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文開江》內容及其學術價值、學術方法的評估
全書對開江的曆史,開江曆史長河中的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方麵的內容,作出了個人的探索和總結。這些探索總結,是經過十年調查研究逐漸形成的,十分不易,甘苦自知。
所涉內容,可分為曆史、經濟、社會、文化四個大的方麵。
曆史方麵
開江一地的曆史,除了地方誌有“大事記”及若幹零星記述之外,沒有全麵的記載,也缺少專門的、係統的或某一方麵的論述。近數十年,開江縣政協主持編輯出版的若幹文史資料、地方文史學者的部分文章,對一些曆史情況作了一定的收錄、陳述和研究。
在前人的基礎上,本書對開江古代曆史狀貌作了初步勾勒。
關於史前曆史,特別提取了“峨城”這個符號,追述其曆史、闡發其意義,分析其影響,強調其價值。
關於縣的建置曆史,不僅僅限於沿革情況的陳述,而是探討為什麼幾度遷移。比如為什麼要從沙壩遷至舊縣壩;為什麼要從舊縣壩遷到今縣城所在的淙水,為什麼最初頻繁遷移,最後確立淙水後,至今1000多年來不再變動等。其中,對遷移到今縣城的曆史原因,還特別放到宋代初期中國南方稻作業興盛的曆史背景上,加以考察分析,指出其確立開江發達農耕地位的標誌性意義及其深遠影響。
關於李靖與開江的曆史,應該說第一次作了具體詳盡的探討,並聯係為什麼恢複縣治,金山寺為什麼建立、什麼時候建立等問題進行了分析,作出了推論。這些推論,是以若幹片段史實尤其是玉皇關戰役的時間記載等為基本依據而加以邏輯分析,最後得出來的判斷,可謂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如果有誰不承認,是可以的,但如果有誰要予以否定,則應按照“誰指控,誰舉證”的法理原則,予以舉證。舉不出證,其否定就顯得蒼白無力,不能說服人。
關於縣名更動分析中涉及的開江曆史情形,關於現代曆史及其人物,也有一些分析研究和探索。有的曆史線索和人物,比如賀稚璠其人其事,還是第一次在開江文獻中出現。
經濟方麵
改革開放,直接引發了一個經濟學時代的興起,是個必然。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另一個社會學時代必將興起。而這個興起,是緊緊伴隨著經濟學的,是經濟學必不可少的一個觀照,一個文化觀照。本書是從“文化觀照”這個意義上來寫開江經濟的。
首先是收集一些散見的曆史情況、細節、數據,這一點很不容易,點點滴滴,集腋成裘,是長期積累的結果。而且,我時時感到資料收集工作已經太遲了,很多口碑材料隨著前人的逝去而逝去,帶入墳墓,永遠不複存在。可悲呀!還有一個關鍵是分析研究的學術眼光、社會識見和思想方法、學理方法。沒有科學的方法,材料堆中間往往抓不出有用的東西、閃光的東西。這一點,往往是地方文史工作者、草根學者所欠缺的,而恰恰又是十分重要的。
本書第一次提出並分析了開江自古以來的三次重大發展機遇;明確提出開江曆史上水稻產業的發達及其在農耕時代的很高地位;概括性提出並論證“以米興縣、興(縣)城、興(普安)鎮”的結論性說法;探幽索微地勾勒了曆史上開江與雲陽的“米鹽”物流史,開江“走三河”,開江與陝西、湖北的“黃龍出、白龍進(黃表紙和棉花)”物流史,開江與萬縣的物流史;深入研究了清末興起的開江桐油業、豬鬃業,民國初期一哄而起的開江蠶絲業,抗戰時期開江傳統手工業的畸形複興和興旺一時,以及小五金工業的興起等。
對開江自然人文旅遊休閑度假資源及其開發利用作了較多分析。
多方麵分析描述開江場鎮經濟的曆史,當代開江縣域經濟的現狀、走向、發展前景,資源狀況及其開發利用的可能等。特別指出開江縣境內煤與石灰石結合的工業資源優勢,並分析了利用最新現代環保機械成套設備(如拉法基幹法水泥工藝)加以開發利用的前景。還特別地結合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進程,分析並勾畫了開發縣城經濟、擴大縣城規模的前景。
開江應該很響亮地宣傳一個開江特色:人口小縣,農業大縣。開江一年的大米產量,與周邊任何一個大縣都是旗鼓相當。本書有一個欠缺,關於當代開江農業及農業產業發展預期,本應作專門研究,作專章論述。雖然作過長期專門積累和研究,但由於提這個問題還不是時候,加之問題複雜,起步維艱,也就半途而廢。作為農業大縣,這是一個缺憾。隻有留待他人或後人作專門研究了。
社會方麵
就研究對象來說,本書有一方麵的學科歸屬,就是曆史學的分支學科——區域社會史。
書中作了一些專門的論述。比如社會風貌的描述記錄,比如美女文化的研究,比如地方曆史人物的個人分析評價,比如開江人文化人格麵貌的分析描述,比如開江現代文明的初始記憶等。
但放棄了某些專業性的論述。比如,曆史上,開江在社區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及其社會服務機製上極具個案的典型性。民間的祠堂、會館、行業公所以及寺廟等設施齊全完善,為社會各階層提供了很好的文化精神的服務,在很高的程度上、很深的層次上實現了人的精神信仰的、文化消費的需要,而且那個時候還不是金錢意義上的“消費需求”,從而滿足了人的安撫性、快樂性等的人性需要,提升了社會生活的文化品位和人們的精神高度,達到了祥和寧靜的境界。斷不是今天這種人性要麼壓抑、要麼浮躁、要麼汙染,心靈鬱悶,社會文化生活嚴重私人化、腐敗化、市儈化,人的心靈找不到走處、耍處,人的靈魂得不到安寧和歸宿,全社會集體失憶、集體無意識,這是一個可怕的事情,後果不妙。
