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主觀幸福感
引言
【本章提要】主觀幸福感是人意識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以及理想得以實現時產生的一種情緒狀態。強烈的主觀幸福感有助於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在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的今天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有下降的趨勢。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因素既有主觀的,又有客觀的。提高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策略在於加強對其世界觀及人生觀的教育,提升其挫折承受力,完善人格結構以及增強家庭溫暖度等。
【關鍵術語】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
大學生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人力資源,他們生活的幸福與否關係國家與民族的興衰,而主觀幸福感正是反映其生活幸福與否的重要心理指標,是個人對生活的總體評價和滿意度的一種重要心理狀態。當前,大學生正處於中國曆史發展的嶄新時期,所擁有的物質財富和麵臨的機遇都是前所未有的,處於這一關鍵時期的大學生本應感覺生活幸福,但卻出人意料地經常將“鬱悶”“無聊”等詞掛在嘴邊,因此,找出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因素並積極尋求增強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方法,對改善大學生的生活質量,提高大學生身心健康水平非常重要。
第一節 關於主觀幸福感
一、主觀幸福感的含義從古希臘時代起,人們就開始對幸福進行研究。最早對幸福作探討的是梭倫,他認為幸福是人所追求的最高目的,幸福在於善始善終。得到國內外學者認同的關於幸福感的定義是Diener(1984)對主觀幸福感的定義,即主觀幸福感(Subject Well-being,SWB)是人類認識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以及理想得以實現時產生的一種情緒狀態,是由需要、認知、情感等心理因素與外部誘因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種複雜的、多層次的心理狀態,是衡量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綜合性心理指標。
二、主觀幸福感的結構和特點
(一)主觀幸福感的結構
大部分研究者主張主觀幸福感由兩個部分構成,即情感平衡和生活滿意度。Diener等學者認為主觀幸福感由情感成分和認知成分構成,認知成分即為生活滿意度。生活滿意度指個體對生活總體質量的評價,是主觀幸福感的關鍵指標;情感成分指個體生活中的情感體驗,可以進一步分為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幸福感由對生活的滿意、積極情感的體驗和消極情感的缺乏構成。對整體生活滿意程度越高,體驗到的積極情感越多,消極情感越少,則個體的幸福感體驗越強,它是衡量個體生活質量的綜合性心理指標。
(二)主觀幸福感的特點
有學者認為主觀幸福感具有3個顯著特點:(1)主觀性。幸福是個人對需要對象的獲取和對需要滿足的過程中所獲得的愉悅體驗,它是與個人的經曆、體驗直接相關的,是具有個體差異性和無法移情的一種心理體驗和感受。(2)層次性。幸福是要分層次和境界的,既表現為同一個體由於需要層次差異所決定的幸福層次,也表現為不同的人對於幸福期待的指數差異。物質性需求滿足所獲得的幸福感是比較低層次的幸福,而精神領域的需求的實現所獲得的幸福感屬於較高層次的幸福。(3)持久性。萊布尼茨說:“幸福是一種持續的快樂!”人類的需要是多維、多層的,同時具有延展性,一種需要的滿足必然滋生出新的更多的需要,這種“需要鏈”的滿足過程即為幸福獲得的過程。
第二節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
一、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主觀因素
(一)人格特征
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最重要的內部因素是人格特征。人格具有開放、盡責、和諧、神經質和外傾等5個組成維度,它們分別對主觀幸福感產生不同的影響。在人格特質與主觀幸福感的關係中,神經質和外傾這兩個維度又得到研究者的普遍重視。許多研究證明,外傾與積極情感、滿意度呈正相關,而神經質與消極情感呈負相關。有外傾性的大學生對積極的正向情感敏感,所以這類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會比較高。
(二)自尊
自尊是幸福感的一個最有力的預測因素。高自尊者對自我持肯定態度,表現得樂觀自信,對消極影響多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並試圖適應並改變所處的情境,不像低自尊者那樣回避現實,所以對於幸福感的體驗強烈。研究證明,雖然幸福具有極大的主觀性,但從長期來看又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是通過自我效能(自尊)這一中介因素影響主觀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證明,在集體主義文化背景下,自尊與幸福的相關程度不高。
(三)歸因方式
主觀幸福感中的判斷理論認為,幸福感產生於現實條件與某些標準的比較。當現實條件高於標準時,主觀幸福感強,當現實條件低於標準時,主觀幸福感則弱。內控者傾向於把行為後果看作是由行為本身決定的,多采用問題指向的應對方式,往往能較好地適應環境,從而有助於獲得幸福感。而外控者則認為幸福是由行為以外的因素決定的,自己不能控製,因此比較悲觀和被動,不容易獲得幸福感。國內研究者認為,內控者和介於內控與外控之間的人的幸福指數較高,而典型的外控者幸福感指數較低。(四)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指個體通過自我觀察,對外部活動以及情境的分析、社會比較等途徑所獲得的關於自我生理狀況、心理狀況和社會屬性方麵的認識。自我概念又分為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主觀幸福感的自我決定理論把理想自我作為參照標準,認為當現實自我高於理想自我或與理想自我一致時,個體就會體驗到幸福感;當現實自我低於理想自我,兩者嚴重不一致時,個體就會感到焦慮、壓抑、沮喪等,從而降低幸福感。有研究發現,大學生幸福感指數與自我概念總分呈現顯著相關(P<0.01),並且不同自我概念組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得分有非常顯著的差異。
二、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客觀因素
(一)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是個體所得到的來自他人或群體的肯定、尊重、關愛和幫助。大學生的社會支持主要包括實質性的支持、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言語支持等。不同來源的社會支持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有不同影響。調查發現,當大學生獲得父母的關心、老師的表揚、同學和朋友的支持時,會增加積極的自我評價,同時伴隨積極的情感體驗,產生較高的主觀幸福感。研究表明,對於大學生來說,異性朋友的支持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最大,其次為父母和老師的支持。在對主觀幸福感及其結構進行預測時,不同類型的支持具有不同的意義,其中對總體主觀幸福感和消極情感產生預測作用的變量是家庭和朋友的支持,對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感產生預測作用的變量是家庭和其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