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地方史1
紀念開江建縣1460周年
2013年,是開江建縣1460周年的紀念年。
南北朝西魏一國,西魏文帝在位17年,死後,太子元欽繼位,丞相宇文泰專權,第三年就將皇帝廢了。故曆史上稱為“廢帝”。西魏廢帝二年(553)也即西魏元欽二年,攻取巴蜀,從此管轄了今川、陝、豫、鄂、渝相連的一大片地域。據多種文獻記載,南北朝時期,西魏廢帝二年(553),設新寧縣。
與此同時,在今寶石鄉境內雁鵝壩村4社置開州州治,在縣南置梁山縣(今梁平)。據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載:“後魏於今達州新寧縣設立開州,領東關、三岡、新寧、馬鐙四郡”;又雲:“西魏廢帝二年,於此(指新寧縣)置開州,領東關郡,郡領蛇龍、新寧二縣。”還設置永寧縣(今開縣)、青神縣(古蜀國“後戶”)、蟠龍郡,“領閬中、漢昌(今蒼溪)、南部三縣”。
縣治所在地在哪裏呢?據縣誌辦老一輩人士調查考證,新寧縣治最早應是在今沙壩鄉孫二溝村與兩河口交彙處,置縣43年。解放初,該地還有藥鋪、案桌(賣肉攤子)、帽兒頭飯鋪。當地人世代傳說那兒是古縣城遺址。為什麼選在這麼一個地方呢?在今天看來,這個地方不是很偏嗎?而且沒大河,不平也不開闊,雖然不是大山,但畢竟坡坡坎坎、灣灣溝溝啊。可能這永遠是一個謎。但我認為,它靠近州治所在地,不過二三十裏的距離。而州治設置的地方,要考慮偌大一個開縣地麵的近距離管理。總不能不考慮“鞭長莫及”的行政後果吧?開州者,新開辟之州也。州治最早在今寶石鄉雁鵝壩村4社“舊縣壩”,置州16年。北周天和四年(569),遷於“聖山之下,濁水之北”(《太平寰宇記》)的今開縣境內金山鄉三彙口村。
為紀念開江置縣最早的縣治所在地,今後有條件了,應該在孫二溝與兩河口交彙處原址建紀念性碑亭景點,與附近保留完好的沙壩古場鎮連成一體,開發文化旅遊,讓後人多一個瞻仰、憑吊本土曆史人文的文化休閑去處,並得到曆史文化的認知教育。
與周邊縣比較,新寧縣建置時間很晚,比鄰近縣晚了大約二三百年,比四川最早的縣大約晚了六七百年。
達州,早在漢代已置宕渠,梁朝大同二年(536)置萬州,因境內有耕地萬餘頃而得名。西魏廢帝二年(553)置新寧縣的同時,改名通州。
宣漢,漢王劉邦手下著名戰將樊噲及其謀士峨城在境內駐兵,已表明其年代久遠。東漢和帝八年(97)置縣,距今有1900多年曆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羅家壩巴人遺址”,世人讚譽為“巴國三星堆”,距今有3000—4700年的曆史。
開縣,最早叫漢豐縣,東漢建安二十一年(216)劉備入主四川時置縣。
萬縣,三國吳置羊渠縣,蜀漢改南浦縣,元置萬州,明改萬縣。其縣城早在漢獻帝二年(190)即成為州治所在地。
梁平縣,同年置梁山縣。直到1952年改今名。
人類初始文明一般是沿著小河流域而延伸、傳播的。文明所到之處,人口才可能聚集、增長,才可能產生經濟文化活動,設置行政機構。故謂之曰“河流文明”。
宣漢三河水係為早期文明傳播提供了極為難得的地理條件。羅家壩巴人文化遺址的發現證明了這一點。而開江無江,僅僅是河源台地,榛莽遍野,虎狼出沒,早期人類如何進入?所謂披荊斬棘,可不是隨便說的。文明怎麼延伸、傳播?這應是開江建縣比鄰縣晚幾百年的原因之一吧?