文化方麵
本書中第一次確定性地提出開江“水文化”概念,並對本土水文化特色、文化地位、人文價值和意義,分別作出了一定程度的分析概括。
提出了開江區域文化精神的幾個特質,總括為“開江精神”。這一點,是開江人過去不曾意識到的。發掘提煉出來,作出概括,可算是豎起一麵旗幟。旗幟就是高度,就是標杆;而且這個精神本身就是底氣,就是實力。對於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其曆史文化的精神高度,決定其社會高度、發展高度。從這一意義上看,我們開江縣需要繼承傳統,創造爭取和發揚一個更新的高度。
本書也較多揭示和分析了開江人文化人格的一些缺陷。分析其實是從自身清理開始的。我不想掩飾自己。但這個缺陷其實頗為幽默,我私下把它叫作“格龜兒子的”人格缺陷。當然,這個缺陷絕非維納斯那種“殘缺美”。因此不好直接寫進書中。
總的來說,《人文開江》是開江曆史文化孕育、產生、形成、演變、延續、發展的一個產物,一個學理的記錄、總結。對於任何一個縣,有這樣一個記錄、總結,是必要的、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是很大的。古代編撰縣誌,意義即在於此。由於體製和機製的原因,當代縣誌很多不具有學理的深入程度,甚至所涉及的基礎性內容都常常是不全麵、不完整,更不要說具有曆史的審視和探索意義了。
文化是縣域的終極內涵。需要讓區域的文化凸顯為文化覺醒,進而成為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時候了,中國每一個縣,都應有一個具備很高的專門性的研究,都應有其曆史文化的一個豐富完整的成果。一次與朋友喝茶,談及《人文開江》的價值意義,某博士說,該書“創造了一個模式”,可把這個模式叫作“一個縣的文化名片”。我自己頓時悟到,這些年來,差不多每個縣都印製宣傳本縣的精美畫冊,製作宣傳本縣的電視專題光碟。《人文開江》一書問世,意味著縣的對內對外宣傳的另一種專門化、係統化,是以專門著作的形式加以宣傳了。當然,這本專著的價值和意義,遠不僅僅是一個宣傳。稱之為“模式”,還包含一個啟示意義,它的內容範圍及其組合、寫作體例、學理闡釋等多個方麵,都“可以複製(克隆)”或橫向移植。有這麼多縣,每一個縣都應有這樣一張名片。這樣的話,才是真正擁有了國家文化軟實力,才與國家強大、國力強大相稱。筆者慶幸自己做了這樣一個縣域社會與文化的個案研究。
當然,本書究竟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會不會是長遠的、曆史性的影響,影響有多大,尚待若幹年的時間予以檢驗。對此,作者個人是不太計較的,但也有個拿得出多少底氣來認定的問題。任何事情,隻要是認準方向,嚴謹運用科學方法,進行了長期摸索,認真紮實深入地研究,不會沒有成果,不會沒有價值。再說,我這些年的相關的成果和其中部分成果所獲得的承認和影響,也可以證實其將來的存在價值。
(三)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人文開江》,副標題是“縣域社會文化個案研究”。這個研究,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研究。主要包含了以下兩個方麵:
(1)就對象而言,一是曆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區域社會史的研究對象,二是文化社會學的研究對象;
(2)就方法論而言,是人類學田野調查方法的實證性運用。
關於研究對象和內容
10多年前讀陳忠實的《白鹿原》,感到有一種史詩的恢弘氣質,對西北農村生活的描寫,與眾不同,讀了有一種久違的感覺,因而特別高興和興奮,一下意識到自己找到了認識和表達的方法和角度。後來才明白,《白鹿原》的內容和筆墨方法,恰恰與人類學的那種認識眼光和深描方法不無關係。
於是,在10年前,開始以“人文開江”為總題,在當時的《開江報》連載了多篇文章,都很短小,係根據田野調查收集整理的材料而陸續寫成的筆記一類文字。偶識靖安小學劉哲先前輩老師,他擅長金石雕刻,特請他製作了“人文開江”一方秦篆,放到文章一角,大為增光添彩。出書的時候,又將這一方金石用到了封底和扉頁,顯得特別古雅。在此很感念劉老師。
有人說,你這本書,內容上限製很大,一個縣,太狹小了。諸君認為如何?說得對嗎?費孝通《江村經濟》隻寫了江南一個自然村;清末四川趙堯生是翰林院編修,晚年歸故鄉,主持了《榮縣誌》的編修;後來,相繼有向楚主編《巴縣誌》,張森凱主編《合川誌》。曆經歲月汰洗,這些著作都成為經典,放光放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