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精神的殿堂(2 / 2)

盧梭的棺木很美,雕刻非常精細。正麵雕了一扇門,門兒微啟,伸出一隻 手,送出一枝花來。世上如此浪漫的棺木大概唯有盧梭了!再一想,他不是一直 在把這樣燦爛和芬芳的精神奉獻給人類?從生到死,直到今天,再到永遠。

於是,我明白了,為什麼在先賢祠裏,我始終沒有找到巴爾紮克、斯丹達 爾、莫泊桑和繆塞,也找不到莫奈和德彪西。這裏所安放的偉人們所奉獻給世 界的,不隻是一種美,不隻是具有永久的欣賞價值的傑出的藝術,而是一種思 想和精神。他們是魯迅式的人物,而不是朱自清。他們都是撐起民族精神大廈 的一根根擎天的巨柱,不隻是藝術殿堂的棟梁。因此我還明白,法國總統密特 朗就任總統時,為什麼特意要到這裏來拜謁這些民族的先賢。

1955年4月20日,居裏夫人和皮埃爾的遺骨被移到此處安葬。顯然,這樣做 的緣由,不僅由於他們為人類科學作出的卓越的貢獻,更是一種用畢生對磨難 的承受來體現的崇高的科學精神。

讀著這裏每一位偉人的生平,便會知道他們中間沒有一個世俗的幸運兒。 他們全都是人間的受難者,在燒灼著自身肉體的烈火中去找尋真金般的真理。 他們本人就是這種真理的化身。當我感受到他們的遺體就在麵前時,我被深深 打動著。真正打動人的是一種照亮世界的精神。故而,許多石棺上都堆滿鮮花 ,紅黃白紫,芬芳撲鼻。這些花是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天天獻上的。它們總是新 鮮的。有的是一小支紅玫瑰,有的是一大束盛開的百合花。

這裏,還有一些“偉人”,並非名人。比如一麵牆上雕刻著許多人的姓名 。它是兩次世界大戰中為國捐軀的作家的名單。第一次世界大戰共五百六十名 ,第二次世界大戰共一百九十七名。我想,兩次大戰中的烈士成千上萬,為什 麼這裏隻是作家?大概法國人一直把作家看做是“個體的思想者”。他們更能夠 象征一種對個人思想的實踐吧!雖然他們的作品不被人所知,他們的精神則被後 人鐫刻在這民族的聖殿中了。

一位叫做安東尼奧·聖修伯利的充滿勇氣的浪漫派詩人也安葬在這裏。除 去寫詩,他還是第一個駕駛飛機飛越大西洋、開辟通往非洲航郵的功臣。1943 年他到英國參加戴高樂將軍的“自由法國”抵抗運動,在地中海的一次空戰中 不幸犧牲,屍骨落入大海,無處尋覓。但人們把他機上的螺旋槳找到了,放在 這裏,作為紀念。他生前不是偉人,死後卻得到偉人般的待遇。因為,先賢祠 所敬奉的是一種無上崇高的純粹的精神。

對於巴黎,我是個外國人,但我認為,巴黎真正的象征不是埃菲爾鐵塔, 不是盧浮宮,而是先賢祠。它是巴黎乃至整個法國的靈魂。隻有來到先賢祠, 我們才會真正觸摸到法蘭西的民族性,她的氣質,她的根本,以及她內在的美 。

我還想,先賢祠的“祠”字一定是中國人翻譯出來的。祠乃中國人祭拜祖 先的地方。人入祠堂,為的是表達對祖先的一種敬意、崇拜、紀念、感謝,還 有延續下去並發揚光大的精神。這一切意義,都與法國人這個“先賢祠”的本 意極其契合。這譯者真是十分的高明。想到這裏,轉而自問:我們中國人自己 的先賢、先烈、先祖的祠堂如今在哪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