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有歲貢、選貢、恩貢和例貢;清代有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和例貢。清代貢生別稱明經。
恩貢 逢國家慶典進貢的生員。恩貢有一項歲貢所無的特權,即如無重罪,學政不可呈請革去功名。
優貢 每3年擇優報送國子監就學的生員。
拔貢 每12年由省學政考選之生員,報送中央參加朝考合格者。
副貢(副榜)
鄉試取入副榜,直接送國子監讀書的生員。
“正途五貢”之外,還有準貢、廩貢、增貢、附貢、例貢等名目。皆由納捐而來,視其身份,其名目也就不同。
開江普安鎮王月秋,世稱王拔貢。自幼才學了得,年少十七而考取前清綏定府(即今達州)最後之己酉科拔貢,名噪一時。身前身後,多有軼事佳話流傳。餘自幼崇仰王月秋先生,以其“本街上的人”而引為自豪。回憶平生零星拜讀之文字手跡,文采斐然,堪稱微妙。每有所見,必抄錄之、吟誦之,著述中亦多引用論證之。先生在天有靈,當自含笑九泉。
今日讀《王拔貢傳奇》,邑人吳文浪撰(打印本,52頁,計約8萬字)。從普安鎮黃科昪家裏借得。作者吳文浪,係王月秋之孫女婿,開江人,原《通川日報》記者編輯。我青年時期在達縣見過,但年齡殊異,無從交往。所撰文字,為晚年嘔心瀝血之作,已屬難得。惜內容豐富程度不夠(估諳材料匱缺,全憑回憶)。
乃父年四十得一子,取名王月秋。聘私塾先生顧鳳慮,普安人。王月秋從師第七年,年十四,得秀才功名。三日後行“遊畔”禮俗於文廟。縣文廟高牆外大書“萬仞宮牆”四字,內牆石刻“金聲玉振”四字。入得院內,有欞星門牌樓,穿門坊五洞,上畔水石橋,直通正殿。殿內塑孔子像一尊,正殿前,後壁書“文化先祖孔丘聖人靈位”。17歲隨父步行至綏定參加府考。半月後,中己酉科拔貢。時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恰當年朝廷即自廢科舉。王月秋高中拔貢之後,打馬遊鄉,由其父親與塾師分列左右牽繩,多人前呼後擁,鼓樂齊鳴,最後進入文廟,行大禮拜孔子。科舉廢除前後,西學東漸,風起雲湧。民國10年(1921),王考入成都優級師範學校,就學三年,畢業受聘鄉裏,任教縣立小學堂。抗日戰爭時期,開江縣“三王”(
王月秋、王劍鳴、王元善)發起成立“抗日後援救國會”,組建“大眾劇社”,推月秋任社長,排演《放下你的鞭子》、《前夜》、《中華民族的子孫》、《古城怒吼》等抗戰劇目,教唱抗日歌曲,現場發表演講,組織捐款,編印救援會石印周刊《呐喊》,引進《大家唱》、《中華魂》等抗戰書刊。
民國32年(1943),“三王”應金山寺方丈和尚萬空大師之邀,前往避暑,並聽取學成來歸的化迪、何玄二位作中國佛學院佛學彙報。當年,開江縣城舉辦王劍鳴繪畫展、王月秋書法展。宣漢王君異、王君奇兄弟(著名畫家)、萬縣知名人士王毓九專程前來參觀。王月秋書法,楷書方嚴齊正、流利暢達;隸書外柔內剛,寬綽渾厚;草書迂徐跌宕,龍蛇生輝。其古篆,挺然傲立,疏朗開闊。
普安商貿興盛,王家精於裝裱、刊刻,一度經營書籍刊印銷售。幾年中雕刻書版《西廂記》、《儒林外史》、《鏡花緣》等多種,銷行遠近。民國後,王月秋聯絡王劍鳴、王元善創建“啟文圖書社”,首次引進石印新技術,以促進縣內新文化傳播。一時間,石印刊物《晨光》、《人格》、《校友會刊》等,宣傳五四新文化、提倡新倫理道德、促進新文化教育;印刷自編之新型中小學教材,經銷五四新文化圖書報刊如《新青年》、《東方雜誌》、《呐喊》、《少年維特之煩惱》、《伊索寓言》、《天方夜譚》等,蔚為大觀。
售書必先知書,知書必先讀書。王家經營書籍刊印業,是開江地方經濟文化一大業態亮色,可惜已無從記錄其事實大略。
王廣植(1913—2009)
普安鎮王拔貢一家子的優秀代表人物之一。青年時代,正值國難之時,毅然投筆從戎,在抗日戰場揮戈躍馬,立下戰功,領國民黨軍中將軍銜。晚年熱心大陸鄉梓建設,通過普安教育基金會向貧困學生捐資捐物。
平生多有書畫詩詞傳世。上世紀80年代末,台灣開放回大陸探親,他攜家人終於重返老家。並與家族王伯魯老人詩詞唱和有年。為抒思鄉之情,曾撰一聯將故鄉新舊兩縣名“新寧”、“開江”分別嵌於其中,十分巧妙。聯雲:
開創新中華端賴我輩團結
江流寧福地共期大眾安康
先生於2009年3月9日在台灣逝世,享年96歲,安葬在台北國軍公墓。
