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神會不哭 08-24(1 / 3)

大師先天二年八月三日滅度,七月八日喚門人告別。大師先天元年,於新州國恩寺造塔,至先天二年七月告別。

大師言:汝眾近前!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問,為汝破疑,當令迷者盡使與安樂。吾若去後,無人教汝。法海等眾僧聞已,涕淚悲泣。

惟有神會不動,亦不悲泣。六祖言:神會小僧,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

餘者不得。數年山中更修何道!

大師言:汝今悲泣,更憂阿誰?憂吾不知去處在!若不知去處,終不別汝。

汝等悲泣,即不知吾去處;若知去處,即不悲泣。

性無生無滅,無去無來。汝等盡坐,吾與汝一偈,真假動靜偈,汝等盡誦取。見此偈意,汝與吾同,於此修行,不失宗旨。眾僧禮拜,請大師留偈,敬心受持。

偈曰: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若見真不動,動上有不動;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若悟作此見,則是真如用,報諸學道者,努力須用意,莫於大乘門,卻執生死智!前頭人相應,即共論佛語;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此教本無諍,諍即失道意,執迷諍法門,自性入生死。

唐玄宗的時代是一個輝煌的大時代,如果放眼世界的話,這個時候的唐長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盛唐文化之繁榮興盛也是同時代的翹楚。唐玄宗先天二年八月三日,這一天不知道該不該算一個沉痛的日子,因為就是在這一天,陪伴了我們這麼久的慧能大師圓寂了。

據有些版本的說法,慧能是病死的,也許解脫成佛之人也免不了有個頭疼腦熱。這個說法肯定會對那些求佛拜菩薩保佑無災無病的人是個不大不小的打擊,那就不予采信好了。

慧能圓寂了,《壇經》原文用的詞是“滅度”,這和圓寂是一個意思,當然還可以用涅槃、歸真等等不同的字眼,意思都是一樣,如果勉強翻譯成我們俗家的話,就是“死了”

但是,仔細辨析的話,死和圓寂、涅槃的意思其實很不一樣。比如,對慧能影響很大的那部《涅槃經》肯定不能翻譯成《死經》或者《逝世經》。

佛教的四法印我已經在前邊介紹過了一些,“涅槃寂靜”就是四法印之一,一個人如果達到了涅槃境界,就超脫了一切煩惱,解脫於生死輪回,這是佛教早期所追求的至高目標。所以,一個人如果圓寂了,當然是件天大的好事。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難道說慧能大師直到今天才超脫於煩惱、解脫於輪回麼?他老人家難道不是早已經頓悟成佛了麼?

是的,他老人家的確早已經涅槃了,實在是涅槃的概念一方麵被搞得越來越複雜,另一方麵又被簡化為對修行者之死亡的一種敬稱,《壇經》這裏就是在後一層意義上而言的。

慧能在圓寂之前的一年就為自己建造了一座墓塔,又在死前的一個月向弟子們告別。慧能說:“下個月我就要離開人世了,你們有問題的就趕緊問,我要趁著這最後的一點時間給大家釋盡疑惑,使你們人人安樂。等我過世之後可就沒人教你們了。”

法海等一眾弟子聽老師這麼一講,無不悲傷流淚,隻有神會無動於衷,一滴眼淚都沒有。

——我們先來思考一下:法海他們和神會,到底誰的反應才是符合“禪意”的?

在我現在這個上下文背景下,肯定多數人都會猜神會,但是我們得想想,假如你切身處在一座寺院裏,老住持當著你的麵交代遺言,大家都在一旁悲傷流淚,你說你會怎麼辦?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