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地方史2(1 / 3)

第一輯 地方史2

王維舟為什麼選擇開江從事地下革命活動

——兼論開江一代青年誌士的人生道路

土地革命時期的1927年至1933年前後,王維舟回到老家宣漢,秘密從事革命鬥爭活動。其活動範圍、據點,所建立的人事關係和群眾基礎、所依靠的骨幹力量、所發動的武裝鬥爭、所發生的一係列重大事件,最初主要不是在宣漢而是在鄰近的開江縣。

1927年9月,中共黨員王維舟來縣秘密進行革命活動,宣傳黨的主張,發展共產黨員。《宣漢縣誌》(1994年)載,1927年,王維舟從武昌回到老家宣漢,積極籌劃開展革命武裝鬥爭。冬,在開江縣普安場組成特務隊,人槍30餘,雷玉書任隊長。1928年3月,王維舟聯合地方武裝力量伏擊四川軍閥楊森第20軍一部,繳獲了一個多連的武器裝備,為建立川東遊擊軍廣福支隊提供了武器保障。1929年,李家俊任川東遊擊軍第一路司令員,唐伯壯任黨代表。

1929年1月,王維舟組建了共產黨在開江縣最早的組織——“中共宣開特支”,發展了喬典豐、蔣瓊林、曾亞光、曾敬孫等20餘人入黨。2月,共產黨員宋更新來永興小學任教,在學生和社會青年中傳播馬列主義。4月,王維舟組建了“中共廣福特支”,由喬典豐任書記。同時組建了“川東遊擊軍廣福支隊”,提出了“抗糧、抗稅”、“打倒軍閥、打倒土豪劣紳”的口號。農會和遊擊隊力量迅速發展壯大。1930年7月,集結部分遊擊隊員參加了梁平虎城、達縣南嶽的武裝起義。1931年春,川東遊擊軍廣福支隊改編為川東遊擊軍第二支隊,喬典豐任支隊長。1933年紅33軍在宣漢成立,其97師師長就是開江廣福小學教師出身的蔣瓊林。

蔣瓊林(1906—1934),字廷翰,化名林魯。生於廣福杉樹灣官堰衝。父母早逝,由其叔父蔣天鵬撫養成人。1925年考入成都美術專科學校。1928年任開中美術教員。1929年回家鄉廣福小學任教,被王維舟吸收入黨,中共廣福特支成立後任特支委員。1930年1月起任特支書記。1930年組建遊擊隊,支援了“虎南”農民起義。1932年,隨從王維舟、楊克明組建梁達中心縣委,任常委,接著一起開創宣漢大山坪、王家場、達縣蒲家等地根據地。1933年任川東遊擊軍第三支隊長,經曆30餘次戰鬥。11月2日,紅四方麵軍在宣漢城召開大會,成立紅33軍,王維舟任軍長,下轄三個師,蔣瓊林任第97師師長。粉碎四川軍閥劉湘六路圍攻後,調任第98師師長,劃歸紅30軍指揮。1934年1月24日,國民黨軍王陵基部進犯宣漢馬渡關,紅軍血戰四晝夜,28日主動後撤。不久,蔣瓊林在巴中清江渡被張國燾秘密殺害。1945年4月3日,延安中共七大會議上追認蔣瓊林為革命烈士。2006年,在“人民網”上,被列入紀念紅軍長征70周年英名錄。

處於那樣一個大革命時代,像蔣瓊林這樣直接受王維舟影響和引導而走上革命道路的主要是一大批開江青年誌士。因為革命,因為投身革命,這一批青年誌士一生命運發生了極為深刻的改變。在湘贛蘇區、在井岡山,另幾位同時期投身革命洪流的開江代表人物唐在剛、徐彥剛等,都在殘酷的鬥爭中英勇犧牲,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筆者的曾祖輩、天師鄉紙廠溝孫詩貴,17歲隨一幫窮苦青年參加王維舟領導的川東遊擊軍,未久,即從峨城山去到宣漢集結,編入紅四方麵軍第33軍,而後戰死。天師鄉熊貴忠(1910—1973),讀書到小學二年級。1933年9月在宣漢興隆鄉柏樹坪一紙廠當舀紙工人時,參加紅33軍,在第90師王波師長部下當兵,共和國建立後,從山東駐地申請調回老家工作。在家鄉開江,他作為老紅軍,受到諸多特殊照顧,幸福度過一生。他多次在縣內各地作革命傳統教育報告,受到廣大青年學生的歡迎和愛戴。長嶺籍薛誌道,上世紀20年代初考入上海航運學校。受大革命時代的影響,讀書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後在萬縣進入民生公司從事長江航運工作,解放後曆任船長、總船長,獻身於國家航運事業。

