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地方文化6(2 / 3)

(一)這是一個以山地小型別墅、小街、農家樂、度假村、小型酒店、會議、公共文化服務建築設施和山林自然人文風景組合而成的新型市場,是一個集居住避暑、會議休閑度假健身、鄉村旅遊、綠色生態的文化旅遊目的地。這個市場選址在海拔800米以上,距縣城不過六七公裏、二十來分鍾車程的馬號梁子、靈桐山和黑寶塔一帶。完全可以把它打造成為開江的青城後山、開江的廬山牯嶺一條街,複製香港太平山,成為一條全新的風景線。

(二)開發前景構想,及其價值意義:

1.使之與縣城、溫泉構成一個金三角態勢,強化其經濟、文化旅遊的超穩定格局。同時也是開江縣城中等城市的延伸和擴展。

2.作為達州後花園,開江需要進一步打造成規模、上檔次的綠色生態型、環境友好型避暑休閑度假會議健身旅遊目的地,馬號山市場平台最具目標選擇的優勢。

3.從綜合因素考慮,開江公路運輸,除了縣城—講治—甘棠一線之外,有必要開辟一條縣城—馬號—講治—冠子山—甘棠的公路運輸線,從而形成為開江網狀交通格局的組成部分,帶動縱深腹地的沿線山區農村經濟,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三)市場形成的條件已經成熟,其必要性、緊迫性越來越明顯。主要有以下5點:

1.全球氣候變暖,夏日暑熱周期變長。馬號梁子海拔800米以上,是避暑度假的理想之選。

2.開江高消費群體出現,購買力增強,對別墅一類高檔住房消費需求增強。

3.廣大城鄉人們的文化消費需求日益增長;城鎮化人口規模增大,速度加快;日益增多的城鎮人和遠近鄉村需要更多更大更好的旅遊目的地。

4.山區群眾對改善環境條件、發展經濟的要求日益迫切。

5.馬號梁子海拔800米以上,是優質農作物產業化發展的自然環境條件。

(四)政府培育市場,搞好土地整理,抓緊策劃規劃,建設基礎設施,完善投資環境,實施招商引資。

管理先行,保護環境,力避自發盲目的一哄而上。一旦策劃論證結束,即行科學規劃,招商引資。

2011年7月3日

鄉賢紀略

竇容邃,生卒年不詳。

河南柘城舉人,清乾隆二年(1737)任新寧知縣。這位父母官留下的最大政績,現在來看就是領導、組織並親自跑調查做研究,參與編修了一部《新寧縣誌》。

開江一縣,本土曆史文化典籍原本很少,存留下來的更是鳳毛麟角。竇容邃留下這本遲至道光年間才得以刊刻出版的《新寧縣誌》,是我們今天所見縣內最早的、唯一完整的曆史文化典籍,它的價值可謂彌足珍貴。而這位父母官躬身其事的精神,那也是彌足珍貴。

在該書的序中,竇容邃談到編修縣誌的若幹情況。

蕞爾新寧,山陬小邑,僻處萬山之中。其時百務未舉,故製度典章多缺而未備。……餘蒞任之初,見其殘缺失次,心竊傷之,謂及今而不修輯,將愈久而就湮沒也。爰進邑之士君子於庭,皆各欣然捐資,以備劄劂,擇其能健遊者,任以采訪之事,凡荒崖古刹、殘碑斷碣,搜剔殆遍,彙而陳諸公局。

……惜兵災後,文獻無微,遂加意谘訪。凡行轍所到,必集父老子弟十數輩,與之話桑麻,課晴雨,及一切利病之有關民事者,偶有所得,即隨筆劄記,貯之行笥。如是者三年,漸積成帙。……而餘與孫君代芳、徐君瑜篆核其成。

可謂“匠心曠然,文獻之無微粹矣”。

留下這麼一本方誌,乃是開江的一大幸事。試想,要是沒有竇容邃,我們的很多本已要湮沒殆盡的曆史文化,豈不更為渺然難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筆者認為,要讓世世代代開江人記住這位父母官,記住竇容邃給我們遺存的珍貴文化典籍。在將來條件成熟的時候,為他塑一座雕像,永遠紀念他,並以此教育我們與後人。

筆者個人一直打算對其生平事跡做一些考訂,形成翔實的專門文章。可至今沒能去河南柘城竇容邃老家跑一趟,事情無從做起,就這麼耽擱了。但望今後吧。

孫伯髯(1854—1931)

字自熔,號伯元,因胡須修美,始字伯髯。開江長嶺鄉雙楠村彭家坡7組人。前清秀才,自費入北京官立“南學內班”求學,以圖濟世報國。甲午戰起,日軍侵我遼東。孫投奉天清將伊克阿唐麾下,請纓殺敵。任分統兼帶前營,率隊赴安東(今丹東)禦敵。因請準伊帥,“照會日官”,為日所俘,飽受酷刑。因查獲所帶公牘而送歸回營。被委以訓導加旨同知,留任奉天軍府,協理軍務。後被委黑龍江統領馬步全軍兼新兵屯墾鎮邊事務。日俄戰後,為增棋將軍幕府,薦舉為知府,留省補用。受任安廣縣令。辛亥前,辭官歸裏,矢誌興學,積極奔走,於民國9年(1920)創建縣立中學堂,被推為校長。

