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地方文化2(3 / 3)

人與家鄉,二者之間命定了一個神奇的人性密碼。那就是當代詩人楊牧說的,“故鄉,在你的靈魂深處置入一支由強磁場支配而永遠帶有回歸指向的‘指北針’”。又說,“一個離開故土的人,不管他一生肉體是否回去了,他的神思、他的夢幻,都肯定無數次‘回’過故鄉。”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父母和那一方土地,共同構成了“家鄉”的整體性情感支配係統,因為這一係統,我們有了一片精神園地,從那裏不斷得到人性的溫暖、人生的教育、生命的棲息和心靈的滋潤。家鄉,無疑是永遠的詩意之棲、靈魂之係、精神之源。

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精神文化追求和消費需求日益增長,而對於家鄉的情事,故鄉的回憶思念,怎麼也揮之不去,反而更加深厚。這就如德國作家席勒所論斷的那樣:“人可以走遍全世界,但始終走不出自己的故鄉”。

異鄉異客的特有心態和情感態勢,是旅居成都的開江鄉友這些年發揮鄉友聯誼活動功能效應的出發點和終結點。鄉友聯誼這一類鬆散性群體組織的建立與活動開展,必然使作為異鄉異客的鄉友產生對於故土的懷想、關注和期望等情感,並獲得唯來自故鄉的情事才有的心理滿足。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天涯遊子無不認識到,別的什麼或許可以得罪,但家鄉是不可得罪的。哪怕父母罵了我,打了我,但畢竟是生了我,養了我。難道世界上有誰會因為挨罵挨打而報複父母?俗語說“野雞打得滿天飛,家雞打得團團轉”,正傳達了故鄉與遊子的骨肉親情和人性密碼,此中的“血統”是不可褻瀆的聖靈。

四、“家鄉”文化價值的開掘與利用

這一命題,首先是給家鄉方麵提出來的。

山胡椒個案中,山胡椒——這一看似些小的事物,卻連通了人的內心和精神,成為人的情感需求和精神滿足的一個要件。大而化之,山胡椒成了跟千裏遊子建立特殊關係的一種獨特的精神紐帶。在文化意義上,一旦成為精神紐帶,所產生的諸如文化親和力、文化影響力、文化凝聚力等社會效應就是不可低估的了。潘良儒教授早年留學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並被留在美國從事科學研究。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他坐不住了,最後衝破阻力,與錢學森等著名科學家先後輾轉回到祖國,為祖國效力。如此一腔愛國情懷,跟家鄉之情所起到的特別深厚的精神紐帶作用不無關係。對於在外遊子,家鄉的文化價值,往往是由某一特具精神紐帶作用的事物而得以體現的。如果沒有或少有這一類富有家鄉特色風味的東西,沒有童年少年所獲得的喜愛情感,他鄉異客會產生如此深厚的係念嗎?與之相反,如果家鄉更多提供這類特具家鄉風味的特色物品,使之成為係念人對家鄉的感情豈不更為豐富而深厚?

山胡椒故事啟示我們思考:家鄉方麵的文化建設,究竟建設什麼?怎樣建設?實踐中,像山胡椒這樣的些小事物,我們應如何保護、如何更好開拓、發揮其特殊精神紐帶的作用?怎麼開發利用寶貴的人脈資源?改革開放之初,寧波偶然間發現包玉剛家族族譜。對寧波來說,這一信息意味著什麼呢?寧波擁有建設國際深海港的極好天然條件,又擁有很好的海上區位交通優勢。但要建港,耗資巨大,是當時國家所不可能拿得出資金的。而從新發現的“包氏族譜”可知,“世界船王”、香港包玉剛,祖籍寧波,而且是名聞天下的宋代包公包龍圖的子孫。這一信息,引起寧波當局的重視,立即將這一信息傳遞給了香港的包玉剛,並鄭重邀請包玉剛訪問寧波。包玉剛獲知自己的家世,興奮不已,也感動不已。後來的結果是大家都知道的,寧波建起了一座大型的現代化海港。