與蔣瓊林、孫詩貴、熊貴忠以及薛誌道等的不同人生道路和命運進行比較,還有另一種人的人生豐富而複雜,曲折而坎坷,給地方、給後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曆史印記,意味深長,啟人思索。長嶺鎮百歲老人薛陌生,就是其中一個典型。根據薛陌生晚年的回憶口述,他原名薛齊弟,1910年7月出生於開江縣長嶺鄉廣西溝村。其父薛貫之,清末武舉人,是頗負名望的鄉紳,當地人都叫他薛武老爺。薛陌生嶽父李植生,出身貧寒,做過開江縣團練局長、南江縣長、縣民眾教育館長等職。薛、李兩家都住在廣西溝,相距不過幾百米,中間一條小河,兩家隔河相望,來往甚密,從小就為薛陌生訂下“娃娃親”。

薛陌生少年時代受其兄薛誌道革命思想影響,對當時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深惡痛絕。在上海候考期間,又受同租一室的地下黨員張銓影響,讀了一些馬列著作和進步刊物,進一步接受了革命思想。在張的帶領下開始參加一些革命活動,同去工廠夜校講課,宣傳、發動、組織工人。有時深夜上街貼革命標語,或用粉筆在街道牆壁上書寫“打倒列強!”

“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等內容的標語。

1929年,王維舟到開江廣福建立中共地下黨支部,蔣瓊林是支部成員,商議由上海求學回家的進步人士薛陌生在長嶺先找一個聯絡基地,把進步青年組織起來,開展一些進步活動。薛即以辦族學的名義,恢複了已經停辦的薛氏小學,薛出任校長。其父在薛氏家族很有聲望,他想把兒子留在身邊,也就支持此事。1931年6月,經蔣瓊林、曾亞光介紹,薛陌生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0月成立長嶺黨小組,任黨小組長。在學校周圍向農民宣傳革命思想,籌建農協會,一方麵組織師生節假日上街頭宣傳、演活報劇,張貼標語。由此引起當局的注意,下令該小學停辦。

在廣福黨支部的領導下,廣福、長嶺兩鄉聯合行動,開展了轟轟烈烈的革命活動,在廣福組織召開了婦女大會,到會人數達千餘人,在會上選舉成立了婦女協會。這時工農紅軍第三路遊擊隊廣福支隊已在年前成立,以廣福山區為基地,遍及長嶺、新街、任市、甘棠、靖安等5個鄉鎮,人數近千人,長短槍百餘支。曾派隊員百餘人前往梁平支持虎南農民暴動。遊擊隊又以內訌為名先後除掉了積極反共的廣福鄉東路民丁中隊長餘建安,南路民丁中隊長喬學格等人。

廣福、長嶺的革命烈火愈燒愈旺,敵人龜縮在縣城不敢下鄉。這時上級黨組織又派宋祥貴(重慶地下黨員)、陳友壽等人來廣福配合黨支部組織革命活動。廣福黨支部決定除掉鎮壓共產黨屠殺革命人士的甘棠特區區長鄭肇炎。長嶺黨小組也配合參加了這幾次行動,但兩次行刺未遂。1932年6月20日,地下黨調集遊擊隊50多人,在宋祥貴和虎南遊擊隊大隊長吳顯斌的帶領下,扮成農民從廣福出發前往甘棠,執行處決鄭肇炎的任務。行至長嶺石家灣時,被鄉團務大隊長李日增發現,宋祥貴被捕叛變,供出了組織情況,地下黨組織暴露,陳友壽、邱福俊等10多個共產黨員被捕。陳友壽英勇不屈,壯烈犧牲。邱福俊叛變當了清共委員。接著,反動政府開展了大清鄉、大屠殺,血腥鎮壓革命黨人,李成林、蔣庭建、朱南軒、李賢彬、喬光琪、肖達貴、唐向臣、劉勳富、肖必林、喬光德等一大批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慘遭殺害,黨組織和農協會遭到極大破壞。為了保存革命實力,準備更大鬥爭,黨決定轉移革命力量,於是,王維舟、蔣瓊林離境去宣漢,主要負責人曾敬生調南京工作,曾亞光、劉朗懷去成都學習,其他同誌分別轉移,長期隱蔽,以待時機。

