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地方文化2(2 / 3)

“家鄉”這一文化現象,極為豐富多彩。2006年春,開江在廣東打拚的鄉友企業家隆重成立開江商會,開江智力支鄉成都分會發函祝賀。賀詞說道:

開江,是我們的家鄉,是生養我們的一方熱土。家鄉是我們做人不可缺少的精神家園。不管我們走到天涯海角,我們的心都連著家鄉的根。我們常常心懷激動想起家鄉,想起家鄉的父老鄉親,也想到該怎麼為家鄉做一點自己應該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們的口號是——走出開江,發展開江。

這是我們的一份澤被天下之誌、報答桑梓之情,是我們每一個開江人都為之而欣慰、為之而振奮的家鄉情懷。我們會努力去做,我們會不愧為開江這一片土地的優秀兒女。讓廣東和成都和所有在外鄉友共勉!

此中所謂“家鄉情懷”,道出了關於家鄉的文化現象的一個關鍵詞、一個核心:情懷。是的,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家鄉,它主要是訴之於人的情感、心靈、精神的一種東西。關於家鄉的討論,是從人的情感、心靈、精神開始的。可不是麼,山胡椒這一事物,引發了、波動了潘良儒的家鄉情懷。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兩句詩流傳千古,在於它揭示了一個普遍的人類情感和精神價值的所在:家鄉。就是我們所說的家鄉情或流寓外地者所說的故鄉情。鄉情、親情和友情,來自家鄉的文化形態與內涵、地方性知識、家鄉故事、家鄉記憶等,成為重要的源泉、養料,作用於人的情感、心靈和精神。

二、“家鄉”的概念

先要在概念上弄清什麼是“家鄉”。說起“家鄉”、“故鄉”或“籍貫”一類概念,誰不知道?可細一探究,真還說不出個所以呢。要研究這個命題,先要弄清什麼是家。什麼是家呢?很簡單,鳥窩是家的確切定義。什麼是家鄉?答曰:生我養我的那一方水土就是家鄉。但需要從文化意義上加以探究什麼是家鄉。

美國人好像沒有“家鄉”的意識和文化概念。不管是哪國人,隻要在美國生下了孩子,這個孩子就可以落籍美國,成為一個美國人。可中國文化不是這樣,出生地的籍貫意義不是唯一的。比如,梅蘭芳,他出生於北京,長大成人一輩子都在北京,事業也在北京。但由於他的父親是江蘇泰州人,因此,他一直說他的籍貫是泰州,他是泰州人。再比如,英國女作家韓素音,父親是中國成都人,她受父親和中國文化的影響,一直聲明自己是中國人。有的人出生在外地,但由於父親籍貫、自己隨父母親回到父親老家生活成長,那麼,自己的籍貫就是老家所在地了,就是自己真正的家鄉了。

明清之際的“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中,客家人在四川一旦得以草創家業,就迫不及待地趕回原籍“撿金骨”,即將祖先骸骨撿出,背來四川落籍之地,重新安葬。原來,在中國人的情感意識中,“埋有自己祖先的骨骸。祖先骨骸埋在哪裏,你的根係、你的魂魄也就永遠在哪裏”。這是詩人楊牧先生從地域方麵來說家鄉的。那麼,從時間方麵來看,生養自己的那一片土地,離別太久,距離產生美,某種思念的情感意識也就積澱起來,愈加深厚。楊牧的《故鄉》抒寫了家鄉,其實也回答了“什麼是家鄉”:

沒有離開故鄉的時候,

故鄉,是一張鋪在地上的畫。

我在畫中走來走去,

看不到故鄉,

隻看見天邊誘人的雲彩。

遠遠地、遠遠地離開了故鄉的時候,

故鄉,是一張掛起來的畫,

一抬頭,便能看見,

連同自己在畫中的投影

——每當月下,透過一層淚濕的輕紗。

即使那些對家鄉人事充滿苦痛甚至仇恨的人士,或許會因此而宣泄一點半點,但其實,他們的家鄉感情也是最終不可泯滅的。筆者早年寫過一首《鄉愁》的詩:

他頭也不回,走了,

恨恨地,在心底自語:

