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一級基本行政區劃劃分的原則,一般應是與地域性條件等因素構成協調互動的二元關係。這種地域性文化與行政區劃,讓人聯想到狼通過撒尿、大灰熊通過蹭樹的方式圈定自己的活動區域。一般來看,縣級行政的確立,主要依據該地域的良好適宜的地域性條件,縣與縣之間城鎮中心點的等距離分布和經濟文化積聚力和輻射力等的程度。曆史上,四川曾長期保持“一百單八縣”的行政區劃格局,“縣”一級行政區劃的劃分及其縣級政權機構的設置、公共行政的運作,使“縣”不但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行政概念,也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理念。“縣”所構成的一個獨立完全的“區域社會”,與國際社會、都市社會比較,其範圍、構成都很小,但卻有如麻雀,五髒俱全。在農耕社會,基層平民百姓心目中的“縣上”神聖而又不無神秘。“縣大老爺”的說法世世代代傳承下來,所涵蓋的內容極為豐富。四川各地以縣一級中心點為集市及其以下各街市自古叫“場”。這個“場”與現代物理學的“磁場”有共通性原理。縣一級行政建置定位準確長久穩定,良好的區域性條件因素及其行政建製的作用力恰好像神奇的“磁場”似的,將一個特定的地域圈定下來,漸漸產生“場”效應,促使地方經濟文化得以長期聚合、輻射、融彙、積澱,從而形成一個地方共同的思維方式、社會文化心理、價值觀念、共同語言,以及諸多文化傳統和風俗人情,具有本土性、原生性、世俗性、生動性和原創性等的地域性文化特色。有著千年以上曆史、被國家公布為曆史文化名城的縣就是這樣。反之,如開江等縣,建縣雖已有1400多年,但曆史上行政建置時撤時建,或並或廢,名稱也發生變動,則特色性的東西不具備發育成熟的時間空間,當然就根係淺,長不大,更說不上積澱深厚而博大了。就一般概念來看,富有特色的區域文化,是廣大勞動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與其特定的區域性條件和行政區劃分不開。獨特的自然環境地貌、獨立的長久的行政區劃,逐漸形成地域性文化特色和凝聚力。
改革開放30多年以後的今天,對於川東地區各縣域社會,正麵臨一個前所未有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機遇期,即將獲得百年不遇的經濟社會發展動力。
二、開江曆史上經濟社會發展的幾次高潮
近幾年來,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勢頭強勁,東部產業轉移,資本市場向縱深地帶擴張,開江這樣的縣級區域三圈層市場,引進億元以上資本和產業項目已成為現實可能。達州天然氣資源富集,資源總量3.8萬億立方米。已探明儲量6600億立方米。這一資源優勢形成達州的經濟增長點。國務院批準達州建成國家西部天然氣能源化工基地,以化工工業為龍頭拉動的達州經濟已呈飛速發展勢頭。據報載,以天然氣為載體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條,已在達州有序形成;以天然氣和精細化工為支撐的西部石化集群已在達州形成,從而助推四川精細化工產業經濟不斷升級。達州充分發揮當地天然氣儲量優勢和特點,突出發展附加值高的精細化工產品,尤其是硫化產業。未來幾年,將有5-7個天然氣淨化廠。2010年,硫黃礦產量400萬噸以上,占全國一半,亞洲最大。達州正在按省政府規劃的四川11個現代化百萬人口城市之一、憑借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成為川、渝、鄂、陝四省市所屬達州、南充、巴中、廣安、萬州、漢中、安康、襄樊8市(區)的區域性中心城市。中石油、中石化進入達州的員工隊伍將達到數萬人。在其市場半徑之內十分靠近的開江,必將迅速獲得它的“後花園”、“糧油倉”地位,與周邊的大竹、渠縣、宣漢一道,進入達州市中心的1小時經濟圈,獲得市場經濟輻射效應,大大受益。
回顧開江建縣1400多年以來,筆者初步認為,曾經有過兩個曆史性的戰略機遇期,曾經出現過兩次經濟社會包括城鎮化的發展高潮。
第一個高潮是在宋至道二年(996),中國南方稻作農業的空前發展,促進了開江新的經濟文化中心的形成。縣城搬遷,從舊縣壩遷到了淙水——現在的地方,奠定了開江以水稻耕作為縣域經濟的主體地位和發展格局,依托大米等大宗農產品對外運銷,活躍經濟,獲得周邊縣羨慕不已的千年農耕文明輝煌。這一戰略機遇期的最直接體現,就是以米興市,形成川東北四大商貿場鎮之一的普安鎮,帶動和支撐了縣域經濟的曆史發展。
第二個高潮是清末民初及抗日戰爭時期。由於中國門戶開放,開江鄰近的萬縣長江水碼頭商貿經濟空前繁榮,大大刺激了包括開江在內的川東經濟的發展,桐油業、蠶桑業等新興行業空前繁榮,與傳統稻作業一起成為開江經濟的支柱產業。抗戰時期,由於中央國家機關和眾多機構、廠礦、學校遷入重慶,淪陷區人口大量湧入四川各地,社會需求劇增,加之戰爭爆發,現代工業產品進入四川受限,現代商業市場萎縮,一度衰落的傳統手工業經濟重又出現發達局麵,開江農業和工商業有了快速發展,場鎮貿易空前繁盛。這是一個多少帶有畸形方式的戰略機遇期。