薛氏小學停辦後,黨組織曾派薛陌生去甘棠與黨小組的邱福俊和普安黨小組的甄林啟多次聯係,進行革命活動。受黨組織指示,槍殺其嶽父的保鏢——手槍隊長王壽先(諢名王垮兒)。這是他入黨後所做的一件大事,因此而負傷。宋祥貴、邱福俊叛變後,供出薛是共產黨,也證實處決王壽先是其所為。其嶽父對於薛陌生槍殺王壽先一事其實早有耳聞,卻裝聾作啞,今口供記錄在案,他再也無法包庇。在下令抓捕薛的同時,暗示他身邊的衛士薛金祥(薛陌生堂弟)前去報信。當晚,薛得知這一消息,躲進家附近的白塔寺內,拂曉前逃往萬縣兄長家,從此在家鄉再也無法立足。按照黨組織“轉移他處,保存實力,長期隱蔽,以待時機”的指示,改薛齊弟之名為薛陌生,出走重慶、成都、合川、三台、萬縣等地匿身避禍,以投親靠友,當學徒、會計、小職員在成渝兩地輾轉奔波10餘年。其間,雖與黨失去了聯係,但仍積極尋找黨組織,接近的多是進步人士,如他大哥薛誌道、表兄陳可大(都是共產黨員),積極參加各種革命進步活動。1938年曾與表兄陳可大相約去延安,後因封鎖嚴密,半途而返。

這期間,薛陌生曾與曾敬生、曾亞光秘密往來。1947年初,得曾敬生、曾亞光通報,中共四川省委在梁平百裏槽召開了川東北地區黨的會議,人民解放軍已轉入反攻,省委指示以廣福為中心組織地方武裝,迎接解放,曾亞光還要求薛利用嶽父李植生的關係,打入長嶺鄉政權,為黨抓槍杆子,迎接解放。此後,曾敬生當上了廣福鄉長,武裝了遊擊隊300多人,曾敬生任司令,曾亞光任政委。積極開展革命活動。1948年被當局發現,遭到鎮壓,二曾和其他黨員轉移外地。薛陌生因未公開露麵,遂根據二曾的交代,於1949年5月通過叔丈李獨生,擔任了長嶺鄉鄉長一職。當時,全國很多地方已解放,在他人看來,隻有傻子才去當這個鄉長。

隨後,薛陌生與劉朗懷、周子平、劉海如等,秘密商議迎接解放事宜。開江臨解放前二日晚,解放軍已抵達萬縣餘家場。劉朗懷派曾曉光(曾亞光之子)去梁平領回了布告和歡迎標語,布置廣福、長嶺兩鄉於次日同時貼出布告和標語,迎接解放軍。薛陌生星夜趕回長嶺,布置各保準備酒肉,並按約定時間貼出布告、標語。這一切行動,被廣福鄉偽隊長蔣榮昌密報偽縣長羅德才,說廣福、長嶺是共產黨老窩,現在反了,請求進剿。羅即下令甘棠設重卡嚴密封鎖廣福、長嶺兩鄉,組織武裝準備圍剿,幸解放軍改道開縣,神速進軍,第三天就解放了開江,敵人進剿廣福、長嶺計劃落空。

1949年開江解放,薛陌生被留下繼續工作一年。1950年末,全縣鄉保人員在縣城集訓審查。土改工作團範明政委通過組織調查了解,認為薛陌生早年參加地下黨,為革命立過功,負過傷,後轉移他鄉,雖與組織失去了聯係,但一直心向共產黨,積極投身進步活動,保持革命氣節,沒有投敵變節出賣組織和同誌的行為。任偽鄉長半年,亦出於革命動機,迎接解放。一切審查清楚,證實薛陌生無問題。由領導集訓的指導員孫光政通知回家,承擔工作任務,動員長嶺李、孫兩家大地主交好賠罰款。而有問題的人員一律留下關押。

1950年12月,長嶺鄉農會發給薛陌生通行證明去到重慶。當時,王維舟擔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兼任西南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而當年的地下黨員、薛陌生表兄陳可大,擔任西南民族事務委員會秘書長。經其介紹,薛陌生做了所屬班禪辦事處會計。