今生今世,

尿尿也不朝這一方。

走遠了,他卻轉過臉,

抹一把

眼角下濕潤濕潤的

鄉愁。

是否可以說,“家鄉”是一個心靈情感和精神的概念,是人類的一種精神現象,是經過一定人生閱曆、達到某個厚度的時候而產生並形成的一種文化積澱呢?人生一世,與家鄉有太多心靈感受。這種感受,無論是愛,無論是恨,都來得十分強烈而深刻。而這些感受又主要來源於人的童年、少年時期的經曆、烙印所積累起來的感情和記憶。情感對於心靈精神的提升作用是很大的。情感層麵很深很深,那麼,對於更高層麵的心靈精神作用力也就很深很深。在外遊子,對“故鄉”所具有的撫慰、教育功能和價值,有著特別的體驗。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同樣,不識家鄉真麵目,隻緣身在家鄉中。不出門,不能更深刻認識家鄉。沒有一定距離,怎麼能看清楚家鄉?“故鄉”一詞因此而產生。故鄉隻存在於距離中,沒有距離,那就該叫“家鄉”了。

家鄉跟地域、時間有關,但終極意義上的家鄉,存在於人的情感升華為心靈精神之中。因此,楊牧做了一個精微的文化判斷:“故鄉,在中國文化中始終處於最柔軟、最濃釅同時也最關痛癢的部位。”(見楊牧《緬焉於昔,愛之彌深——序李學明〈老家在渠縣〉》)

一直以來,對於城市出生的人來說,“家鄉”的文化定位不免寬泛而失去確定的共享的內涵元素。但城市新一代人的“家鄉”文化定位卻正在發生變化,他們有了一個充分具象化的出生和居住的共同地域環境——那就是遍地分布的各個住宅小區(包括一些城市綜合體)。這些小區,擁有特殊的名物符號標識,諸如浣花苑、金沙苑、南岸一家、置信、成都花園、蜀風苑、優品道、中華家園、錦繡城等,一如家鄉小地方的某小地名、某小環境,擁有自然人文的共有小地域、共享小環境、共同背景,同伴、同鄉、共同交往玩樂的經曆和記憶等,顯得確定、具體、共有。它們是一個個新型的都市村莊。

家鄉,這一常說常新的古老話題,如今正在注入新的元素。城市住宅小區,開始成為特具時代標識的家鄉的另一名字,開始凝聚和積澱很多的文化內涵,產生很多全新的特色形態,也正在開始進入人們的情感生活和精神世界,必將成為與“家鄉”等同的文化符號,永遠地存儲於感情記憶之中。

三、“家鄉”的文化價值與意義

新中國建立,如日東升,光芒萬丈,廣大學人的殷殷報國心,頓時被大大激發起來,紛紛摩拳擦掌,欲投身建設,報效國家。小小開江,在外知識分子本來不多,卻有數十人放棄已有的職業,攜家帶兒,回到家鄉,為家鄉工作,為家鄉獻身。如前所述,力學專家潘良儒先生,晚年想念開江家鄉的山胡椒調味品,這一個例也提出了家鄉的文化價值問題。

山胡椒,物質意義上的特色風味和生物意義、情感心理意義上的喜愛,正是該精神係念的誘發因素,“山胡椒”的價值主要就在於此,它成了家鄉與鄉友之間的精神紐帶。人的情感需要撫慰,心靈需要滋潤,精神需要培育,一如土地需要雨露陽光。那麼,情感、心靈和精神的雨露陽光哪裏來?拿什麼來撫慰、滋潤和培育呢?

人世間,有什麼比生我養我的父母以及那一片土地更為恩愛的呢?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會共同作出一個深層麵的回應:家鄉是特具文化價值和意義的符號,對人的心靈精神擁有特殊的作用。從事強體力勞動,往往要紮一條寬大腰帶,牢牢實實的。起什麼作用?起到強力支撐的作用,保護腰脊椎和肌腱不受扭傷等的損害。軀體力量的獲得,需要通過意念與丹田的連接、支撐,進行深呼吸。同樣,人的精神,需要這麼一個聯係和支撐的東西,需要這麼一個動力因素。隻不過它不叫“腰帶”,而是叫“精神紐帶”,或“文化紐帶”罷了。文化意義上的家鄉,不就是人的一條精神紐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