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替代父母”階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20年,香港高校學生事務工作一直奉行替代父母的價值理念。當時,學生事務執行機構一直沿用“訓導處”的名稱。顧名思義,學生事務工作人員的主要職責是從上而下、單向地對學生行為紀律發揮訓導功能,規範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管理學生的宿舍、膳食、交通、醫療服務等事務,扮演好“家長”的角色。
第二,學生服務階段。20世紀60年代,隨著香港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與世界各地學生運動的蓬勃興起,香港高校學生事務工作的替代父母理念受到嚴峻挑戰,家長式的訓導方法受到衝擊,代之而起的是以滿足學生各種合理需要為主的對等和雙向的學生事務工作理念。這種理念要求學校要把學生視為學校各種福利資源的消費者,要求學生事務工作人員要致力於學生的生活起居、學業、經濟、情緒和就業等問題的輔導,為學生做理智的抉擇提供意見。20世紀60年代中期,香港大學工作小組研究成立學生輔導服務,是香港高校學生輔導工作萌芽的標誌。1970年香港大學率先成立了學生輔導處,並聘用首位專業輔導人員,初期的輔導多以處理個案為主,針對個體學生出現的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和對策,從而開始香港高校學生輔導工作的探索。
早期以個案為主的學生輔導工作,隻能應付問題而難以把預防工作做在前麵。到20世紀70年代輔導工作逐漸發展成小組活動,開設相關課程,包括如何在大學學習、如何處理和協調人際關係等。70年代中後期,香港浸會大學及香港大學已分別開展同輩輔導訓練,進一步拓展了學生輔導工作的領域。這一時期,由於高等教育的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把學生看成是平等的、應受到尊重的主體,學生的需要、感受和意見應予以重視,體現了學生是學校的主人。因此,“學生訓導處”這個名稱被“學生輔導處”和“學生事務處”所替代。
第三,學生發展階段。20世紀80年代,香港經濟發展迅速,高等教育也逐步由精英教育走向普及教育,由此帶來了學生素質參差不齊等各種問題,給輔導服務工作帶來了更大的工作空間,因此高校輔導工作也得到了更為廣泛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學生事務工作以培養學生的良好生態意識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價值導向,以為學生健康成長提供高質量的服務為宗旨,以營造有助於學生成長的校園氛圍為工作的首要目標,逐步將學生事務工作重心由個別學生拓展至校園整體,使整個校園產生一種充滿教育意義和別具風格的育人氛圍。在此社會背景下,香港高校學生事務工作著重加強了以個人的發展及就業技巧訓練方麵的輔導,提高學生個人的競爭能力和就業機會,加強其麵對挑戰及處理逆境的能力。由於香港高校逐漸意識到學生事務的根本目的是以服務促發展,促使學生走向成熟。因此,“學生事務處”更名為“學生發展處”。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香港,高校學生輔導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的共識。目前香港各高校都形成了非常完備的學生輔導服務,為學生提供各種形式的輔導,促進大學生的全麵發展。
2.香港高校學生事務的工作理念
“以人為本、全人發展”(Whole Person Developing)是香港各大學普遍的教育理念。這種理念是基於對教育與人的價值關係的一種新的認識而提出的,在滿足社會需要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人的主體價值,把人的全麵發展作為教育的終極目標的一種教育思想。學生輔導是落實全人發展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徑,香港各高校的學生輔導工作都圍繞著這個教育理念開展。全人發展教育理念認為教育的至高理想就是培養出德智體群美全麵發展,處世成熟,關心社會,對國家、社會有貢獻的知識分子和專業人才。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達到“全人”的理想,香港高校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人的全麵發展、潛能的充分發揮和人格的完善作為教育追求的目標。一般而言,“全人發展”包含以下七個方麵的教育內容。
