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地方文化5(1 / 3)

第二輯 地方文化5

土巴歌謠與風雅吟詠

第一部分 原創竹枝詞

開江馬號山上我舅舅家有小表弟黃承順,小時候跟他上坡放牛,隻見他自由活潑,天性奔放,一會兒攀岩,一會兒爬樹,忽地跳進河溝兒抓住一隻螃蟹,倏爾鑽入刺巴籠掏出幾個鳥蛋。崎嶇山道,上下自如,身輕似燕,哪有什麼陡峻之險、腿腳之難!如此山區環境下,我作為城鎮孩子頓時暴露出手足無措、束手無策的拘謹,常常是站在路旁發呆,充當看客而已。

就說騎上牛背吧,但隻見小表弟赤腳往牛角上一搭,飛身躍起,便穩穩地落座。大山是山裏娃的人間天堂,牛背是放牛娃的遊樂世界。哈,小表弟又一陣歌謠,長聲吆吆唱將起來。你聽嘛——

對門那個妹兒,穿的紅背篼兒。

叫你過來說句話,問你嫁不嫁?

你不嫁,我不討,嫁給別人可惜了。

一想起故鄉民歌那種信手拈來的文化韻味,那種優美感人的戲劇性生活細節,那種活潑明快的個性化表達,那種質樸純潔的民間情感表露,讓我頓時感到一種享受和衝動,腦子裏一下冒出一句:“山裏花兒躲倒開,隔壁妹兒陰倒乖”。哈,靈感來了,順著路子,趕忙在電腦上一路寫來,便有了數首模擬之作。其實,這些口語性韻文形式的最恰當說法,應是川東地區古已有之的竹枝詞。

一網友評論:兒子喜歡吃鬆菌,買了很多,除了燉肉不知還可有什麼做法。於是上網搜尋,無意中進到這裏。這些民俗民歌方言太有趣了,但我想也隻有我們這樣土生土長的達州人才能理會其中的意味,換一種語言念起來肯定不會覺得有趣了。是啊,換不得的是竹枝詞的獨有語言,換得的可是今日川東人的生活、美學情趣與思維啊。

竹枝詞,係以唱和之語“竹枝”命名。唐代劉禹錫被貶作夔州刺史,一次春節期間為民歌所動,遂加意學習,首創竹枝詞。其《竹枝詞九首並引》說:“四方之歌,異音而同樂。歲正月,餘來建平(今三峽一帶),裏中兒聯歌《竹枝》,吹短笛,擊鼓以赴節,歌者揚袂睢舞,以曲多為賢。聆其音,中黃鍾之羽。其卒章激訐如吳聲。” 從此,“三峽男女皆唱竹枝歌”(《太平寰宇記》),廣泛流傳於川內外各地,至今不衰。

山裏花兒躲到開,隔壁妹兒陰倒乖。

等我二回出了頭,八抬花轎娶過來。

創作手記:好一番少年的初戀情感,少年的美好憧憬,少年的躊躇滿誌,體現了一種可貴的以愛為動力所產生的價值追求。愛,是了不起的一種人類情感;少年最初的情愛,更為了不起。它會讓人一世崇高,一生激動,成為走向成功境界的強大精神動力。

是人不嫁偏嫁他,牛屎堆堆插朵花。

背時妹兒不長眼,光聽媒婆嘴巴奓。

創作手記:她嫁她的人,關你啥事?咋不關他的事,他心失落,他深感惋惜,他沒能娶到她呀!怨責,哀痛,盡在其中。自古多情有誰憐?

你說從前認得她,我諳怕是打假叉。

莫在這兒自多情,別個早就當了媽。

創作手記:這個多嘴多舌的小廣播女人,其實從反麵傳達了一個青年曾經有過的或許叫“暗戀”的真實情感,隱秘不宣,又十分純潔,但卻沒能勇敢行動起來。失去的,永遠失去了。自古人們都希望:“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可畢竟隻是“願”而已。其實,“天下有錢人都成眷屬”,這恐怕是更讓人嗚呼哀哉的喲!

山梁梁上喜鵲叫,哥妹有說又有笑。

你問哪門曉不得?未必跟你打報告!

創作手記:幽默得近乎殘酷。對於一個或許正在激情愛慕的少年來說,即使不經意的一句話,也會產生多大的傷害!生活中那些常常受到讚許的所謂潑辣女人,性格爽朗,快人快語,但細一想,卻往往表現出某種不諳人情世故的膚淺、簡單。唉,人一膚淺,這個世界也就變得膚淺了;人一簡單,這個世界也就變得簡單了。

那才是個半花花,說了家公說翁媽。

全不對她說起我,半夜睡醒都想她。

創作手記:愛之愈切,卻無以接近,無以表達。情急之下,連對於接近所愛的旁人也大加怨責。如此神經質的心理變異,正是所愛之深的反映。“半花花”,意為愚蠢、呆板。

說好一路去揀柴,半天等你你不來。

媽叫走東你就東,我喊莫挨你偏挨?

創作手記:據說少女孤高自傲,天生某種占有和駕馭男人的如火欲望。由此看來,民歌中另一主人公,必定是個被相中的“NFEF1耳朵”男人。四川地方文化傳統中,“NFEF1”並非就是貶義詞。但在這一語境中,“NFEF1

”必貶無疑。

你說不乖就不乖?你說莫愛就莫愛?

你又不是我的媽,我才不怕你裝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