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地方文化4(3 / 3)

筆者青年時代插隊落戶當知青,幸遇生產隊一位天才的民歌手劉大寬(1918—1983)。當年,他在田間引吭高歌的一個定格映像,進入我一生的記憶,時不時衝動我的心靈,引發我的想象。

且看他唱的下麵這首《不愛你來愛哪個》:

板栗開花一條線,去年想你到今年。

去年想你由此可,今年想你莫奈何。

不愛你來愛哪個?

這首愛情民歌的比興起頭,“板栗開花一條線”的所謂“一條線”,其實也是有著暗喻性意義的,它不就是“姻緣一線牽”內在聯係的揭示嗎?“一條線”,不也是愛情忠貞不渝的象征嗎?

該民歌有小小詠歎調風格,旋律起伏大,伴隨內心感情波瀾有層次地展開,“去年想你由此可”,“今年想你莫奈何”,最後歎息並宣言“不愛你來愛哪個”,既是全曲高潮的升華,也是崇高愛情主題的揭示。所展示的是音樂藝術的美學本質特征:美麗的憂傷。該民歌在小小曲式結構中有層次有節奏地設置了一唱三歎的曲折韻致,豐富,完整。

五句子山歌起源於蠻歌巴舞,但“湖廣填川”移民帶入的山歌也多有五句的形式。四句之後又趕上一句,往往起畫龍點睛作用,或遞進或補充,使之更升華一層,第五句往往最具藝術魅力。

順便一提,在別的地方,有頗為類似的一首民歌:

白布衫兒一條線,去年想你到今年。

去年想你都還好,今年想你病上身。

加以比較,不難看出後者可謂稍遜一籌。

再說開江民歌《槐花幾時開》。筆者少年時代在家鄉馬號山上聽到有人唱這首民歌,其曲調的旋法、唱法都與後來在舞台上聽到的大大不同。上世紀80年代初在達縣,筆者將少年時代對該民歌的原始記錄出示給中國音樂學院開江籍著名歌唱家、教授魏鳴泉先生,他表示出極大興趣,隨即說他少年時在家鄉也聽過這首民歌,他後來還將筆者給他的原始記錄跟改編曲加以比較,從學理上對筆者進行了分析講說,認為是頗具特色的開江民歌之一,在四川也是很有代表性的。可惜筆者當時沒能將其講話記錄下來。也不知他有沒有該民歌情況的文字論述和記錄。

高高山上一樹槐,手把槐花望郎來。

娘問女兒望啥子,我望槐花幾時開。

“槐花幾時開”顯然是民歌中少見的一個問句。這一問,傳達了人間世上青年男女對愛情的熱切願望和美好理想,對未來幸福美好生活的精神渴盼和心靈追求。這一標題,正是該民歌主題的深刻揭示和傳達。

該民歌的四度音程應用頗為經典,其旋律結構中,5—1、3—6、2—6

這三個音程,在傳輸少女之愛的淳樸、初戀的羞澀等複雜感情方麵,起了重要作用。

這首民歌中有一個最中心的符號標識——“槐花”。為什麼不是別的花?“槐”者,諧音“懷”也。槐花,不就是心中的花嗎?原來,選擇原生態頗具地域特色符號的“槐花”,表現了原創作者的精心構思和寄托用意,作為愛情的暗示、寄予,頗具象征意義。這一點,跟客家祖居地名冠天下的“相思豆”——紅豆的意象是一脈相承的。怪不得,客家移民千裏入蜀,竟沒有忘記帶進原籍的紅豆。數百年來,巴山蜀水何處不見來自嶺南的紅豆樹呢?紅豆樹成了一道客家移民的文化標誌性風景線,也是客家移民的永遠的曆史文化記憶。

