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主觀幸福感(2 / 3)

(二)經濟狀況

經濟狀況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係一直存在爭議。有研究者認為,僅在收入水平很低的時候經濟狀況才對主觀幸福感有影響,當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時,經濟狀況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就小了。還有研究認為,經濟狀況與主觀幸福感顯著相關。在世界各國人民幸福感的調查中,來自44個國家的數據表明,幸福感隨著經濟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這一方麵是經濟因素的直接影響,另一方麵也有可能是經濟發展的影響超越了物質生活的範圍,例如提高了平等的程度、促進了其他領域的滿意度,間接導致了非物質領域的滿足。

(三)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是在生活中發生的各種事情,分為正性和負性兩種。生活事件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正性的生活事件可以提高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而負性的生活事件則會降低他們的主觀幸福感。有學者研究發現,生活事件是主觀幸福感的重要預測因素,並且負麵生活事件比正麵生活事件對主觀幸福感產生的影響更強。還有學者研究證明,各種生活事件(正性的、負性的)都沒有對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產生明顯的影響。

(四)家庭教養方式

家庭是人生活的最重要場所,對其有很大的影響作用。家庭教養方式指父母的教養觀念、教養行為及這些觀念和行為對大學生產生影響的一種組合方式。大學生正處於青年階段,對他們的研究發現,他們的滿意感或不幸福感與他們所體會到的家庭氣氛相關,家庭氣氛和諧愉快,成員間互相幫助,大學生就會體會到較強的幸福感。國內外研究表明,大學生總體幸福感與父母教養方式中父母的情感溫度、理解因子呈高度正相關,與父母親的過度幹涉、過度保護、懲罰、嚴厲、偏愛、母親的拒絕等均呈顯著的負相關。家庭教養方式直接影響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是預測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一個重要指標。

(五)期望目標

人在進行主觀幸福感的評價時總是與一定的標準相比較,這一標準即期望目標。並非期望值越高,人體會到的主觀幸福感就越強。威爾遜(1967)提出,高期望值對幸福感是一個重要的威脅。期望值理論指出,期望值與個人實際之間的差異與幸福感相關,高期望值與實際差距過大會使人喪失信心和勇氣,期望值過低則會使人厭煩。期望值本身並不能預測主觀幸福感,期望值與現實條件、個人的外在資源(權利地位、社會關係、經濟狀況等)和內在資源(氣質、外貌等)是否一致,可以作為幸福感的預測因子。總的來說,個體的主觀幸福感與其追求的目標的種類密切聯係,與自我提高和成長相關的目標與積極的情感相關,並可以帶來更多的積極評價,然而證實自我品質的目標傾向將帶來更多的適應問題,並且社會情感也變得脆弱。

期望目標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它無法解釋目標的實現會導致幸福感的長期變化,還是僅僅導致短時期的情緒體驗。

(六)文化價值取向

文化影響人的心理和行為,不同的文化會讓身處其中的人產生不同的目標、動機和價值。跨文化研究成為幸福感研究中最受歡迎的一種方法。近年來,關於幸福感跨文化研究中有3個比較著名的理論模型:文化常模模型、目標調節模型和調節緩和模型。Sun和Diener等人依據個體判斷幸福時的標準是內在的體驗還是外在的過程,把文化分為集體主義和個體主義兩大類。Markus和Kitayamal的文化常模理論認為集體主義文化中的人的幸福感總是涉及關係和諧、責任的完成和期望的實現,而個體主義文化中的幸福感往往包含自豪和個人目標的達成。

此外,對主觀幸福感產生影響的因素還有遺傳、性別和體育鍛煉等因素。

第三節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缺失的表現及原因

一、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缺失的表現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競爭壓力大,工作節奏快,各種矛盾突出且尖銳。各種重大的自然災害頻發,經濟發展不景氣,就業前景不樂觀。處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大學生的心理很容易出現失衡,幸福感的缺失就是一個突出的反映。大學生幸福感缺失主要表現在:對日常生活失去興趣,感覺不到快樂;以自我為中心思考問題,情感淡漠,缺乏感恩心理;學習懈怠,不知道珍惜大學期間的美好時光;缺乏與人進行良好溝通的技巧,建立不起來深厚的值得信賴的友誼;總是覺得活著很無聊,沒有意義,感覺不到幸福,等等。

二、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缺失的原因

(一)社會因素

中國正處於轉型時期,改革開放在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管理理念的同時也帶來了西方價值觀的衝擊。眾所周知,市場經濟或市場導向的經濟,其行為目的是為利己而不是為利他,這也是市場經濟倫理行為的基本性質。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固有規律,追求利益最大化成為每個市場經濟人的根本目的。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衝擊著大學生的思想與行為,在問卷調查中,讓大學生列舉自己認為衡量幸福感的指標,297人中有164人把“擁有很多錢”列在第一位,占總人數的55%。隨著高校的擴招以及消費水平的上漲,大學生越來越感受到巨大壓力,幸福感離大學生也越來越遠。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坎坷的避難所、幸福的港灣。研究表明,和諧、溫馨的家庭氣氛能夠賦予大學生良好的自我調適能力,使其從容麵對挫敗,自信樂觀,提高幸福感。相反,家庭環境惡劣,特別是情感缺失,父母感情不和,家庭關係緊張,親子關係不融洽,都將給孩子造成巨大傷害。一些家長由於曆史的原因,將自己沒有實現的夢想強加到孩子身上,使他們產生壓力,並違背孩子自身的興趣愛好,使他們感受不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