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朋輩心理谘詢(1 / 3)

第十一章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朋輩心理谘詢

引言

【本章提要】朋輩心理谘詢是一種使用廣泛而且效果良好的谘詢形式。這種谘詢具有生活化、互助性、社區化及易接受性等特點。不少大學生不僅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而且具有豐富的心理學知識和社會經驗,還擁有很強的領悟和反省能力,因此,朋輩心理谘詢在大學生心理谘詢過程中具有明顯的優勢,應該被廣泛地運用於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

【關鍵術語】大學生;心理健康;朋輩心理谘詢

朋輩心理谘詢(peer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是指年齡相當者對周圍需要心理幫助的同學和朋友給予心理開導、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種具有心理谘詢功能的幫助,也可以理解為非專業心理工作者作為幫助者在從事一種類似於心理谘詢的活動。因此,有時它被稱為“準心理谘詢”或“非專業心理谘詢”。

第一節 朋輩心理谘詢模式的特點

與其他形式的心理谘詢相比較,朋輩心理谘詢具有非常明顯的特點。

一、谘詢的生活化

朋輩谘詢是人們對生活現象的一種科學化的提煉和概括,是來自生活中的普遍求助現象,動物也具有這種本能的行為。當個體自身無法克服心理困擾的時候,就會轉而尋求外部力量(親人、朋友等)的幫助,大學生在遭遇心理困擾時也不例外。尋求朋友的幫助使得這種谘詢非常自然地和生活場景結合,具有強烈的生活化特點。

二、谘詢的互助性

在朋輩谘詢中,谘詢者(助人者)和來訪者的角色是可以互換的。也就是說,今天“你”是有困擾的來訪者,“我”是谘詢者,“我”在幫助“你”;明天“我”有了困擾,“你”完全可能轉而成為谘詢者來幫助“我”。朋輩谘詢的這種交互性,大大擴展了人們心理互助的方式和範圍。

三、谘詢的社區化

大學生通常按照專業、班級、宿舍、社團等集體方式聯係在一起,在這些社區環境中,朋輩谘詢者可以借助空間和時間上接近的便利,隨時向居住在一起、學習在一起、活動在一起的同學提供及時有效的谘詢幫助,心理健康教育將因真正走入學生的生活而變得非常便利。

四、谘詢的易接受性

有關心理學調查表明,當問到“你最喜歡跟誰在一起”時,大多數學生(約占60.2%)選擇“要好的同學或朋友”。可見,當大學生遇到心理困擾時,首先求助的對象不是自己的父母,不是專門的心理谘詢員或其他社會工作者,不是老師和學校領導,而是他們身邊的同學或好朋友。這表明“朋輩谘詢”更容易被接受。

而且,與專門且正規的心理谘詢相比較,朋輩心理谘詢受時間、地點、語言等因素的影響較少。心理谘詢往往需要心理谘詢員與來訪者建立良好的信賴關係,但這一過程需要時間。由於擔當朋輩谘詢工作的人通常是來訪者比較要好的同學或朋友,這樣就大大加速了融洽谘詢關係建立的進程,縮短了谘詢需要的時間。此外,擔當朋輩谘詢的人是同學,大多與來訪者共同生活、學習,這就能夠隨時方便地找到合適的谘詢地點,還能夠為一些心理療法(如認知行為療法等)的具體實施提供更好的支持和監督,也有助於對谘詢效果進行反饋。朋輩谘詢與學校的其他心理谘詢形式(例如心理谘詢中心的專業谘詢)相互配合,更有利於提高專業谘詢的有效性。

第二節 朋輩心理谘詢模式的理論基礎和開展條件

一、朋輩心理谘詢模式的理論基礎

朋輩心理谘詢的理論基礎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看來,在心理谘詢過程中,應該把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營造建設性的心理氣氛放在首位。當然,幾乎所有的心理谘詢理論都強調,確立良好的谘詢關係是決定谘詢是否成功的第一要素。羅傑斯非常強調在心理谘詢中“心理氣氛”的營造。在他看來,心理谘詢的成功並非依賴谘詢者技巧的高低,而依賴於谘詢者是否具有某種態度。可見,良好的氣氛對來訪者人格的改變較之谘詢技術更為重要。因此,朋輩心理谘詢的理念在於:以尊重、信任為基本前提,相信人是有能力、有價值、有責任感的,應該得到相應的尊重和信任;以建設性的朋輩關係為互動原則。朋輩心理谘詢是一種積極的人際互動過程,同齡夥伴有共同的愛好、價值觀和文化背景,彼此之間容易理解、溝通。朋輩心理谘詢以他助—互助—自助為運行機製,是一種民主性的助人、自助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