還要談談另一首開江民歌《黃楊扁擔軟溜溜》。

黃(個)楊扁擔(都)軟溜溜啊,姐——哥呀哈裏呀,

挑一擔白米下酉州。姐呀姐呀,下酉州那麼哥呀哈裏呀。

人人說酉州的姑娘好啊,姐——哥呀哈裏呀,

個個姑娘會梳頭喔,姐呀姐呀,會梳頭那麼哥呀哈裏呀。

大姐梳一個盤龍嘴,姐——哥呀哈裏呀,

二姐梳一個插花紐,姐呀姐呀,下酉州那麼哥呀哈裏呀。

隻有三姐(都)梳得巧,姐——哥呀哈裏呀,

梳一個獅子滾繡球。姐呀姐呀,下酉州那麼哥呀哈裏呀。

這是一首起源於川東北平原小縣——開江縣的原生態民歌。

開江素有“大巴山米糧倉”之譽。“挑一擔白米下酉州”,是宋代以來開江大米外運的曆史事實。下川東酉秀黔彭一帶山區,穀米產量有限,必須年年從外地運進大米,補充供給。開江盛產稻穀,大米輸出量是總產量的幾近一半。這是達州萬州涪陵各地區不可能與開江相比的。大宗商品輸出,必然帶動促進相關產業的產生和形成。於是,開江一支龐大的挑二哥運輸隊伍應運而生,估計數量在3萬多人。開江大米輸出及其挑二哥隊伍,其數量規模,都遠非周邊各縣所可比擬。開江挑白米下酉州,挑雲陽鹽返回,從而形成一條商業物流運輸線,有著長達近千年的曆史。在肩負沉重的苦難路途上,如果連一點自娛自樂的精神生活都沒有,那日子肯定過不下去。而上麵這首民歌,以挑擔小跑的輕快節奏、活潑美好的意蘊,複遝而多變的小調式旋律,通過臆想中美麗而激奮人心的“男女搭配”,來緩解、解除身心的疲累。民歌詞中關於異性的暗喻,成了藝術生機、活力的添加劑、調味品。咳,原生藝術何曾超越過如此人性規律?

筆者作為開江人,從小多次聽那些不識字的老一輩人唱這首民歌。筆者當時年紀輕,不過十六七歲,熱愛音樂,追求音樂,但孤陋寡聞,一直以為自己發現了一首了不起的民歌。後來出門在外,才知道已經是一首傳唱開來的民歌,隻不過並沒明確標注是“開江民歌”,而校注的是“四川民歌”。從各方麵來分析,這首民歌原生於開江無疑。

民歌,被稱作民間社會的“第二語言”,在農耕社會生產生活中,人民大眾隨時隨地都會以歌代言,以歌抒情。如此口授心傳,耳濡目染,傳達信息,增進交流,安撫心靈,激勵心誌,提升境界,正是民歌藝術的社會功能所在。故而有山歌唱道:

NFDA1子歌,莫嫌俗,NFDA1子人,愛唱熟。

唱熟識人情,當讀勸世文。

自家勸好了,又好勸別人。

勸得世上好人多,齊家同唱太平歌。

唱完了,笑嗬嗬,笑嗬嗬。

明代,馮夢龍搜集民歌專集《山歌》,作序曰:“但有假詩文,無假山歌。山歌不與詩文爭名,故不屑假,苟其不屑假,而吾藉以存真,不亦可乎?”道出了民歌的藝術真實本質及其文化價值。

有人說,如今四川人大都是湖廣來的移民後裔,跟四川本土早都沒關係,哪還有什麼地道的四川本土文化呢?確實,明清之際,由於戰亂頻仍,人煙斷絕,四川一度出現曆史文化斷層,近三百年來的四川人,大多跟原住民並無血緣關係。但是,四川這一片神奇土地上,氤氳著它特有的生命氣息和魂靈,一如川酒的酒菌,經過本土性的發酵,所產生形成的酒味,豈是他地所可有的呢?因此,作為四川人、湖廣人,大家身上能不傳承四川文化的魂靈麼?比如四川客家民歌,更具體說來是客籍山歌,雖然多是從廣東祖居地帶進四川來的,但作為民間藝術,與四川本土文化的融合程度較之其他文化形態要高,已很難確定其間的界限了。

如今鄉村,尚能活態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形式就剩下民歌、俗語一類。開江農村把民間歌手美稱為“歌NFEF0子”。我第一回聽說,不懂,問了半天。原來,是一個比喻說法。“NFEF0子”,磨子的另一類型,竹木製作,用於磨去穀子外殼。以“NFEF0子”比喻民歌手心中有唱不完的歌,像從NFEF0子裏源源不斷流出穀米一樣。的確,筆者當知青時所在生產隊優秀的民歌手劉大寬,筆者便從他那裏學習記錄了多首民歌,至今保存著。筆者永遠難忘跟他在一起的那些快樂和激動的時光。東門鄉農民“袁車(方言,音cè,)頭兒”,也是遠近聞名的民歌手。在他家鄉的山河之間,永遠流淌著他那淒美的歌聲。

包括開江在內的川東北民歌藝術,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十分發達。地方文獻記載,漢唐以來,“其民俗聚會則擊鼓,踏木牙,唱竹枝為樂”。“春天栽秧,選歌郎二人,擊鼓鳴鉦,放隴上曼聲而歌,更唱迭和,麗麗可聽,使耕者忘其疲,以齊功力。”開江民歌分山歌和小調兩類,包括石頭號子、抬工號子、放牛歌、薅秧歌、薅草鑼鼓、哭嫁歌、哭喪歌、兒歌等多種。