1951年,長嶺鄉鄉長王青山給薛陌生寫信說在其留用一年期間,所管公糧賬務有錯,要他回鄉查對。薛請假回長嶺鄉農會報到,當晚即被扣留。其間,根本無人查問公糧賬目問題,及至清匪反霸時才押回長嶺鄉公所。10天後鄉農會又將其押回,說參加了偽農協會的問題沒交待。一直關押到1952年土改時,法庭口頭宣布其三條罪狀:(1)當過偽鄉長;(2)參加偽農會;(3)搶譚朝貴家穀子。判刑勞改15年,10年後被釋放回家。1984年得以平反冤案,落實政策,並辦理退休手續,領取養老金。

悠悠歲月,命運多舛。上世紀30年代,在腥風血雨的白色恐怖中,開展黨的地下活動,不少同誌和戰友死於敵人的屠刀下,薛陌生在敵人的追捕中得以幸存;40年代在日本飛機狂轟濫炸下的重慶,躲過了劫難;50年代社會大變革中,被視為偽鄉長而未遭鎮壓,已屬絕無僅有;牢獄之災的10年,他在礦井下最終得以生還;60-80年代,在偏僻、貧窮的廣西溝農村老家,有三年自然災害的饑荒,有階級鬥爭的嚴酷現實,有貧病交加、缺醫少藥困境,他也挺了過來。他一生富有戲劇性,最為滑稽的是在國民黨時期,他是被追捕的“共匪”,在共產黨執政時,他又是在監獄服刑的“反革命”。

這位出生於清末,橫跨兩個世紀,在人世間從容走過百年的老人,麵色紅潤,神清氣爽。除了起居行動困難,老人思維敏捷,記憶清楚,食欲消化正常。2010年,他以101歲的高壽駕鶴西去。這位性格剛毅果敢,從不氣餒,坦然麵對磨難的人,生活有多嚴酷他就有多堅強。佛家善惡有報的理念,使他堅信正義終究要戰勝邪惡。可堪欣慰的是,一百年人生,他走過來了,活過來了,達到了人生的很高境界,為家鄉遺存了百年人瑞的時代佳話。邑中詩詞家李德明先生有詩《緬懷綠蕾前輩》,寄懷本土先賢、著名詩人綠蕾(黃道禮),詩雲:

但把青春酬故國,也曾熱血喚斯民。

梓鄉恨不識文膽,殘稿艱存勵後人。

傲骨三摧空遺淚,沉冤廿載可逃秦?

分明一部籲天錄,來祭先生貧病身。

話題仍回到早年王維舟選擇開江從事地下鬥爭的敘述中來,王維舟為什麼選擇開江從事地下鬥爭呢?

開江是大壩子。在農耕社會,壩子文化是一種發達文化,人口密集,院落密集,場鎮之間距離很近,二三十裏遠就有一個場鎮。平常大小道路來往行人多,趕場去來頻繁,便於隱蔽活動,易於掩護躲藏,一旦遇事,可以隨時隨地轉移和躲避。此其一。

其二,因為是大壩子,農耕發達,經濟富足,籌措經費也較容易。這就是開江一地的經濟狀貌和生存現實。

據開江縣黨史工作者、黨史辦公室主任劉新見的研究,由於開江在川東一帶經濟富足,人們的文化水平較高。特別是一些有識之士,在外求學,接受了現代的先進的文化,思想活躍,極大地衝擊了舊的和落後的思想觀念,使得人們的思想就顯得比鄰縣人活躍和積極向上。而更重要的是,劉新見認為,開江這片土地,早在1926年,劉伯承來開江發動群眾,播下了革命的種子,為王維舟在開江建立黨的組織和遊擊武裝奠定了基礎。1926年12月,劉伯承率領的國民革命軍,舉行瀘順起義。在南充的起義遭受挫折後,18日,由總指揮劉伯承、副總指揮黃幕顏率一、二、三路起義軍和學生軍進駐開江,一方麵休整,一方麵廣泛宣傳革命思想,發動群眾,開展農運、工運、學運、婦運,宣傳新三民主義,號召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先後建立了國民黨左派組織。1927年4月,在鞭炮和歡呼聲中迎來了縣農民協會、縣婦女協會、縣商人協會、學生會等群眾組織的成立。先後在城普兩地召開“萬人大會”達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