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江就建立了由縣主要領導擔綱的縣智力支鄉聯絡委員會,幾十年來延續不斷。聯絡活動主要是通過回鄉探親鄉友的參訪和交流,加深彼此的理解與溝通、交流,增進對家鄉文化的感知,密切鄉友親情。當今社會,物質生活日益發達,人們對心靈生活的需求也更高更迫切。可是從目前來看,我們的心靈文化還說不上發達。比如說家鄉,本是千百遊子的一條精神紐帶,但人們的精神世界並不普遍具有這一意識。這一點,決定了智力支鄉聯絡工作的基本出發點是著眼於遊子的思鄉感情,做鄉親的工作,激發他們關注、熱愛家鄉,就成了一個很大的潛在可能和很大文化空間。

開江縣智力支鄉聯絡委員會,這些年來的工作取得很好成效,就因為在外鄉友們從那裏得到了人生的溫暖和振奮,受到了鼓勵和教育,看到了家鄉的希望和前途,提高一步來說,也就是增強了家鄉的親和力、凝聚力、精神動力,提升了家鄉的整體性文化水準和文化氛圍,在一定程度上為家族的、個體的人的健全人格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全社會的和諧起到了一點作用,為國家的社會文化建設起到了一點作用。這個成效,也使人備受鼓舞,更深刻地看到了鄉友聯誼工作的意義和價值。

《史記》有道是“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劉邦早年氣勢磅礴地歌唱道: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如此雄豪氣魄,衣錦風光,千年來激發了在外遊子的一個與生俱來的東西:威加海內兮歸故鄉。須知,這被中國文化概括為人生得意的四大表現之一呢。

而如此得意,對家鄉人豈不也是一種自豪、一種驕傲、一種巨大的精神激勵?

當今時代,在外鄉友斬獲事業成功者比比皆是。這對於家鄉來說,更體現為一種巨大無比的經濟的社會的資源。如何加以很好地開發利用,往往是家鄉尤其是貧困落後的家鄉所充分重視的一件大事。其中,充分尊重和激發鄉友企業家衣錦還鄉、報恩故土的情感心靈,是務必要做好的一步工作。

從家鄉兒女方麵來看,充分開掘家鄉的文化價值,這是人生的一個很高的智慧選擇。

首先,在外鄉友要知道,千年中國有一個古老的俗語:“不是家神不會保佑我們,不是家鄉不會抬舉我們。”如此肯定判斷,早已被無數的事實所證實。2500年前,孫武子的事業是在蘇州發達起來的,世界巨著《孫子兵法》也是在蘇州寫出來的,但老家山東惠民縣(古名“樂安”)為他修造了孫武子紀念館,鄰縣廣饒還爭說孫武子的籍貫是在他們縣境內,也修了孫武子紀念建築。梅蘭芳,籍貫泰州,生於北京。反倒是泰州最早建了規模宏大的梅蘭芳紀念館。世界船王包玉剛,事業在香港,但身後的最顯要紀念性建築物是在家鄉寧波。這一類事例很多。為什麼是這樣?值得深思。

第二,人生事業往往是和家鄉、母校這些文化元素符號聯係在一起的。當我們對家鄉這一文化符號有了深入的理性認知,有了更多熱愛,有了更深感情,你的事業、你的心靈精神,就會獲得更多動力源泉。這樣,你的事業才會是完善的、永恒的。道理就在於擁有它,就擁有了一種不可替代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第三,人的心靈需要歸宿。你的心靈有沒有歸宿一類意念?什麼是歸宿?你到哪裏尋找心靈的歸宿?家鄉為什麼往往成為心靈、精神的最終極的歸宿?

人的心靈、精神需要歸宿。歸,回也;“宿者,猶安”。宿老、宿安、宿世周緣。葉落歸根嘛,根是葉的歸宿。如果我們的心靈、精神是一片葉子,它所要歸的根在哪裏呢?答曰:那就是文化鄉土之家。文化鄉土是心靈的根,心靈的歸宿。葉落歸根,就是返璞歸真,回歸到屬於自己的、吸吮乳汁長大的那片泥土中去,最終實現人心靈的複歸。一片紅葉,如果歸不到根,你又能到哪裏去歸根呢?歸宿在親情、在事業(包括一切近乎本能的勞動)、在溫馨寧靜的家——建築的巢。心靈如果沒有歸宿,就等於沒有家,靈魂就會漂泊著、遊蕩著、苦難著。因此,費翔充滿深情地歌唱:“故鄉的風故鄉的雲,為我撫平創傷。”

是啊,你到哪裏尋找心靈的歸宿?勞動是勞動者的心靈歸宿,事業是事業者的心靈歸宿,而家鄉,則是不可替代的最後的心靈歸宿啊。

2010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