三、百年不遇的戰略機遇期
在即將獲得的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第三個戰略機遇期中,開江至少在以下三個方麵受益:
1.達萬高速公路在開江境內開通。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細加體會,完全可以化出一個新的認識:對於達州這樣山高水深的地方,我們要說:山不在平,有路就行;水不在急,有橋就行。有了路,有了橋,則既“名”又“靈”也。自古以來,川東北地區受山的重重阻隔,成為“蜀道難”的主要難點所在。取名“通州”、“達州”,無不寄予了“通達九州”的世代心願。
開江公路正由起步型時代向轉型時代進發。借助達州交通樞紐格局的優勢,借助達州三條鐵路、三條高速公路交彙的優勢,發展高速,無疑是大有前途。它近距離連接三條鐵路、三條高速公路交彙的達州,即連接全國“三橫五縱”高速公路網中的主幹線達陝高速公路通川區段、滬蓉高速公路重慶境內萬州梁平一段、達(州)成(都)高速公路等三條高速公路;連接達成鐵路、襄渝鐵路和達萬鐵路三條鐵路,也是三峽庫區最主要的交通幹道之一,使開江進入川渝快捷的運輸網絡,加強開江與達州、萬州、重慶的經濟聯係,融入其大商圈,打通最便捷的出川通道,減少物流成本,也有利於達州建成川東北交通樞紐。達州至開江這段路將大大縮短,隻有不到30分鍾的車程;開江去萬州,120公裏,恰好是北京與天津之間的距離,隻有一個小時的車程。如此距離,我們幾代開江人整整走了100年。至今還期待著交通命運的改變。
廣(元,經巴中)萬(州)高速公路,在開江縣境內橫穿西東,裏程約30公裏。據“開江在線”網站載文介紹,(四川境內)路線起於通川區魏興鎮,經羅江跨州河,穿獨樹梁隧道,經陳家溝、磐石,穿沙壩灣隧道,跨明月江,經宣漢柏樹,在七裏峽穿天坪寨隧道,進入開江回龍鎮,穿蓬嶺隧道,經金山寺穿紅花山隧道,經開江縣城南、雷打石,穿尖山坡隧道,經講治、寶石,穿猴子岩隧道,駛往重慶開縣而去。達萬高速公路全線共設置特大橋1座、大中橋38座,橋梁總長14480米;特長隧道1座,長隧道6座,短隧道7座;橋隧占路線總長46.28%;其中還有互通式立體交叉橋5座。環境保護公示指出,達萬高速公路工程施工建設,主要產生占用土地、植被破壞、取土和棄土、水土流失、粉塵汙染等影響。擬采用水土保持、景觀綠化、設置聲屏障、汙水處理和灑水防塵抑塵等措施消除對當地環境的影響。
自古交通決定政通,政通促進交通。四川提出了“一樞紐、三中心、四基地”的戰略目標,首先一步工作是建設交通樞紐,打開出川通道。也就是以建設西部綜合交通樞紐為突破口,打破製約發展的瓶頸,從根本上解決蜀道難的狀況。鐵路出川通道由現有4條增加到10條,高速公路出川通道已有6條,加修8條,新建省內高速公路主幹網,2010年達到3100公裏。構建西部物流、商貿和金融等三個中心,建設重要戰略資源開發、現代加工製造業、科技創新產業化、農產品深加工等四個基地。
四川的這一戰略目標,也就包括了開江的戰略目標。開江首先一步工作也是以建設交通為突破口,打破製約發展的瓶頸,打開出縣通道,從根本上解決行路難的狀況。根據省高速公路網總體規劃,結合重慶市高速公路網規劃,綜合考慮開江高速公路項目建設條件、技術標準及建設規模等具體情況,達萬高速公路按計劃於2009年9月10日開工,2012年底建成通車。開江不再是高速公路盲區。達萬鐵路電氣化改造馬上施工,任市火車站留了貨場。還要搞二道線建設。環城公路段是202省道改造的一部分,正在加緊施工。但如何與高速公路對接?這是我們麵臨的嚴峻挑戰。據說重慶市有個考慮,鑒於萬州區、梁平縣與四川開江的高速公路形成A字形狀況,為促進其發展,決定修一條快速通道。這個事成了,要穿過開江,帶來極大方便和好處。
2.形成10萬以上人口的縣城規模和縣城經濟態勢。
隨著穿越開江境內的巴萬高速公路的建設開通,開江城鎮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縣城人口數量將增長到10萬以上,並可能產生從未有過的日均近千流動人口群體。現在,根據“開江在線”所載,2009年最新統計的新寧鎮非農業人口43021人,普安鎮非農業人口5713人,兩鎮相加共48734人。這意味著聚集人氣、創造商機,農村富餘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將加大第三產業在全縣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必將拉動開江縣城經濟的飛躍,給縣域經濟帶來不低於10-20個百分點的增長;隨之而產生的縣級城市二、三產業的興起,城鎮商業功能、服務功能、休閑度假療養旅遊功能等要求也將進一步提到日程上來,帶動縣城的經濟發展,促使城市化規劃改造完善和發展,其城區範圍必將進一步擴大延伸,覆蓋牛山寺、明月水庫、溫泉、金山寺等區域。為適應以縣城和達州、萬州為主體的文化消費需求,以飛雲溫泉為龍頭產品帶動的旅遊經濟市場必將在開江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