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大學生心理健康與貧困(2 / 3)

第二節 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雖然物質生活的貧困會導致情緒波動、學習不適、人際關係緊張等問題的產生,但是,引發貧困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並不僅僅是經濟因素。引發貧困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還包括教育模式、社會比較、資助方式等因素。

一、教育模式的影響

在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下,各級各類學校長期隻注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而忽視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中小學大都以應試教育為主,不論是社會、學校、家庭還是學生本人幾乎都隻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習成績上,不重視對健康人格的培養。而對更可能出現心理問題的貧困學生,社會、學校及家庭都沒有超前的防範意識,更談不上特別的重視,從而導致貧困學生心理上的先天不足。從中學到大學,評價學生的標準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學時期主要以學生的學習成績為主,學習好就是好學生,而大學的評價標準則是多元的,更注重對學生的實際能力和未來發展潛力的評估。貧困學生,特別是來自邊遠落後地區的學生,除了學習之外,在知識麵、交往能力等方麵都可能存在著不足,因而壓力很大。麵對這種巨大的反差,貧困學生缺少足夠的心理準備和抗挫折能力,不能正確地麵對現實,不能正視自我,不能接納自我,因而導致心理問題。

二、社會比較的影響

人與人之間總是要在各個方麵進行比較,進而找出自己的值得驕傲的地方,增強生活的勇氣。但是,不正確的比較卻可能將人引向誤區。學生之間的貧富對比就很容易滋生不良心理。來自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的學生與來自邊農村和經濟落後地區的學生的消費水平相差懸殊,經濟富裕的學生在吃穿用等方麵表現得自由且自信,而貧困學生因為囊中羞澀而無法過上體麵的生活,甚至連基本的生存都可能麵臨困難。這種無法回避的現實比較帶給貧困生沉重的心理負擔。

三、資助方式的影響

毫無疑問,當前學校和社會對貧困生采取了很多資助措施,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善意都會收到理想的效果。如果對貧困生的救助方式不當,會造成他們的心理失衡,導致其心靈受到傷害。例如,有些貧困生在接受別人幫助的過程中,常常感到自己是在接受“施舍”,自尊心嚴重受挫,一些方式不當的幫助對接受幫助者往往造成傷害。

第三節 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維護的一般措施

一、完善資助體係貧困生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是經濟困難,所以為他們提供及時足量的經濟資助無疑是解決心理問題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國家必須完善現有的信貸、獎學金和助學金製度,建立起一套規範的、法製化的資助體係,借助製度的力量來解決貧困生的經濟困難。因此,政府應建立針對貧困生的立法和社會保障體係,使其科學化、法製化、常態化,同時也要加強輿論宣傳,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加大社會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例如:個人讚助,專項個人基金和專項獎學金的設立等,這樣就能擴大資助的覆蓋麵,使之健康有序地發展。

二、增強實踐鍛煉

引導學生投身社會實踐,在實際的工作與學習中強化貧困生的心理素質。應試教育導致了當代大學生缺乏社會實踐經驗,社會閱曆匱乏。因此讓貧困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使其發現自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並通過投身社會實踐充分發揮自身才幹,達到自我的實現。同時,在社會實踐中還可以通過付出勞動獲得報酬來緩解經濟壓力。鼓勵貧困大學生在逆境中勇於磨礪,奮發成才有利於幫助他們正視貧困並學會以積極進取的態度應對所遇到的各種挫折和困難,幫助他們確立貧困也是一種磨礪的理念,讓他們在貧困中奮起。

自信既是一種積極的自我形象,又是一種有效的自我暗示,它決定一個人能否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能,發揮出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實踐可以讓貧困大學生通過實際行動來克服困難,從而增強自尊和自信。實踐可以幫助貧困生培養樂觀的人生態度,清醒地認識到挫折是生活的挑戰,是成功的機遇,在挫折麵前不能氣餒。貧困生應該對自己進行客觀的評價,了解自身的優勢和弱點,正確對待他人的評價,建立真正堅實的信心,擺脫外界影響。

三、豐富校園文化

良好的群體是改善和提高貧困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必要條件。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樹立高尚的校風學風,建設良好的學校秩序,開展多姿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不僅能美化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鼓動學生的求知欲,開闊學生的胸懷,而且還可以激發學生的上進心,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的情緒。組織各種群體活動,增強貧困大學生的交往能力,優化校園人際關係,減少並逐漸消除貧困大學生的自卑情緒和抑鬱心境。

四、加強健康教育

學校應該加強對貧困生心理問題的掌握,及時了解貧困生心理健康的具體狀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將其納入正常的教學體係。在心理谘詢與心理輔導中,幫助貧困生學會接納自我,接納自己的家庭和當前的生活環境,教育貧困生一分為二地看待家庭目前的暫時的貧困。幫助貧困生走出孤獨,學會交往。引導貧困生正確地看待經濟帶來的壓力,克服虛榮心理,主動把自己融入集體中去,不斷學習他人的長處,欣賞並由衷地讚美他人。在心理谘詢與心理輔導中,幫助有心理障礙的貧困生正確理解心理問題,通過正確“歸因”,消除不合理的認知,重新找回健康自我。在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社會對人的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學校在幫助貧困生學業發展的同時,更要做好心理援助工作,幫助他們走出各種心理誤區,為貧困生的健康成長開辟一條綠色通道。

第四節 非語言交流對貧困大學生心理的支持

一、非語言交流的含義非語言交流指的是除語言以外的一切交流方式,一般分為4種類型:(1)體態語言,包括身體姿勢、禮儀動作(握手、親吻、擁抱、微笑、女士優先動作等)以及身體各部分動作所提供的交際信息;(2)副語言,包括沉默、話語轉接時發出的各種非語義聲音;(3)客體語言,包括皮膚的修飾、身體氣味的掩飾、個人用品的使用、家具和車輛所提供的交際信息;(4)環境語言,包括空間信息(身體距離、領地觀念、空間取向、座位安排等)、時間信息、建築設計與室內裝修、聲音、顏色、標識等。前兩類可以稱為“非語言行為”,後兩類可以稱為“非語言手段”。

一般情況下,非語言交際行為對語言交際行為起強調和補充作用。具體來說,非語言交際行為可從5個方麵發揮其輔助作用:(1)重複。例如,你告訴某人辦公樓在教學樓的西麵,同時用手指向西方給以重複。(2)否定。非語言行為所表達的意思可能完全與語言行為相反。例如,甲對乙說“你幹得真不錯”,同時卻向丙使眼色表示不滿 。(3)補充。非語言行為可以對語言行為起到修飾和描述的作用。例如,一個人犯了錯誤以後,一麵檢討,一麵以沉痛或後悔的表情表明自己的心情和態度。(4)強調。頭和手的動作常常可以對所講的話起加強作用。(5)調節。交談時,人們常常以手勢、眼神、頭部動作、停頓暗示自己要講話或不讓人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