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後,據報載,鄰縣萬縣梨樹鄉村民方紹舟,上世紀70年代中期一個陰雨天,一隻老虎叼走他妹妹家的羊,他窮追不舍,追了五六裏,才將老虎獵殺。扒下虎皮,得虎肉70餘斤。城口縣外貿局收購單據顯示,1981年還收購到虎皮一張,收購價50元。
40年以後的今天,人們開始有了自然生態意識和動物保護意識。金錢豹早已被公布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豹子、狼和其他所有動物,都是生物食物鏈中的重要一環,如果射殺,結果就是破壞了當地的自然生態平衡。正是在生態意識的支配下,自然生態環境才會有真正的改善,才可能期待大自然的真正“回歸”。有關林業部門和野生動物保護部門采取措施,對野生動物加以保護,已得到最廣大群眾的支持和配合。
2007年12月10日
燕峰孫氏祖地考辨
四川開江縣境內,孫姓一族人口多,清代時期即成為縣內第一大姓。縣城鬧市中心的今縣郵局所在地,是民國前縣內建築規模最為宏大的孫家祠堂舊址。數百年間,孫姓一族詩禮傳家,庭訓嚴明,代有賢能,報效國家。故有俗語傳雲:“孫家的頂子,張家的碇子,高家的牌子”。表明孫姓一族在文化上的成就、傳統和影響。
孫姓各支派族譜記載表明,開江孫姓多支,皆為春秋齊國樂安孫書之後。清朝時,由孫姓各族組織“聯宗會”,並考證各族世係之源流,確立輩分關係。燕峰孫氏之“仁”與長嶺甘棠孫氏之“道”,與白岩河孫氏之“國”,與土地坪孫氏之“宣”等為同輩。故有“四同”之說。開江《燕峰孫氏族譜》(民國37年石印本):“雖然吾氏不一其族,某也孫住甘棠,某也孫住任市,某也孫住土地坪,其餘單獨門戶,自成一家者,更有四五支姓,散見於某鄉某裏,是以姓氏上必冠以地者,示別也。”
開江孫姓既然“不一其族”,在“湖廣填四川”的移民背景下,各支祖籍亦是有別。甘棠白岩河孫家壩一支,先祖孫邦達,於元末自江西泰和縣浮潭裏遷徙湖廣寶慶府新化縣,清乾隆年間,始祖孫繼孔入蜀,已傳十一二代。甘棠圓(方言,音nuán)壩子一支,祖籍湖廣慈利縣應子岩鵝公大丘,清鹹豐年間自“萬縣河對門”遷徙至新寧。入蜀始祖孫德清,今已傳六七代。上溯至利川一代祖孫必科,已傳十四代。土地坪一支,先祖均德公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自江西遷徙入湖廣黃岡淋山河(黃州府黃岡縣)中和鄉發籍。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自湖廣新州之畢鋪遷徙入蜀(1989年版《開江縣誌》記載為孝感縣洗腳河,有誤)。入蜀始祖孫登龍。今已傳十二三代。有湖北新州孫氏所撰《孫氏族譜》,詳載土地坪孫氏世係。甘棠、長嶺一支,清康熙年間自湖廣麻城孝感鄉洗腳河遷徙入蜀,落業甘棠鋪(一說清代由墊江梨樹場避亂而遷入甘棠。又一說,300多年前從嶽池縣遷入甘棠觀音岩上)。任市一支,清康熙年間自湖廣麻城孝感鄉洗腳河遷徙入蜀;八廟孫姓,是開江近年發現的孫姓第七支。據所傳《孫氏譜書序》載,“溯吾始祖淵源,肇自明朝,先祖山東,發脈江南,移居湖廣行省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孫象中嶺洗腳河孫家塝生長人氏。大明永樂年間,擢取進士。以後知縣、知府、州伊,舉貢生員,具難深詳。及至於大明崇禎時,張獻忠剿四川之後,
自湖廣麻城縣移居新寧縣(今開江縣)二甲福壽裏八廟橋,落業孫家壩青龍灣。”入蜀始祖孫潤,今已傳十二代。燕峰一支,明洪武二年(1369)自湖廣“孝感洗腳河”遷徙入蜀,落戶蔡家壩,移居縣城西門。入蜀始祖孫也魯。今已傳十八九代。民國37年(1948)撰修石印本《燕峰孫氏族譜》。這個統計所列,大體反映了開江境內移民族群的源流、走向與孫姓一族的分布格局。
一、關於燕峰孫氏祖籍
《開江縣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社會編”一章,以簡表形式,記錄了境內22姓望族。其中,明代遷徙入川的移民存續下來的有孫、張、高三姓。所列孫姓即燕峰一支,“明洪武二年來自湖北孝感,落戶蔡家壩,移居城西門、北門”。
根據筆者考察,簡表所列孫、張、高三姓,其實都是於明洪武二年(1369)來自湖廣行省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據世代口碑傳說,三姓人不但是同鄉,而且是結伴同行,落居開江。事實上,從目前所收集到的兩種《燕峰孫氏族譜》(一為清代手抄本,一為民國38年石印本)來看,均明確記載其祖籍為“黃麻”、“麻城孝感鄉”,而並非“孝感縣”。
縣誌及部分孫姓族人何以認為是“湖北孝感”呢?不得而知,但大體分析一下,不難看出,一、“湖北孝感”一語,就地名表述來看,較為含混,不夠規範,因而不能說就不是指“孝感鄉”;二、反映了“孝感鄉”僅僅見諸四川各族譜記載和口碑傳說,而湖北孝感作為行政區劃建置,在移民尋根文化熱潮中知名度越來越高,因而對“孝感鄉”的曆史符號形成極大的屏蔽,很容易使四川民間發生認知上的誤導。在上世紀開始修誌的80年代初期,這一誤導現象十分普遍,即使在今天,這一現象仍然存在。
《燕峰孫氏族譜》述及遷徙入川,有一個明確的時間記載:明“洪武二年”。這個時間坐標也足以證明其“麻城孝感鄉”祖籍。
首先,明“洪武二年”,湖廣麻城籍入川移民族群是極大一批。自明玉珍開移楚民實蜀之先河,洪武四年後明朝更大規模地組織向四川移民。這一曆史情況,在當時及以後各地各姓的族譜上,記載甚多,可謂比比皆是。民國《榮縣誌》曰:“洪武二年,蜀人楚籍者,動稱是年由麻城孝感鄉入川,人人言然。”
又可見之家譜記載。如內江《周氏族譜》:“洪武出治,我聖祖仁皇帝遂下詔旨令湖廣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填實四川。我祖奉命繈負其子,入川於紅合鄉落業。”又如隆昌《劉氏族譜》:“吾家起自湖廣麻城縣孝感鄉,明初入蜀。”仁壽《李氏族譜》:“元末吾祖世居麻城孝感青山,陳逆之亂,鄉人明玉珍據成都,招撫鄉裏,吾祖兄弟七人遷蜀,因與祖一公籍壽焉。”內江《周氏族譜》載:“明初,詔以湖廣世族安播四川,我明器祖遂偕至戚雷華輔偶行入川。”
又如內江《黃氏族譜》載:“明洪武初,以為四川乃近西隅夷地,非德化不能測也,惟孝感鄉人民可以化之。詔飭行專差逐遣。凡明初來者皆麻城孝感鄉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