德(Spiritual),即德性的發展。它包括個人價值觀和道德觀的建立、人生觀的形成等。這樣一個價值體係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完整人格的塑造是至關重要的,並且能夠使學生在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指導下,批判性地檢驗他們的思考和決定,最終成為社會中有責任感的公民。
智(Intellectual),即智能的發展。它包括知識、技巧和良好學習習慣的獲得,也包括理解、思考、推理能力的發展,創造力、新思想和新觀點的形成。注重的不隻是對現有知識的傳授和理解,更注重的是培養學生具備推理能力、創造能力和對新思想、新觀點的敏銳接受能力,這樣才能使學生終身受益,不斷進步。
體(Physical),即身體的成長。它包括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體能的發展、注重個人儀表等。健康泛指人的身體、精神和心理的良好狀態。教育學生注重體育鍛煉、良好飲食、個人衛生、健康娛樂,這些對身體的健康成長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體能也能促進生產力和創作力,減少工作失誤和提高工作效率。同時,良好的儀表和禮儀也有助於人際關係的發展和啟發個人潛能。
群(Social),即社群的發展,也叫社交的發展。指的是有效地、從容地與來自不同背景的人進行交往,達至融洽相處和彼此滿意的關係。社交的發展包括人際交往禮儀、溝通技巧、理解能力、潛能發揮及領袖才能等方麵素質的培養。這是個人與家人、朋友、同學、同事之間所建立的一種支持係統,當你有需要時,他們會伸出援助之手。
美(Aesthetic),即美藝的發展。它指的是提高學生對美、藝術、大自然乃至人生的欣賞能力和對各種藝術、文化修養活動的積極參與能力,以達到學生自身審美素質的發展。他們認為發展學生的藝術素質和審美能力,能夠提高個人的魅力和道德修養,更好地促進個人潛能的發揮和人際交往的發展,達到個人生活的幸福和事業的康盛。
事(Career),即事業的發展,或者叫職業的發展。在香港,競爭非常激烈,求職的成功與否、職業的好壞與學生在大學期間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有關求職擇業方麵的教育和就業輔導是香港高校非常重視的一個方麵。它包括個人對自己興趣、價值、能力和天賦的認識,對自己未來職業的計劃,做好從大學校園到工作崗位轉變所要求的各種技能和心理準備,以及各種職業領域信息的獲得等。他們認為,開始謀生是人生的一個嶄新階段,良好的開端將為今後事業的成功奠定基礎。
情(Emotional),即情緒的發展。它包括如何認識和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緒,如何感受他人的情緒,如何把情緒引導到積極的方向讓社會接受等。它還包括自信心的建立,人際關係的管理,壓力的處理等。這方麵的發展對精神的健康、問題的解決和衝突的處理是非常關鍵的。並且通過經常察覺自己的心情,明了和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緒,通過溝通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達到更大的成就。
以上七個方麵彼此之間是密切聯係,相輔相成的。通過這七個方麵的發展,可以使每一個主體的人得到全麵發展,充分挖掘出他在各方麵應有的潛能和素質,以達到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最終達到人與社會的共同進步。
3.香港高校學生事務工作人員的角色定位
學生事務工作人員的科學定位,有利於學生事務工作人員正確認識與對待所從事的職業,從而使他們能以積極的心態麵對困難和挫折,在幫助學生健康成長過程中提升精神境界。香港高校學生事務工作以營造有助於學生成長的校園氛圍作為工作的首要目標,將工作重心由個別學生拓展至整個校園,在各個方麵為學生提供完善的學習、生活環境,鍛煉學生各方麵的才能,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學生事務工作人員通過對自身角色的不同定位來履行其職責,並通過獨特的工作機製開展學生事務工作,為學生提供身心發展的機會,以達到學生全麵發展的目標。學生事務工作人員在不同的條件下會充當不同的角色,香港高校的學生事務工作人員主要扮演以下角色。
第一,服務角色。香港地區高校學生事務工作隊伍的角色定位是服務而不是管理,使他們多年來對學生事務工作始終保持高度的敬業精神。學生事務工作的一個重要職責是周到地照顧學生在校期間的包括宿舍、膳食、交通、醫療、獎學金、經濟援助、學生活動及運動設施的管理等。專業化、職業化的學生事務工作隊伍,決定了他們能夠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服務,既提供入學服務、學習輔導、生活服務和健康服務,還能夠在學生事務工作實踐中訓練學生的決策力、掌握時間能力、人際溝通技巧、野外應變力、創造性思維、控製情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