開江寶塔壩鄉譚家嘴村2組大竹林的天才民歌手周大才,和他組建的俱樂部一大幫民歌手,如他的黃金搭檔龍光燦,還有周大寬、張一珍夫婦等,見指打指,唱紅遠近鄉裏,隨時與四近歌手“打鬥台”(對歌比賽),“沒得個輸了的喲”。195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他們和開中女學生羅建明等唱著開江民歌《柴多火焰高》走上省的大舞台,轟動一時。“周大才那個大喉嚨,把話筒都是震破了的”。唱了下來,省上把一麵有雙扇門大的榮譽錦旗獎給了開江。周大才除了擅長演唱《槐花幾時開》等民歌之外,他唱的另一首民歌也是廣為流傳:

一尺白布四個角,做雙鞋兒情不薄。

隻要小郎愛勞動,包你不得打赤腳。

在民間,傑出的民歌手不計其數,集中表現了勞動群眾非凡的藝術才華。據伍蔚冰所寫散文回憶:年年元旦,(開中)禮堂裏都有不拘形式的聯歡晚會。陳校醫鄉下的侄媳婦當時在她家當保姆,會唱很多山歌。有一次,她大大方方上台唱了首《清早起來把草割》。那歌兒曲調好聽又簡單,我隻聽一遍便把它牢牢記住了:

太陽出來(噻)紅滿坡(喲喂),

清早(那個)起來(嘛)把草割(喲喂);

草兒割了(喲喂),一大背(喲喂),

牛兒(那個)吃了(喲)長得肥(喲喂)……

還有一首十分有趣的山歌《從前的女子真可憐》,是一位愛唱歌的食堂工友被大家起哄推上台唱的:

從前的女子真可憐哪,

從小就把腳板來纏——大腳板,纏個尖尖!

從前的女子真可憐哪,

從小就把耳朵來穿——好耳朵,穿個眼眼!

從前的女子真可憐哪,

從小就把韃韃兒來編——翹韃韃兒,怪不好看!

經他一唱,這支歌一下子在校園裏流行起來。

普安九石坎村民歌手劉大寬,即興地用各小地名若幹,巧妙串聯成詞,唱道:

明月掛在紅花山上,犀牛套在楊柳樹上,

紅岩金雞叫一聲,天星落在牛滾氹。

橋亭建了個油榨坊,白鶴飛到曾家祠堂。

普安永興寶塔壩,新寧開江米糧倉。

據陳善蓉撰文記述,宣漢隘口鄉餘生路,在艱苦勞動中借歌解乏,唱上一整天而不啞嗓。他最大的特點是唱得非常動情。唱到悲傷處,能催人淚下;唱到詼諧處,則令人捧腹。在慶雲、馬渡、隘口一帶有眾多民歌手,可無人是他的對手。巴中三彙鄉農民薑龍安,為縣民間文學集成提供各類民歌達500多首。他才思敏捷,一次與人對歌:“馬桑樹兒倒刮皮,剛到此地未靜息,麻布洗臉粗(初)相會,拜上歌師承帶攜。”“大雪紛飛壓山崖,城裏師傅進山來。為的要聽山歌子,火塘邊上擺歌台,一家一首唱起來。”一口氣竟對了300多首。通江雙泉鄉楊新德老人,自小當長工,受盡人世苦難,“山歌給我當茶飯,山歌給我解憂愁”。12歲便成為小歌手,常常為紅軍戰士和老百姓演唱即興改編的紅色歌謠。1958年4月,曾與當地民歌手李清平在對歌會上唱了三天三夜不敗陣,一時傳為佳話。

利用豐富的民歌資源,打造開江名片,可以成為開江文化建設的一個項目。比如提煉幾首有代表性特色的民歌,加以演唱,或作薅秧歌的現場演唱,通過互聯網等傳播方式和渠道,集中展示。而當前迫切需要做的事情是進一步組織人搜集記錄民歌,舉辦民歌藝術培訓,集合一批批有天賦、有基礎的農村和各界青少年,學習歌唱表演開江民歌,研究傳承開江民歌。

節慶期間的四川城鎮鄉村,人氣聚集,其自然人文環境具有真正傳統意義上的過年氣氛。其年節民歌演唱民俗的原生性、市井性、世俗性等種種文化元素,正是現代工業都市所缺少的,又正是人性所需要的。因此,民歌演唱與傳統燈會、焰火、龍燈獅子等民間節慶藝術,讓老百姓盡享豪華視覺盛宴,心理上情感上都得到極大滿足,夠味,過癮,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