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萬人口至15萬人口,應成為開江的:
一個目標——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之一;
一個定位——決策規劃的重要的依據和出發點;
一個標誌——城鎮化曆史進程的加大加快。
當前,我省城鎮化發展思路是要與二元經濟結構的現實相適應,采取非均衡的差異化發展模式,我縣則應是抓縣城經濟的發展。一般來看,縣城資源環境承載力較強。重點發展縣城經濟,與縣域工業經濟結合起來,功能定位為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集聚人口和經濟,建成振興經濟、承載產業和創造就業的區域,構建具本地特色的空間布局和城鎮體係。並把縣城打造成商務、休閑、度假、旅遊等第三產業中心,做大做強,吸納更多的農村人口,盡早實現10萬人口的縣城規模。其餘場鎮,主要抓集鎮建設,抓農村人口和經濟的集聚。
根據縣的規劃,為加快城鎮化進程,“十一五”末縣域城鎮化水平達35%,城鎮人口19.3萬人;展望到2020年,總人口59.8萬人,城鎮人口32.9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55%。縣城人口到“十一五”末達到10萬人,到2020年達到20萬人,到“十一五”末建設用地6平方公裏,人均占地15平方米,加快縣行政中心向西搬遷;到2020年,建設用地17平方公裏,人均用地20平方米
。
3.以綠色生態農業和溫泉為龍頭產品帶動的旅遊業必將形成。
開江被確定為四川唯一的“全國綠色農業示範區”建設單位。綠色生態農業,在開江有著深厚的傳統、很好的條件和基礎,如今開始具備新興達州等大城市大市場作前提和依托,開江農業產業化、規模化就成為可能。以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為條件,隨著農產品有效供給的保障性需求和初級農產品價格的提高,開江農業必定獲得極大前途,從而再現開江農耕時代的輝煌。就開江縣農業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來看,應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為抓手,以發展現代農業、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綜合效益為主線,充分發揮公司化運營優勢,利用本地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產業基礎,打造精品農業、生態農業、特色農業、高效農業,推進高效農業的規模化、品牌化,實現地方農業發展、公司增效和農民增收的多贏局麵。
就川東北地區和鄰近的重慶地區來看,開江旅遊資源最具特色優勢的是飛雲溫泉,還具有壟斷地位。因此,開發開江溫泉休閑度假健康療養會議旅遊目的地,是發展開江特色經濟的一個很具前景的項目,是開江乃至於達州、川東最大的休閑度假健康療養特色優勢的旅遊資源所在。這一稀缺資源潛力,也就是很不一般的項目潛力,意味著旅遊產業實力和市場活力。開江要打好溫泉這張牌。
四、麵臨嚴峻的曆史挑戰
開江縣正麵臨發展戰略機遇期,即將獲得百年不遇的經濟文化發展動力。與此同時,開江縣也麵臨嚴峻的曆史挑戰。
1.首先是思想觀念上的挑戰。
“觀念落後、思想不解放,是四川最大的差距”(省政協主席陶武先)。究竟怎麼來看觀念落後?四川不少地區經濟還基本停留在傳統農業經濟的水平上,經濟一落後,教育文化就落後;沒有形成現代商貿市場和市場經濟機製,觀念也就落後,形成惡性循環。落後的根本點在於:見識短淺,心胸狹小,缺乏氣魄,缺乏現代意識,尤其缺乏市場經濟的觀念和意識。價值觀念上,看不到經濟的、文化的價值所在,沉迷和糾纏於一些心理的、情緒性的、眼前的滿足。
開江人有沒有現代新潮的觀念?嚴格地說也沒有。開江有沒有關於現代市場經濟的觀念?可以說有。比如開江俗語所說“頭錢是老表的,油簍子是借的”,反映了借力發展的經營理念。但也可以說沒有。縣誌收錄了清代的一條順口溜:“開縣有錢修堰塘,新寧有錢拜龍王。”現在,賓館服務小姐上菜,一大盤湯,直端端遞到主席座位上的縣委書記麵前,書記隻好伸手接住。反映了服務小姐不懂得禮儀,不具備“服務”意識。人們的意識中沒有“汽車道”、“人行道”等的現代概念,也沒有公民應有的公共意識。在大街正中大搖大擺慢走慢走,對汽車喇叭聲置若罔聞,甚至不理不睬,抱一種“哦,你有車就了不起了喔”的心理,怪怪的。
曆史上,西方以先發優勢發達起來,卻是以別國的不發達為前提的。西方至今還抱有傳統的“優越”思維:我西方應永遠保持對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百年優勢。一旦距離縮短,就產生恐懼,難以承受。如此優越感,建立於脆弱的心理自信上。換一個角度看,開江人何嚐不是如此。
觀念轉變是根本性的轉變。思想觀念的導航力是巨大的。轉變觀念,深化認識,是開江人麵對的嚴峻挑戰。
2.外向型經濟的挑戰。
