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地方史2(2 / 3)

這一近百年前的風雲曆史,漸行漸遠,很多記憶已經被無情抹去,尤其是那些屬於民間的、草根的記憶,更多已被帶入墳墓,變成了泥土。如今,依稀可見可聞的已是鳳毛麟角。惟其稀少,所以珍貴。比如,早年王維舟選擇開江從事地下鬥爭期間,對他提供資助、幫助的開江人士不少,究竟是哪些人呢?筆者把近年來所做的這一類零星的口碑搜集記錄,集中放到一起,就是一個很有意思、不乏價值的材料。今後或許還會有新的搜記錄。

(1)漆偱修,民國時期任過天師鄉長,與王維舟結交,對其革命活動支持極大。一天,二人在榻上抽煙,聽窗戶吱呀一聲被輕輕揭開,現出一個乞丐模樣的人。王大驚:來人既為乞丐,何以紅光滿麵?再說,既然是要飯的,咋不走正門,咋悄悄揭開窗戶偷看呢?不好!王當即警覺地撤離現場。很快,漆偱修被抓了起來,受盡嚴刑拷打,最後為之喪命。

(2)顧三鑫,騎龍顧家大房顧成賢的幺兒。在宣達交界的高坪開鐵廠,工人最多時一二百人。王維舟從事革命鬥爭期間,與顧三鑫交好。顧曾在廠子裏掩護過王維舟。天師鄉顧堯斌、顧元雙多次秘密護送王維舟去來開、宣兩地。

(3)寶塔壩鄉金山寺坎腳下肖詩乾,殺豬匠,常年在普安西街擺案桌賣肉。早年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冒生命危險掩護王維舟逃離開江,吃了不少苦頭。王維舟得以逃過一劫。1963年王維舟回開江,曾指名要見他,並特別要地方政府安排他進普安食品站當工人。

(4)普安鎮手工業者蔡二品,早年受共產黨地下組織派遣,給王維舟送過信。

(5)據甘棠鎮唐承書先生介紹,早年,王維舟與甘棠各界人士過從密切。諸如徐家、鄭家等無不成為王的好弟兄。街後徐家院子的徐華卿先生還救過隨王維舟工作的李戒迷同誌。上世紀60年代初,災荒年辰生活緊張時,李戒迷從北京回四川視察,曾特地到了開江各地看望友人。王維舟從北京回四川視察民情,曾特地到開江各地尋訪。在甘棠,還專門看望過當時尚健在的徐家老人和鄭家後人。

(6)普安王家院子是當年王維舟的活動據點之一。王臣之身為國民黨軍營長,受王維舟人格魅力的吸引,秘密加入共產黨組織活動,貢獻不小。後被國民黨槍殺於普安鎮關帝廟。

(7)據蔣宗義回憶,他祖父蔣增亭、父親蔣榮耀,在普安創辦“保壽堂”藥鋪,父親常駐宣漢南壩鎮等地采購中藥材並跑拆貨賣藥。父親在江湖“嗨”袍哥大爺,與普安王家院子的王臣之交好,與王維舟交誼尤深。王常在其普安家中寄住。

(8)沙壩鄉二層岩附近有殺牛洞,約為足球場麵積大小,可容數百人集合。王維舟當年曾在當地地主、解放後任縣文化館館長的蕭寒青幫助下,兩次在此洞避難,但後一次卻丟失手槍一支。

(9)孫氏族人回憶,無河三洞橋孫家大院子孫在泉係同盟會會員。王維舟與之交誼深厚,常投宿其家。解放初,孫家尚藏有王維舟所贈梁山罩簾。

(10)寶石鄉何家灣的何少佺,人稱何二爺,名占魁,曾接待保護過避難到當地的王維舟。如今,何家灣成了寶石湖最大湖島,麵積400畝,被開辟為果NFEF2“寶石湖地主莊園”農家樂。

(11)任市童家橋黃繼明,早年入成都勸業堂學習,後轉赴湖南醴陵學習陶瓷工藝。其間加入孫中山同盟會,結識吳玉章、王維舟。曾任開江縣同盟會組織負責人、縣實業科長。民國4年(1915),在重慶牛角沱創辦四川最早的現代產業蜀瓷公司,自任總經理兼技師,並兼省陶瓷專科學校教員。期間,曾給予王維舟地下革命活動諸多資助。