一、開江縣治的興廢曆史
隋開皇三年(583)廢新寧縣,並入石城縣(今達縣)。也就是說,置縣不過30年就被撤銷。到撤銷36年之後的唐武德二年(619),複置新寧縣。筆者認為,複置新寧縣,可能與唐開國名將李靖這年在縣玉皇關設伏大敗反賊有關。大敗反賊,這在當時可是個重大事件,讓太宗放下了心中的一塊石頭。恢複縣治,一是表彰嘉獎,二是加強地方軍政管製,以防反賊死灰複燃。又過了15年,即貞觀八年(634),新寧縣治遷往廢開州城(即今舊縣壩)原址,治縣362年。
為什麼遷到廢開州城所在地?筆者認為是因為臨河,通船。今天已難以想象。古時候由於土地植被深厚,水源涵養能力強,境內最長最大的白岩河(亦名南河)流經其地,從舊縣壩縣城去來達州,得小型舟楫之利,必定無疑。再說,州治所在地,建築設施、環境條件等當然比縣城要好,豈可任其閑置。
過了360多年,到宋至道二年(996),縣治遷淙水(今開江縣城所在地)。自明洪武四年(1371),當時的新寧縣隸屬夔州府(今奉節縣)。直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改屬達州。前後有360年之久隸屬夔州府,可想夔州府及下川東一帶與開江的聯係有多密切,影響有多大。
開江縣治為什麼幾度遷移?為什麼縣的建置“四立三並,三合三分,三撤三建”(賈載明)?為什麼行政區屬幾度改變?
為什麼舊縣址一一廢棄?且一再遷移?縣城三遷,前一二次間隔時間短則幾十年,長則幾百年,最後一次,至今已1000多年而不變,說明了什麼?為什麼宋至道二年(996)遷淙水(今開江縣城)一地?初步分析,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可以研究的方麵:
1.宋代出現中國曆史上偉大的“綠色革命”,南方稻作文化開始大發展,種子與產量比達到1∶100,而當時歐洲僅為1∶5或1∶10。全國農業經濟格局發生變化,南方水稻耕種業超過北方小麥耕種業,一躍成為全國農耕經濟主體。開江得天獨厚,利用平壩淺丘大量開墾稻田,稻作業也空前發達起來。開江至今尚能聽到一個充滿自豪的謠諺:“一碗泥巴一碗飯,種上一季吃三年”。隨著開江大米的商業性輸出量增加,以大壩子種植水稻為依托的縣域經濟特色和優勢開始形成,眾多人口也開始向壩子集中並迅速發展,相應的行政管理需要向新中心轉移。
自南宋開始,貴族社會向平民社會轉化,社會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科舉文化向社會下移。整個社會的文化素質大大提高,達到曆史上空前的水準。開江一地從此開始形成特色性地域文化。
2.選址淙水一地,還出於風水意義的考慮。
《新寧縣誌》道光十五年本卷一寫到了開江一地的山水形勝:
蟠龍枕北,嘯虎距南,雞足東蹲,牛山西臥(見舊通誌),七峰排畫戟之雄,五麵聳中巒之翠,連阡繡壤,宛如秋水,平湖繞郭,蕉溪都是。宕渠險塞,據膏腴於百裏,實雄奧之一隅。
這顯然是以風水堪輿的眼光作出的判斷,既在宏觀上開闊視野,又於微觀下節點把握,非學養深厚不足以如此大氣而周詳。