民國24年(1935),鄉人、開中教師熊思誠(字靜齋)為其老同學伯髯先生遺像題寫了如下文字:

天生碩膚,豐采必殊。昭然大耳,壯繆長須。

恒與胸襟,表裏相符。髯公自少,誠學與俱。

英風奇氣,夙異腐迂。行慎懷謹,文羨垂珠。

奈理簧序,難起鳳雛。遠離鄉井,北走燕都。

輦榖之下,仍困大儒。乃投大筆,為國前驅。

安東獻策,名震倭奴。長纓可係,定展雄圖。

恨不得誌,時乎時乎。江山頓易,何自長孤。

結帳故裏,不俟須臾。始終完璧,疵累絕無。

心形猶昔,生死別途。死而不死,惟德乃孚。

在開拓開江現代教育方麵,不可不提開江孫姓人氏所起的重要倡導作用。最早的嶽州祠女子學堂,是燕峰孫氏孫鑒光先生於宣統元年(1909)創辦的;無獨有偶,11年後,又是長嶺孫家的孫伯髯先生首創了開江中學堂。這一時期,現代文明風氣初開,封建阻力很大,不要說開辦女校,就是開辦開江中學這樣的男女式學堂也是極為不易。先輩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創業開拓,值得我們世代緬懷。

郝孟賓(1872—1931)

號石鬆館主。長田鄉人。郝姓一族是開江前廂長田鄉的大姓望族,民國年間,開江地方有俗話說,“前廂郝玉環,後廂孫汝舟”,成了開江一縣的財富象征。郝氏家族人才輩出。郝孟賓16歲與父同中秀才,傳為“父子同堂”之美談。20歲考入長沙嶽麓書院。兩湖總督張之洞批閱其詩文,大加讚賞:“超軼世俗,如行雲流水;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言不盡。”遂推薦入京師大學堂。光緒三十年(1904),與張瀾等被選拔赴日本東京弘文書院學習教育,“學習歐日以強國”。書院一次集會,日本學生戲弄中國學生發辮,撕毀我國旗。他義憤填膺,高呼“中國不可辱”,即以拳術將毀旗者擊倒在地。東京為之大嘩。歸國後,矢誌教育,一度出任開江中學校長。先生承文翁之教,繼蜀學之淵源,熔中西於一爐,開江中學成為縣內人文薈萃之所。晚年患病,仍堅持批閱學生作業。曰:“吾雖勞瘁而桃李芬芳,人雖病,獻身教育之心未病。”

郝孟賓平生不慕名利,潛心教育事業。雖有同學、時任四川省長的張瀾多次邀其參加政治活動,均婉言謝絕。1931年5月4日病逝於開江中學。

先生擅長書法,渾圓遒勁,馳譽蜀中。著《東遊日記》、《石鬆館詩文集》。

曾孟久(1893—1977)

字昭恒,廣福鄉涼水井人。1921年畢業於國立成都高等師範數理科。長校開中,治校嚴謹,注重校風校紀,注重德、智、體、美、群全麵發展。受陶行知教育思想影響,終身注重實踐教育。且身體力行,堅持練拳、冷水浴。在成都的一次開中老校長老領導座談會上,縣委宣傳部原部長孫仁藩發言說:曾孟久做校長,他的辦學思想,始終抓教育教學質量。他自己在教學第一線親自教數學、教三角。二一個就是抓教師隊伍。對每一個教師,都親自作考核,如果不行,到下一期就不再聘任。為此,他不畏權勢,不怕得罪權勢,以至於五進五出於開中,毫不在乎。三是嚴格教學紀律,形成良好學風。每日清早,他是全校第一個早起的人,還親自去學生宿舍催促起床,帶領跑操、自習讀書。有趣的是,他認定“黃荊條下出好人”,袖籠子裏隨時藏了把戒尺,如遇遲到不守紀律者,必掏出戒尺,打一個兩個“手板兒”(手心),以示懲戒。顯然,這是象征性的,並非體罰(鄧萬林插話:曾孟久長校開中,貢獻最大)。

還應特別提到,民國33年(1944),曾孟久親手辦成了新開中的遷建,從而實現了開中從24年之久的初中提升為高完中的飛躍。這是開江教育事業的一個大發展,大跨越,極其不易。曾孟久老校長功德無量啊。

王月秋(1887—1960)

按封建科舉製度,初進學者,稱為附生,附生升廩生,廩生升歲貢生(含恩貢生),層層經過歲試,依次替補。廩生出貢,有一定年限,每一年或兩三年由府州縣地方選送(貢舉)年資長久、成績優異者,升入京師國子監,稱為貢生或歲貢。意為選拔人才貢獻給皇帝。由於大都是依次升貢,故又稱“挨貢”。實際上,貢生並不入國子監讀書,隻是獲得太學生資格,可以直接參加鄉試、或通過銓選出任地方學校教官一類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