王廣植妻邢修惠,雲陽縣人。
孫海泉(1917—1999)
旅居成都的開江籍著名金石雕刻家,出生於靈岩鄉土地坪村孫氏書香門第。祖父孫紹遠乃晚清名儒、書畫界“川東三傑”之一。受先輩影響,海泉自幼愛好金石書畫,尤喜篆刻。數十年治印達2萬餘方,深受人們喜愛,求印者多國內外名人友人。為張大千所刻“大千三千”,為徐悲鴻所刻“東海王孫”、“徐”、“悲鴻”及為張采芹所刻“趣”等印,都作為他們的常用印。民國32年(1943),在全民抗戰歲月中,海泉滿懷民族義憤,一鼓作氣將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正氣歌》刻成60餘方組印。此組印朱白文相間,大小相配,既有秦璽漢印之風,又兼近代諸大家治印之長,風格沉雄高古,推陳出新,酣暢淋漓地表現出民族的凜然正氣和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懷。當年在成都青羊宮展覽會展出,國民黨元老、書法大師於右任見之大為讚賞,當即題寫“正氣歌”和“海泉治印”簽條相贈。其精心刻製的李白、杜甫、李商隱等名人的大量詩詞組印、拓件,為武侯祠、文殊院、草堂寺等名祠古寺收藏。《開江縣誌》(2006年版)為其作傳。近年在網上仍常見有關他的回憶文章,以及他的作品流傳、拍賣等信息。
為讓孫海泉的可貴精神和傳世傑作為更多的人知曉且發揚光大,其兒孫正致力於將其遺作整理刊印出書,並在網上為其開辟微博專欄,使之成為學習、紀念欣賞其佳作的園地。
胡子瓏(1899-2001)
著名百歲壽星。早年求學上海美專,師從劉海粟、吳昌碩、潘天壽、蘇俄普特爾斯基等名家。多與校長同遊同畫。是時有傑作《西子湖邊曲院荷》。平生所作大寫意花卉特別是荷花,獨具風格。曾戲題打油詩自謂:
我的荷,墨粑粑,我的竹,打叉叉,
我的蘭草是爛草,我的菊花不是花。
我的小雞黑點點,我的雀鳥盡烏鴉。
有人問我為什麼這樣畫?
自有其樂,休管別人嘲笑它。
先生多才多藝,尤擅國畫。先生筆下的臘梅,冰姿玉骨,傲雪淩霜,昂首挺拔,冷而彌香;先生筆下的荷花,亭亭玉立,馨香襲人,出汙泥而不染;先生筆下的蒼鬆,一派森森之氣,堂堂正正,貫四時而從不改柯易葉。先生曾多次舉辦個人國畫展覽,受到各界人士好評。
胡子瓏先生一向樂觀幽默,他給老教師李樹常先生寫的挽聯道:
你先走,我就來
我不來,你莫怪
對偶,對比,反複,頂針,回環,諱飾,多種手法,用在短短十二字中。通俗,流暢,工整,詼諧,以輕鬆的語調寄托哀思,正合乎人物身份和個性。
胡氏族譜,民國14年(1925)三月梁山玲瓏石印館代印。譜序提及胡氏族譜最早撰修於“大明萬曆甲戌年”。字派多達160字。
94歲寫《我的一生》,計約二萬餘字(打印稿)。筆者閱讀筆記如下:
胡子瓏出生於跳魚洞老屋,西連小院橫堂後寢。“四十天滿月,睡搖窩,上學堂”。四五歲時“態度莊重、言語不苟,行動活而不流,有大人風。人以‘老先生’稱之”。“外家人都喜歡我,時幺姨未出嫁,帶我更殷勤周到。表弟兄姊妹多,天天同玩同樂。我喜歡吃糖果,外祖母樓上放滿壇壇罐罐,由我取食。”
1916年17歲,考入萬縣省立師範學校(民國3年創立)二期。五年畢業,留校附屬小學任教。開江中學創辦第三年(1922),受聘任教。兩年後,利用縣、鄉設置之留學貸費,考入上海美專藝術教育係。師從劉海粟、吳昌碩、潘天壽、蘇俄普特爾斯基等名家。多與校長同遊同畫。是時有傑作《西子湖邊曲院荷》。平生作大寫意花卉特別是荷花,獨具風格。一度擔任學生會主席,領導學潮。劉海粟自命“藝術叛徒”,胡子瓏乃為其徒兒。學潮鬧大,上海各傳媒新聞標題“藝術叛徒,為徒所叛”。
1928年回開中任教。開藝術教育先河,為美術人才培養奠定了基礎。1930年,受聘西南藝專。
土改,文教兼小地主,賠款300元過關,摘帽子。最可惜我的古書、文物、繪畫等都被沒收,全部損失。57年反右運動,開中9名(戴帽右派),我是為湊足5%而上崗的最末一個。“鬥爭台上睡大覺”,旁坐肖雪滄輕手一拍,我醒了。
先生為人處世大度、樂觀、熱情、謙虛、誠懇,曾多次捐資助學,把愛心獻給家鄉的貧困學生。先生將他的書畫作品無償地捐贈給各個機關、人民團體、學校、寺廟、徐悲鴻和張大千書畫院以及鄧小平紀念館。他牽頭聯絡海內外親友,為家鄉修建了“鳳凰閣”涼亭,供路人休憩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