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價值幹預(1 / 3)

第九章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價值幹預

引言

【本章提要】心理谘詢總是要涉及來訪者的價值觀。因此,在心理谘詢中,對來訪者進行價值幹預不僅是經常性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心理谘詢中的價值幹預既具有合理性,也具有可操作性。心理谘詢員應該努力地提高自身的素質,進行科學合理的價值幹預。谘詢員在進行價值幹預的時候,要嚴格遵循一定的規則和要求。

【關鍵術語】大學生;心理谘詢;價值幹預

在心理谘詢工作中,有人主張價值幹預,有人主張價值中立,這使許多實際從事心理谘詢工作的人感到無所適從。為使這一問題更加明朗化,也為使心理谘詢員能更好地開展工作,有必要對心理谘詢中的價值幹預問題進行探討。

第一節 心理谘詢中價值問題的產生

價值觀是主體就客觀事物對自身及社會的意義或重要性進行評價和選擇的標準。心理谘詢發軔於19世紀初美國的“職業指導運動”,於50年代成為美國心理學會第17分會。心理谘詢的曆史雖然短暫,但心理學中的價值問題卻古老而重要。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中有很多關於價值觀的論述,散見於經、史、子、集等典籍中,通過對身心關係、人物關係、知行關係、情緒情感特點、智慧品德發展的先天後天因素等問題的討論表現出來,核心思想是強調人在萬物中的突出地位,要求尊重人,發揚人類的善良本性,在後天的學習和培養中使人的心理得到充分發展和完善。若價值觀中有什麼不妥的地方,就會影響人的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價值幹預是一種醫治人心靈的手段。

古代西方也對價值觀進行過大量研究。從古希臘到中世紀歐洲的封建社會,有過關於身心整合與身心對立兩種價值觀;文藝複興時期又掀起人性解放運動,自然主義價值觀得到極大發展。在資本主義形成初期,出現人性自私和人性善良兩種價值觀。由於價值觀在人的身心發展中意義重大,心理學獨立後各心理學派都沒有放棄對價值觀的研究。構造主義把人的價值意識擴大到本能反應領域;機能學派強調心理活動對外部環境的知覺和認識,把認知因素引入價值研究;弗洛伊德則提出人格三分論;行為主義提出“外因論”,認為價值信念的實質是行為經驗的產物,人在習得社會行為的同時也就形成了與之相一致的價值觀;人本主義主張人的價值體係和對真善美的追求是人的內在潛能;後來的存在主義心理學也對價值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價值觀強烈影響人的身心健康發展,而心理谘詢本身就是為了促進人身心健康發展,因此,心理谘詢總是與價值觀相聯係。那麼,價值觀是怎樣使人的心理產生問題呢?價值觀對於指導人們的價值活動,調節和控製人們的情緒、興趣、意誌和態度具有重要作用。價值觀通過動力功能、標準功能和調節功能來影響人的各種心理活動。動力功能是指作為主體的人追求價值行為的動力;標準功能指的是根據標準來判斷個人行為的美醜和善惡,決定其對事物價值的取舍,影響其對事物的傾向性;價值調節則是在價值標準已經體現出強烈的傾向性,並帶有鮮明的意向和感情色彩後,對價值的改變。當人形成某種價值觀之後,對事物的取舍已經很明確。若僅有一件事物,本身和人的價值取向相吻合,就很容易作出選擇。若幾件事物呈現在麵前,而他們又各有優缺點時,就會使主體陷入兩難衝突中,不知如何處理,於是就產生焦慮和困惑。這時就涉及價值評價,即評估某個具體對象有什麼價值,價值有多大。如果不能合理評價,人的困惑就產生了,這就是價值衝突。

韋伯認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集真善美於一身的事物,從科學立場做出孰優孰劣的價值判斷是徒勞的,價值多元化是不可避免的。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隻能在幾種價值中做出自己的選擇,並把它作為行動指南。若選擇不合理,人就會產生心理衝突,進而產生心理問題,心理助人者正是從這一角度切入進行谘詢與治療。可見,人的很多心理問題實際是價值衝突的結果,因此,在對心理問題進行谘詢治療時,重點是協調當事人的認識與價值觀的衝突,使它們達到協調。基於此,對價值觀進行幹預是有重要意義的。所謂價值幹預就是對來訪者價值觀中的矛盾進行協調,使其達到身心和諧、健康發展。

第二節 心理谘詢中價值幹預的合理性與可操作性

一、價值幹預的合理性很多專家都對價值幹預提出質疑,理由有二:一是很難找到一個價值的絕對標準,即什麼價值是好的,什麼價值是不好的,因此谘詢者無法決定給來訪者以何種價值觀,於是價值幹預也就沒有理論支持。二是很多西方谘詢理論都提倡價值中立,即不幹涉來訪者的價值觀。那麼,價值幹預有沒有合理性呢?肯定有。首先,從倫理學角度看,哲學的基礎之一是相信人可以改變,而受輔導者的改變首先是價值觀的改變。若來訪者的心理問題是由價值觀引起的,不進行價值幹預,問題就無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