(12)王維舟在廣福6年,常住李大壽、曾敬孫、黃興元、曾亞光等人家裏。1929年至1932年4個春節都在廣福場度過。

共和國建立後,王維舟住首都北京北池子77號。其生前一直關心惦記開江的建設發展,多次在家接待拜訪他的開江人士。上世紀60年代初,王維舟到開江故地重遊,看望並慰問老區群眾,四川省委、達縣地委領導陪同。這在當時開江地方可是難得一見的場麵。在安排與縣裏各位領導幹部集體合影之時,臨時請來的城關照相館攝影師因家庭出身不好,有關方麵特別警惕,當場對老式照相設備進行了細致檢查,毫不考慮在場人士久久地等著,王維舟開玩笑地說了一句話:“這麼等,把尿都脹出來了。”

追溯那一段曆史,不難判斷,上世紀初期的開江一縣,處於土地革命的火熱鬥爭之中,開江成了不是根據地的根據地。

這是一個不爭的曆史事實。開江人民為革命付出了生命和鮮血,開江為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可是新中國成立後,開江最初連“革命老區”的名分都沒得。經過幾屆開江地方黨委和政府以及多方人士的關心、努力,2010年9月,四川省政府才審定批準開江縣為革命老區。當年,根據有關政策規定,開江縣獲國家按年發放的老區補貼資金800萬元,次年增加到1000萬元。

(本文薛陌生記述部分,係根據其子薛家鐵記錄文字摘編改寫。)

杭州市委書記的開江故鄉行

1.2013年5月26日,晨光晴好,大地明麗,開江縣十裏寶塔大壩,新栽稻秧剛剛轉青,映耀於白雲藍天和綿亙青山之間,放眼望去,恰似鋪展了一幅彩墨山水圖畫,“畫眼”便是那座白色明亮的寶泉塔。

日子還真顯得特別,人們心情激動而興奮。很快,在田野勞作的人們遠遠看見三輛中巴車,緩緩而來,緩緩而去,汽車在寶泉塔下的王家老院子前麵停了下來。

早已守候在院子裏的王家族親們、鄉親們,立即迎了上去。

車門打開,一位身材魁梧的壯年人走下汽車,他那穿著皮鞋的篤實雙腳,第一次踏上了故鄉這片土地。陽光照耀著他的黝黑臉龐,分外光彩,他那淺平頭發,透著一種平易、一種隨和。陽光下,他眯縫著的眼睛,難掩一種不無陌生的親切、一種似乎未曾體驗的滿眼激動的鄉情。

他就是原杭州市委書記王國平先生。

這些年,他關心和支持開江故鄉的發展,在勞務輸出、項目合作、教育扶助、貧困扶助、幹部外派學習等方麵,對故土的貢獻堪稱在外鄉友第一。他為故鄉做了很多很多的事,但幾次三番都因工作繁忙,未能抽身回故鄉看一看。鄉親們盼望著他的到來。終於,今天人們聚在一起,迎候著遊子的歸來。

平陽大壩子是父輩們、王氏一族世世代代生活勞作的土地,熟悉而親近的土地,充滿泥土氣息的土地。王國平先生抬起頭來,第一次遠眺著這個寬闊碧綠的巴山小平原。對於故鄉,先生自小就聽過父親的娓娓講述,深受感染,對故鄉心向往之,可這畢竟是第一次親眼得見啊。

這就是父親當年常常說起的開江故鄉嗎?這就是他要尋的根嗎?

2.寶塔壩是開江一縣最大、最漂亮、最具標誌性景觀特色的壩子。自古被譽稱為“大巴山米糧倉”。

寶塔壩鄉有一個叫大石橋(今寶塔壩村3組)的地方,別看這裏小,卻走出了一個被開江人紛紛傳說的“大官”——王平夷。後來,又聽說王平夷的兒子王國平,也做了“大官”。

王平夷本名王正煊,青年時代求學於燕京大學新聞係,抗日戰爭爆發後,勇赴國難,輾轉入延安陝北公學。後被黨組織派往浙江從事抗日鬥爭。1962年任杭州市委書記。40年後,其子王國平,出任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

