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大學生心理健康與貧困(3 / 3)

非語言交際有時也擔負起代替語言的作用。例如,一個在家等待孩子考試結果的父親,隻要看到作為中學生的兒子回家時垂頭喪氣的姿態和表情就已明白了其考試失敗的一切,無須多說一句話。可以設想,如果沒有非語言交流行為對語言交流行為的配合、補充、強調、調節,甚至代替,語言交流將顯得單調蒼白,失去交流的豐富性和趣味性。

非語言交流常常暴露一個人的真正內心秘密,而且對其解讀往往比語言交流傳達出更直接、更準確的信息,解讀也更容易。非語言信息通常並不單獨發生,總是伴隨著其他語言行為。

二、非語言交流與心理交流的關係

個人的心理和非語言交流密不可分,人的非語言行為常常都是由一定的心理決定的。非語言行為往往是情緒、情感等心理特征的一種無意識的表現。

非語言交流可以對人的心理起暗示作用,而暗示是心理取向最重要的驅力之一。積極的暗示有利於心理的健康發展,而消極的暗示將會起反作用。作為重要交流手段的非語言,對心理的暗示極為重大,一個表情一個眼神都會向對方心理傳達充分的信息。人們往往對自己的非語言行為無所察覺,但對別人的非語言行為卻極為敏感,所以一個人的非語言行為往往對交流中其他人的心理有著極大的影響作用。

了解非語言交流與心理交流之間的關係後就不難理解非語言交際對心理的影響作用了。在心理交流中,非語言交流行為和手段比語言行為所起的交流作用更大,這是因為非語言交流最能反映一個人的真實態度、心理活動和價值觀念。在言語交流受到障礙時,其所起的代替、維持甚至挽救交流的作用更是不能低估。事實上,非語言交流貫穿於整個交流過程之中,恰當的非語言交流能對貧困大學生心理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

三、非語言行為對貧困大學生心理的支持

(一)用恰當的眼神讓貧困大學生感到安全、自信和樂觀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人的情緒從中性變得興奮、愉快時瞳孔會不自覺地放大,即兩眼放光,而當人遇到不愉快的人或事時,瞳孔會不自覺地縮小,並伴有程度不同地眯眼和皺眉反應。正因如此,眼睛被譽為心靈的窗口,它不僅能表達友愛、敵意、快樂和痛苦等所有的人類感情,而且可以讓人在實際的溝通中透過對方的眼神來判讀其真實的意圖和思想。它能夠把人的思想、情感、心理變化、學識、品德、性格和審美觀等毫無掩飾地告訴對方,傳達出不便使用語言交流的信息。在交流中,當對方用目光注視著你,並不時地作出一些言語反應,往往表示他對你講的感興趣,而如果對方的眼神遊移不定,左顧右盼,或者低頭不語,往往說明他沒心思聽你講,或者對疏導內容感到厭煩,這時心理健康工作者就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予以處理。心理健康工作者應該做到用親切柔和尊重的目光注視來接受心理輔導的貧困大學生,使他們感受到自己受到重視、肯定和讚許,讓他們感到安全、自信和樂觀。

(二)用正確的體態語向貧困大學生傳達尊重、關愛與欣賞

體態是一種無聲的肢體語言,它通過人的手勢、身體的各種姿態、麵部表情等來傳遞信息。體態是能夠把肉體與精神這兩個世界聯係起來的媒介,它既能體現人的精神魅力,又能體現人的外在魅力。心理健康工作者在對有心理問題的貧困大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時,應以端正的體姿、穩健的動作來增強輔導的吸引力和可信度,保持對方的注意力。在同對方談話或聆聽對方答問時,身體微微傾向對象,表示禮貌和感興趣,可以獲得對方的尊敬和信任。欠身點頭,是表示禮貌和熱情,能增進對方的好感。心理健康工作者要注意輔助語言的使用,借助輔助語言表達自己錯綜複雜的思想和情感,給溝通賦予深刻而生動的含義。在闡述問題,解釋指導時,心理健康工作者應該盡量保持平靜的語氣、中等的語速,給來訪的貧困大學生以穩健、自信、可靠的感覺,借助各種身體動作向他們傳達出尊重、關愛與欣賞,從而拉近兩者的心理距離,有利於進一步的心理輔導。

(三)用適當的人際距離讓貧困大學生感到自然、親切和溫暖

人際距離在這裏指的是在溝通中人與人的空間距離。心理健康工作者在與貧困大學生交流過程中如果挨得太近,會讓有消極心理的貧困大學生產生身體被侵犯的感覺,容易使其感到不安、厭煩甚至引起惱怒,如果離得太遠,雙方說話難以聽清,也看不清彼此的麵部表情,讓他們感到心理距離大,不利於深層次的交流。心理學家認為,在進行麵對麵單獨交流時,比較理想的距離是0.5~1.25米之間,這樣的距離既可以使雙方觀察清楚對方的表情變化、體態手勢,進行目光的交流,說話也不用聲嘶力竭,又可以體現出自然、親切而溫暖的氣氛,拉近彼此之間的心理距離。

(四)用恰當整潔的著裝讓貧困大學生感到尊重、友好和親切

恰當整潔的著裝能夠向接受心理輔導的貧困大學生傳達出尊重、友好和親切,不但有利於他們對心理健康工作者產生接納和好感,增強心理健康工作者的權威信,使心理健康工作得以順利進行,而且有利於消除接受心理輔導的貧困大學生的心理防備,加深心理交流。

參考文獻:

[1]賈蕾高校貧困生常見的不良心理特點及教育策略[J].周口師範學院學報,2007(2)

[2]雷靜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J].民辦高等教育研究,2008(3)

[3]李龍梅高校貧困大學生“心理貧困”問題之我見[J].科技向導,2011(30)

[4]沈國助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自卑心理的成因與調適[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7)

[5]劉剛 杜彥傑大學生自卑心理危機與認知幹預研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0(3)

[6]王聰 王朦朦略論高校貧困生自卑心理現狀和對策[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58)

[7]雲貴彬非語言交際與文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8]楊丹高校貧困學生心理特點的分析與調適[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1)

[9]丁官元高校貧困學生消極心理問題分析及對策[J].湖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3)

[10](日)中村克樹非語言交流的意義[J].國外社會科學,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