開江曆史上的幾乎所有大宗產品如大米、桐油、生絲等,都是依托外地大市場而生存發展的,都是依托外地市場得以消化這些產品的。一般大市場當然具有巨大的商品物資吞吐能力,而開江的市場買賣小,即使有了前述大宗產品,那也隻能是“吐”出去。唯一例外的棉花經濟也是以引進加工為主,還沒有發現本地市場具有大口吃掉產品尤其是外地產品的能力和個案。由此可見,開江的經濟是外向型經濟,大城市、大市場成了開江經濟的依托。失去了這個依托,經濟就得不到大的發展。事實就是這樣,外向型經濟,在廣東、江蘇等沿海地區的華僑之鄉都是一個帶規律性的曆史現象,最經典莫如寧波。寧波經濟發達,源於它的眾多旅居上海的老鄉和香港老鄉以及海外老鄉。“無寧不成市”,上海等地商業繁盛,最初是由寧波人發展起來的。他們富了,發達了,不忘家鄉,又進一步帶動家鄉的興盛發達。現在有一個“浙江模式”,叫作“走出浙江,發展浙江”。浙江有400萬人在世界各地經商投資興業,還有100萬人在世界各地打工,據說在成都就有經商投資者10萬人。浙江因而產生形成被稱為“千方百計、千山萬水”的全民創業精神。
我們開江,也可以向外出務工、在外求學和各地鄉友提出一個口號叫“走出開江,發展開江”。事實上,開江在廣東、重慶、成都等地發展的一大批鄉友已經取得極大成功。我們可以預言,將來的開江興旺發達,必將有走出開江的鄉友們的極大帶動,必將有開江鄉友們的一份貢獻。
3.投資發展的挑戰。
有專家指出,“開放”的最實質意義就是要懂得吸納軟實力。決定一個國家乃至地區後續發展能力與潛能的關鍵不是單純依靠這個國家或地區當前擁有的軟資源,而恰恰在於能有多大的能耐吸收來自外界的軟資源並為我所用。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正是在這個維度上,我們今天可以更進一步理解鄧小平提出的“對外開放”。與其看具有多少軟實力,不如研究我們到底能夠吸收多少軟實力。懂得輸出與吸入軟實力的民族將是強大的民族。“有容”之民族乃“大”民族也。
項目是生產力。抓項目就是抓生產力的發展。開江這樣的偏遠小縣,受投資環境、基礎設施等的條件限製,抓項目引進很難,但又不得不抓。
開江擁有天然氣、煤和石灰石礦等可資大規模開發利用的礦產資源。開江是世界級天然氣大氣田“大天池構造帶”中心,儲量2600多億立方米,與宣漢普光鎮一地的探明儲量2700多億立方米接近。年采氣量已達7億立方米。煤儲量2000萬噸,現有煤廠20餘家,還有20年即可采完。據說,開江與樂山地區煤的質量是全川最好的,發熱值高,揮發率高,灰分低。全縣煤窯19口,全係民營企業,年開采量80萬-120萬噸,是達州今年年產煤1400萬噸的大約十分之一。兩三年內,全達州產煤量將達到2200萬噸。煤是水泥生產的生命線,又是水泥的主要成分。開江石灰石資源相對集中,其氧化鈣含量為53.88%,是達州地區質量最好的。僅以縣境內甘棠鎮冠子山地表床儲量來看,開采長度10公裏,高度340米,儲量約為5000萬噸以上。可以露天開采,距擬建廠址一二公裏。新型環保幹法水泥生產線100萬噸級,年需礦量90萬噸。以水泥年產200萬噸計,可開采25年以上。總之,開江必將進入達州市工業方麵今後幾年重點打造的天然氣能源化工基地,做強“煤—電—冶—化—建(材)”這條產業鏈。
如何成功引進外資外企落戶開江?這是一個挑戰。
改革開放30多年,政府和企業家共同收獲了一個重要合作理念:你開發,我服務;你發財,我發展;你獲利,我得稅。這一理念深刻體現了經濟合作所要遵循的最高道德準則——互惠互利,實現雙贏。為此,縣委、縣政府教育廣大幹部群眾,要讓我們每一個開江人身上都能體現我們開江的對外形象,要讓我們每一個開江人身上都能體現我們開江的良好投資環境,要堅持合作,珍惜合作,積極靈活應對合作。這是一個極具挑戰性和針對性的命題。小生產意識的觀念很容易誤導我們的思路,隻會算小賬不會算大賬,隻能看到眼前的小利看不到長遠的大利;隻能看到局部的利益看不到總體的利益;隻考慮己方的利益不顧及合作方的應得利益。投資方要的是發財,這無疑是天經地義的本質規定和要求,而對於引資方,要的是資金項目所帶來的國民經濟社會的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對於開江這樣偏遠的地方,有投資者來,已屬不易,如果不營造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如果與投資方討價還價,不讓出一定的現實利益,要想引資引項成功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投資方可以屁股一拍,退出,另尋他路。其選擇空間比招商一方要大得多靈活得多。對此,開江縣提出,要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議;特事特辦,先認可、後完善,先發展,後規範”的對策,以建立良好的投資環境。我們熱烈期待新項目落戶開江,我們熱烈期待開江工業經濟支柱產業的落戶。
開江縣正麵臨前所未有的經濟文化發展戰略機遇期,也將獲得百年不遇的經濟文化發展動力。上蒼用貧窮落後對待我們,我們隻能用加倍的努力,發揚勇往直前的奮鬥精神以自奮自強,求得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化挑戰為機遇,這是我們一代開江人的崇高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