王國平,1950年1月出生,曾任富陽縣春江公社知青,杭州市重工機修廠工人。大學畢業後任職於浙江化工研究所,1985年任餘杭市委書記,2000年至2010年任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自古以來,開江一縣走出去的精英人物不可勝數。但根據文獻記載,省軍級以上高級官員畢竟不多,而做到省軍以上黨政一把手的官員,大約隻有王平夷、王國平父子。加之父子均曾任要職於同一城市,自然也就成了開江一縣難得的曆史佳話。

如今,王國平千裏來尋故地,引起人們紛紛注目,四近即使不能靠近的人們,也從簇擁著的人群裏感受到一種喜氣、一種驕傲、一種並非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家鄉榮耀。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一代君主劉邦,最早是從秦巴這片土地登上皇帝寶座的。當年他回到故鄉,情不自禁地吟誦《大風歌》,抒發了成功者榮歸故土的豪邁心情。

而此時此刻,王國平老鄉更多地或許是把父親講述的故鄉與眼前的一切相互疊映,浮想聯翩。開江、杭州;鄉村、城市……這是夢境與實景的交織,卻也是曆史與現實的展現;這是故鄉的風情,卻也是他鄉的畫圖。

王家世代居住的“王家老院子”,坐北朝南,略偏西北向東南,是傳統的穿鬥木結構、三合院格局,青瓦屋頂,至今尚較為完整地保留著。正堂屋麵對一馬平川的百裏寶塔壩,視野開闊,氣象宏大。屋後就是川東北著名的風景名勝“寶泉塔”,從院壩仰望青瓦屋脊之上的七級寶塔,有青竹綠樹托護,有藍天白雲映襯。如此家居,深得上善之自然人文環境。開江一地,曆史上少有王平夷、王國平父子一類大人物。開江人引以為自豪。

王國平、陸海鷹夫婦走在“王家老院子”院壩中軸線的擁堂上,緩緩走進正堂屋,觀看了寶塔壩家鄉曆史文化、王氏父子生平事跡的實物和圖片陳列。經筆者特別介紹,他們夫婦走進堂屋上首右側的一間屋子,駐足良久,他的父親就是在那間屋子裏出生的,他的父親就是從那間看來平常的屋子裏走出家鄉,開始不平凡的革命工作生涯。

接著,他們夫婦瞻拜了祖父王中道的墓地。1947年,其祖父長眠此地,做兒子的王平夷,正在戰火彌漫的江浙地區出生入死;做孫子的王國平,當時還沒出生呢。如今,66年過去,人世滄桑的變化,能不襲上心頭?他們夫婦肅穆獻上花圈,默哀片刻。竹木清幽,白鶴成群,靜靜的新寧河繞曲而流,在墓前不遠處勾畫了一個流水玉帶的開闊氣象。隨即,他們夫婦又瞻拜了祖母顧世珍墓地,花草清香,菜園子綠意幽幽。老一輩家庭主婦,在家園勞碌中經營兒女生長,惟指望兒女一天天長大成人。疼愛的兒子長大了,遠走他鄉,功成名就,卻沒能衣錦榮歸;數十年過去,終於有骨肉至親的孫子,不負期望,功成名就,且千裏迢迢,尋根問祖,參拜老祖父、老祖母來了。

老祖父老祖母還有老父親在天有靈,會感受到今天的莫大榮耀吧!村裏的鄉親來了,縣裏的、市裏的領導大員來了,縣裏各界資深人士也來了,家鄉父母官自始至終陪同著,指指點點地介紹著、解說著。親親之情,融融之樂,如祥雲飛天,碧水盈河,正是天上人間大愛氤氳之所在。

3.在各界人士的陪同下,王國平一行遊覽了金山寺,走進了開江中學校園。校長、老師等早已衣履一新,不無興奮地等待著。

開江中學是王平夷的母校。王國平先生走進校史陳列室,一眼就看到了父親的半身照片,這是他再熟悉不過的身影。可刹那間,父親的模樣似乎又有些陌生,他仿佛看見父親回到了學生時代,青春英發,壯誌拿雲。