宋代,宮廷堪輿理論普遍傳入民間社會,更為活躍,更趨成熟,傳播廣泛,成為堪輿的基本理論依據。何為“堪輿”?也就是“風水”。晉代郭璞《葬經》講:“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正,故謂之風水。”說明風水是講人與自然環境的協調關係,人與天文、氣候的協調關係,講人與生產生活的協調關係,之謂“宇宙藏萬物,天地寓玄機”。開江地域,處河源台地,整體性風水麵貌不夠理想,山水風光也一般不具有特色性觀賞旅遊價值。倒是局部地區如天師、回龍、普安、長嶺、廣福等地頗具風水特色。而選址淙水作新縣城,眾山拱揖,水泉環繞,藏風聚氣,可謂最佳。民間傳說,古新寧縣城原在舊縣壩,官府打算遷移。其新址選擇方案有四:一為前廂的寶塔壩鬥門寺;二為今縣城所在地;三為後廂的廣福城隍廟;四為長嶺崗林家埡口。各方四出遊說,八方爭取,欲奪之而後快。當局者舉棋不定,擬定以“稱土重”的傳統方式作出裁奪。消息走漏,今縣城所在地有人偷偷做了手腳,在所稱土中摻入鐵砂,終得以搶彩。
其實,選址今縣城其地很有眼光。第一,它位於普安、永興兩個扇形大壩子的扇柄位置。開江被譽為“大巴山糧倉”,縣城恰又像一隻撮箕,可以隨時撮“糧倉”裏的白米。而且是民間常說的“二馬礅”位置,普安大壩子常遭洪水淹沒,但怎麼也淹不到縣城裏來。堪稱“蜂腰鶴膝”之地,“鎖口”、“束氣”之地。第二,淙水彙入蕉溪河,與澄清河彙合而成新寧河,所形成的小流域,具備上風上水的理想條件。而且,淙水之“淙”,與古代至尊之禮器——玉琮雲“琮”,二字讀音相同,字義相通。琮,內圓外方,是天圓地方的象征,又是精神信仰和政治權力的象征。在淙水兩岸建置縣級行政機構,冥冥中難道是神的意誌?這跟成都城址選擇在府河南河彙流之地,左右二江,環繞城區,很有些相似。第三,作為“束氣”之地,北去沙壩、梅家壩和開縣,南接後廂各場鎮的大路,西通達州,北靠回龍場再赴宣漢,是開江前廂的一個四通八達之地。第四,更要緊的是符合民間的說法“風水輪流轉”,“石鑼對石鼓,買個重慶府”。開江(新寧)縣衙按官製營造,坐北朝南。所在的中軸線上,北有祖山叫九龍大旗山,從開縣境內蜿蜒而至開江石罐子、雙牛山、觀音寨,聳立七座高峰,因名“七峰山”(又叫“席家山”),海拔700米。根據風水堪輿,認為九龍祖山自開縣方向蜿蜒而來,來龍高,龍脈深厚遼遠。七峰山,有“七星拱月”的龍脈氣象。其山相可謂五山聳秀、山水轉腳、山嶺圓豐。如此景觀,值得我們開江人加意觀賞。南麵的朝山,按規製應具備“朱雀懸鍾”、“觀前架筆”、“屏風走馬”一類的象征性景觀;如果不具備,就得進行人工培植打造。新寧縣衙的朝山本來就有奇特的美女峰,但封建正統觀念豈可容得?於是在峰頂建造了文筆塔。既象征開江一地文風蔚然,又巧妙鎮住了所謂“美女曬羞”所產生的“不良後果”,實現了天地陰陽的平衡,可謂一舉兩得。比起鄰縣幾個縣城城址的選擇,開江城雖不如達縣、宣漢,但畢竟是另一種風水經典。
在《人文開江》一書的前言中,筆者曾寫到有關開江建縣的一些文字:
“縣”作為一級行政區劃,自古以來都是中國最基本的公共行政建置。家庭向來被看作是社會組織的細胞,那麼縣呢?則構成國家的基本單元。“天下之治始乎縣”,縣情,是國情、省情的切片和標本。縣也是一個區域性政治經濟文化的坐標定位。古代社會,縣一級政府包攬一切,諸凡賦稅征解、獄案審理、治安聯防、教育教化、防災救荒,以及勸課農桑、興修水利等的行政職能,全在縣大老爺的掌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