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高校流行語(1 / 3)

第七章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高校流行語

引言

【本章提要】高校流行語是指在某一特定時期,在高校校園中傳播範圍比較廣、出現頻率比較高的一類語彙。高校流行語的出現一方麵與當前社會、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另一方麵也反映出大學生生活、學習、交往等方麵存在的心理問題。因此,通過對高校流行語的調查與分析,對於了解與掌握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及其排解途徑意義重大。

【關鍵術語】高校流行語;心理健康;問題排解

隨著人類生產生活的進步,社會文化、語言的發展,新的文化產品不斷湧現。流行語作為新事物、新文化不斷湧現的標誌之一,被人們普遍傳說。據統計,每年大約有3000個左右的新詞語進入某種語言。在中國,一些流行詞語已被教育部和國家語委增錄至詞典。新詞語的出現是語言對社會變化最敏感方麵的表現。高校作為社會係統中的一部分,其流行語一方麵反映了大學生對語言的運用創新,另一方麵高校流行語中消極意義的詞語也折射出大學生人群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

第一節 高校流行語調查

一、高校流行語的類別高校流行語按照不同的標準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種類,如果從與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緊密相關的角度看,可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學習方麵。表現學習態度的積極流行語:考研、考證、考級、淡定、神馬都是浮雲等;消極流行語:翹課、掛科、墮落、糾結等。

第二類:愛情方麵。畢業就失戀、非誠勿擾、單身貴族、不在乎天長地久隻在乎曾經擁有、高富帥、白富美、屌絲等等。

第三類:心理方麵。抓狂、鴨梨、鬱悶、惡心、暈、酷斃了、哇噻、你妹、麼麼噠、稀飯、雞凍等等。

第四類:語言方麵。有一些用數字代替的簡寫:童鞋、你懂的、886(再見了)、555(哭)、逆襲、給力。還有一些源自港台口音的偶(我)、東東(東西)、粉(很)等。

第五類:源自傳媒方麵。LZ、沙發、板凳、犀利、超女、粉絲、洗具(喜劇)、杯具(悲劇)、餐具(慘劇)、元芳你怎麼看等。

第六類:源自境外方麵。波希米亞、哈韓哈日、複古、透支等。

二、高校流行語的發展趨勢

(一)流行語被簡化的趨勢越來越強。縱觀語言的發展,語言學家發現簡化本身也是語言發展的一個普遍趨勢,即在使用語言時趨向於使用最小的努力。這種趨勢可以體現在流行語運用的很多方麵,如發音、拚寫、語法等,很多網絡流行語都具有這樣的特點,語言學家們認為這樣變化發展的原因在於人的惰性。

(二)流行語被接受的程度越來越高。隨著社會文化的融合,流行語被接受的程度呈走高趨勢。從流行語自身的特點來看,方便簡潔的語言能夠有效促進交流。同時,它獨有的特點滿足了現代的年輕人追求新潮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也表現出部分大學生對它們的喜好。

(三)流行語產生的方式越來越多。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傳媒的發展,文化融合與世界接軌,流行語產生的方式多種多樣。一些國外流行語也非常受歡迎,例如,oh, my god;come on。這些流行語的出現一方麵大大地增強了大學生生活的娛樂性,另外,也極大地活躍了他們的思維。

第二節 高校流行語產生的原因

一、開放的社會環境語言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因此語言的產生與發展與社會密切相關。要了解一門語言產生和發展的規律,就必須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進行探討。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漸敞開了麵向世界的大門,積極加強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與合作,先後加入WTO,舉辦奧運會和世博會。在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模式的同時,新的思想觀念、新的語言文化也通過各種途徑與方式傳入國內,這當中自然包含一些流行語,例如一些源自境外的新潮:哈韓、哈日、波西米亞風格、透支等等。

二、文化媒體傳播

每種文化都是借助工具來傳播的。媒體對於高校流行語的傳播和使用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超女、粉絲等源自媒體的詞語頻繁地在媒體上曝光,增加了大學生們接觸流行語的機會,越來越多新的流行語已逐漸被大學生們所熟知與運用。三、人際交往的需求

大學生是一個獨立展現個性的群體。作為年輕的一代,他們有很強的表現欲望。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當大學生們滿足了自身生理和安全需求後,他們就開始尋求人際交往以及更高級的需要。為了能夠與同學進行更好的交流,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大學生們在同學之間恰當、適度地使用高校流行語更利於促進同學之間的溝通。這類語言的使用,使同學之間更容易產生共鳴,大學生之間的交流也會逐漸形成他們特有的、一套包含有多種校園流行語的交流語言。四、追逐輕鬆環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