羅振校長向王國平遞上厚厚一本已褪色的老校誌,上麵赫然記錄了“中十四班”學生的花名冊,其中排列第一位的就是他父親當時的本名“王正瑄”;在“校友名人”一章中,記錄了王平夷的傳記文字。做兒子的王國平有些震驚,他久久凝視著,一隻手幾乎是顫抖地摩挲著紙頁,摩挲著那一行行關於父親的文字。

考證起來,王平夷是在民國19年(1930)考入開江中學的。那時候,開江中學僅開設了初中課程,王平夷於4年後畢業,考入北京朝陽大學附屬高中,後轉入宏達中學至高中畢業,繼而考入大學。

美麗肅靜的校園、頗具現代氣息的校園建築設施,讓王國平先生感受到某種故鄉的教育氛圍。自古有“文翁化蜀,比於齊魯”之說,父輩一代在故鄉接受的教育,與他後來的發展密不可分。對其子王國平一代而言,又何嚐沒有聯係呢?今天,王國平先生經受了別一種意義的父輩曆史教育,或許,他進一步理解了父親的平生事業是從家鄉邁出堅實的第一步的。

此刻,開江母校的種種曆史檔案記錄,顯示了特別寶貴的曆史文獻價值。在歡迎會上,王國平先生特別說道,“我甚為感動的是,在開江中學,我看到了80多年前的(中十四班)學生花名冊,這很不容易。”

4.王平夷,作為開江同鄉,筆者自幼聽說過有關他以及王氏家族的諸多口碑傳說,並充滿敬意和自豪。後來,因筆者作開江本土資料的搜集整理工作,更是先後多次進行過實地田野調查,熟悉其曆史人文情況,了解王氏家族的諸多人物史實。王氏一族新編族譜所收錄的文字,有不少是我過去的記錄研究成果。於是,筆者被邀請為其一行人作有關曆史人文的導遊解說。筆者心想,以自己的同鄉熱情和對開江的了解研究,給王國平先生故鄉之行賦予更多的曆史文化元素,也算是惟開江故鄉才有的鄉情吧。

王氏先祖為周靈王太子子喬晉,食采於晉陽(今太原)。以王受姓,遊河南。及傳蜀公遷(山東)瑯玡。又數傳,吉公為吉州(今江西吉安)刺史,家於太和(今泰和縣)。至明、誠、遊三公同徙湖南安邑(今安化縣)。王姓有多支遷徙入蜀。大石橋王姓一支,始祖為遊公十三世孫、庠生王高壽,名崧,字筆山,是王氏族譜譜序撰寫者。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在“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中,“高”字輩多人於“奉旨編移四川直隸達州明月鄉五保十四甲地名洞子口蓮池壩”。乾隆十六年(1751)辛未歲冬月,十六世孫王禮安一支遷四川達州新寧縣二甲永安鄉福壽裏觀音橋,置買田業於王家溝。後人尊禮安公為西蜀始祖。據譜序所述,“禮”字輩為十六世。通過這個坐標可知,大石橋始祖王高壽應為“平”字輩。而其他世係均可對應各自的字輩。

王姓一族,在大石橋是不小的一支姓族。現有人口約百人,而外遷者更不在少數。多年前,筆者曾在王家老院子尋訪,在原生產隊隊長王本槐老人家裏,見到其所藏《新寧王氏重修族譜(清乾隆二十一年)》手抄本。所用紙為當地作坊生產書寫用黃表紙,色黃,質地細膩光滑,高30厘米,寬26厘米,毛筆書寫,杏核大小的楷體文字,自右至左為傳統豎式排列,墨色黑亮清潤。書寫者正是王本槐父親王正信(1912-1960)。其父一生務農,早年讀過塾學,是鄉間難得的“有字墨”的人,且寫得一手好字,是當地頗負盛名的鄉村學究。該手抄本為小八開,已殘缺不全,僅存“譜序”5篇10頁、“班行”2頁和“梅山王氏始遷祖子遊公演派圖”42頁,共54頁。衍派記錄始自始祖子遊公,止於十五世,後麵的記錄已不存,無從知道十六世以後的衍派記錄止於哪一世,再後有無續記。衍派所記生卒年月及生平,或詳或略。可知王姓淵源與播遷、湖廣祖籍、入川始祖、落業地、派行等多項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