心,構成為理解全詩的詩眼。藝術上,它與詩中的“老大”、“鬢毛衰”、“不相識”、“客”構成的人生慨歎,形成內在的戲劇性衝突,強化了“蒼涼”。
(4)舊存達師專時候的教書筆記一冊。偶爾翻到一段,不妨寄發諸君:這個班的學生,年齡差異很大,卻也活躍異常,印象尤深的是,陳通武等的夫子氣,戴憲生等的書卷氣,蘇久鴻、王在澤、楊萬田等的江湖氣,向征、劉茂瓊等的閨秀氣,以及鄭開屏、鄧文彬、陳廣博等的孩子氣,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劉向東者,成都省人士也,渾身熱絡,竟毫無市井小民之氣,難得難得。
如此積累,我自己有一個比喻:我每天的學術工作就好比是“碥磚”(
碥,四川方言,音bià,),最平常的內容及其工作程序就是取泥塊、揉搓、挼捏,備好料,直至最後碥成磚塊。每天多則三五塊,少則一二塊不等。久之,多了,就可以建造房屋了。
這些年來,心靈的充實,生活的樂趣,在於從研究中獲得新信息、產生新感覺、得到新啟示、湧動新靈感。隨筆性文字也就這樣地日積月累,其意義和價值就在於磚塊數量的逐漸增加,於是,建造樓房也就不在話下了。
三、其他
孔子“吾日三省吾身”之說,常縈繞於心。全書有沒有判斷上的準確性失誤?其他有沒有失誤?有哪些遺漏?肯定有失衡之處,在哪裏?如何彌補……就在第三次校對結束、即將付印之時,我都還提出做若幹修改補充的要求。但編輯拒絕了,說時間不能再往後拖延,還說任何書都會留下缺憾的。隻好作罷。
文字校對上,雖然是專業性的,但仍然留下一些小問題。比如報導黎明,被誤改成“報曉黎明”;羅江,前麵硬扣上“開江”二字。還有個別字的錯訛、脫漏等。
201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