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人因素
1.對自身認知不夠。大學生常常不能對自我,即關於自己的特長、能力與外表等做出正確的評價,以至於不能對外界形勢作出準確的判斷,當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產生衝突時,往往感到內心沮喪、無力應對。
2.人際交往障礙。現在的大學生大都是“80後”和“90後”,幾乎都是獨生子女,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不太顧及他人的感受,因此在人際交往中不懂得如何與人溝通交流,往往受挫。
3.人格因素欠缺。有關研究表明,與幸福感相關的人格因素有137個,如信任、情緒穩定性、控製點、自尊與外向等。當代大學生在這些人格因素方麵或多或少都有欠缺,因此或多或少地造成一些影響,導致幸福感減弱。
第四節 增強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措施
一、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對其思想和言行有著根本影響。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當代大學生對自身狀態和現實利益的關注也越來越迫切,使他們的價值取向朝著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方向傾斜。幸福觀是一個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在幸福問題上的表現,是產生並形成幸福觀的關鍵,對幸福感具有導向與動力作用。隻有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才能形成良好的幸福觀,才能避免形成以享樂和物欲的滿足為幸福的庸俗幸福觀。因此,教育應幫助大學生正確理解並建立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加強大學生的挫折教育,提升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當代大學生大多數為獨生子女,且從小生活在優越的環境中,有來自各方麵的嗬護與關愛,很少自己獨立承擔責任,因此更容易表現出心理承受能力弱、耐挫折能力差的特征。培養大學生抗挫折的能力已經成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之一,挫折教育不同於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中老師應當教會學生坦然地接受不可逃避的事實,教會學生正確地排解消極情緒,並培養學生堅強的意誌來抵禦挫折。
三、幫助大學生完善自我人格,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研究發現,幸福感是一個與多種人格特征有關的變量,很多人格特質明顯地與幸福感相關。大量研究揭示,樂觀、自尊、內控和外傾的性格是幸福者擁有的個性特征。良好的人格不僅能提高對積極情感的感受性,還能降低對消極情感的敏感度,增強對幸福的感受性。大學生的性格還尚未完全定型,因此,大學生可以重塑和完善一些能夠提高其主觀幸福感的性格。
四、幫助大學生樹立恰當的成就目標,增強成功體驗
目標理論認為,幸福感產生於需要的滿足及目標的實現。大學生積極情感的產生與有無目標關係密切。所以,如果大學生沒有目標將會降低對幸福的感受。過高或過低的目標都會降低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因此,大學生應該學會怎樣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製定出恰當的成就目標。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一旦較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個體就會轉而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所以,一旦較低層次的目標得到實現,個體又將追求更高層次的目標,因此,大學應該教會學生隨時對自己的成就目標進行調整。
五、幫助大學生建立融洽的家庭關係,增強社會支持度
家庭關係的和諧與融洽能夠使家庭成員之間相互理解和支持,能夠降低子女的焦慮程度,使子女更加獨立和自信。所以,學校和社會應該加強家庭和諧關係重要性的宣傳,讓家庭成員共同努力,改善家庭中夫妻感情不和的狀況,加強家庭成員間的相互溝通和交流,營造出和諧、融洽的家庭氛圍,讓大學生感受到家庭的支持,提高他們的主觀幸福感。
注釋:
[1] 焦江麗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探析[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8(8):126-127
[2] 李德顯 楊淑萍教育之於學生幸福[J].遼寧師範大學學報,2001(1):66-69
[3] 陳桂蘭基於係統觀視角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10(2):176-179
[4] 嚴標賓 鄭雪大學生社會支持、自尊和主觀幸福感的關係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6(3):60-64
[5] 佟月華低收入大學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觀幸福感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 2003(3):293-295
[6] 劉海珍我國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研究綜述[J].改革與開放, 2010(8):164-165
[7] 吳丹偉 劉豔紅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社會支持的相關研究[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94-96
[8] 陳有真 賈誌永 羅亞林學術界關於幸福感研究的述評[J].天府新論, 2010(1):40-45
[9] 陳桂蘭基於係統觀視角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J]. 湖南社會科學,2010(2):176-179
[10] 嚴標賓 鄭雪邱林 廣州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1(4):46-50
[11] 胡潔 姬天舒 馮鳳蓮父母教養方式與大學生總體幸福感的相關研究[J].健康心理學, 2002(1):16-17
[13] 莊瑾淺談“90後”大學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及對策[J].福建高教研究, 2010(5):14-17
[14] 宋妍大學生幸福感的缺失與培養[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4):66-69
[15] 婁德利大學生幸福感缺失問題研究[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7(4):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