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高校流行語(2 / 3)

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化,來自學習、生活、求職等方麵的壓力給大學生的心理背上了一個沉重的包袱。追求輕鬆和快樂是人與動物都具有的本性。為了尋求輕鬆愉快的感覺,大學生群體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尋找一種愉悅的交流方式和語言,一些滑稽性的校園流行語在帶給大學生們一絲愉悅的同時,開始在校園中無形地流行。

第三節 流行語折射出的大學生心理問題

在寬鬆的語言環境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與人交流時頻繁地使用高校流行語。高校流行語在帶給大學生們娛樂的同時,也無形中折射出大學生心理上及認識上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過分從眾,獨立意識差

網上一份調查顯示,大學生使用流行語時,34%是受同學影響,33.9%是受娛樂性電視節目和時尚雜誌影響,26.8%受廣告語影響,19.1%受網絡語言影響,對現實生活感悟的隻有12.6%。可見,大學生流行語的使用受同伴的影響最大。傳播媒體對大學生的思想形成也具有導向作用,影響著大學生生活學習的方方麵麵。高校流行語的傳播剛開始也隻是少數人了解和使用,但是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開始說,尤其是缺少對事物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並且具有從眾心理的部分大學生很快就被感染了。

大學生群體是一個有自己的知覺和認識的群體,這種群體意識給他們帶來一種心理上的認同感,因此某種態度很容易形成一種默契而被大多數學生所接受。在高校盛行流行語的語言環境下,大學生對流行語是否適用的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就變低了,受到從眾心理和群體意識的影響,大學生可能做出錯誤的判斷。

二、消極情緒多,情緒的穩定性差

“鬱悶”“翹課”以及網絡上流行的“杯具”等流行語都顯示出大學生群體存在較多的消極情緒。其中,“鬱悶”一詞的使用頻率較其他詞略高,一項針對大學生鬱悶心理的調查顯示,很多大學生表明這個詞很符合當代大學生的心情特性,最能表現大學生的生活狀態,是大學生心情和生活的真實寫照。如今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較低,經常出現一些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不穩定情緒和深刻的情感體驗,積累的消極情緒就通過消極的高校流行語發泄一下。

三、心理成熟度低,自控能力差

大學生接觸流行語的主要媒體是網絡,網絡在大學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越來越開放的網絡環境,越來越便捷的網絡資源獲取方式,使大學生可以輕鬆地獲取到各種各樣的信息,其中使用頻率較高的流行語“QQ”便源自網絡。原本可以提供便捷信息的網絡並沒有發揮好它應有的作用,這與大學生的自控能力低、心理不成熟有密切關係。很多大學生不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學習和娛樂時間,二者經常發生衝突。甚至一些大學生玩網絡遊戲成癮,影響了正常的生活與學習。大學生自控能力低、心理不成熟還表現在人際交往和對一些現象的判斷和問題的決策上。四、功利性強,淡定性差

中華五千年的曆史文化博大精深,可語言簡化的趨勢逐漸削減了我國文化的優勢。中國的經典文化是一種智慧的能量,對培養人的道德思維、情感心境、人格修養等方麵都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當今整個社會都很浮躁,人人急於求成,高雅的大學校園也不例外。現在很多大學不僅變得浮躁,而且也變得華而不實,它們刻意打造一些形象工程而忽略其內涵建設,過分追求擴招及就業率等功利性指標,忽視了傳統文化的傳授與傳承。身處其中的大學生群體對優秀經典中的美好內容的探討和繼承也越來越少,熱衷各種功利性的工作,淡定的心態愈來愈少,其中的一個表現就是高校流行語的盛行。

第四節 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排解

在這個充滿競爭和危機的社會,到處都有壓力。大學生即將通過學校邁向社會,在這個重要的轉折時期,讓大學生學會如何釋放壓力,正確看待和解決心理問題,排解消極情緒是大學生必須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

21世紀的大學生是融合的一代,他們有以往大學生不可企及的優勢和特長,同時又有以往大學生很不相同的心理體驗和價值困惑。學校方麵應該根據大學生們的特點,給大學生們提供一個良好的人文環境和心理氛圍,在此基礎上幫助大學生擺脫價值困惑,重塑生活目標。引導學生學習傳統文化,充分挖掘和提取傳統文化的道德精髓,將其注入大學生人格教育中去,幫助大學生整合、健全人格。建立健全心理輔導機構、開設心理健康課程、開展心理健康活動。同時,大學生在自己的行為實踐中應努力遵循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仁愛孝悌、謙和好禮、誠信知報、精忠報國、克己奉公、修己慎獨、見利思義、勤儉廉政、篤實寬厚、勇毅力行。一個連自己國家傳統文化美德都不了解的大學生,是不具備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的。作為大學生,應該正確地麵對各種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