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東亞高校學生事務工作及發展(3 / 3)

第二,輔導角色。香港地區高校學生事務工作非常重視學生輔導工作,可以說,輔導是香港地區高校學生事務工作人員的專業性工作,麵對學生學習、生活中出現的心理、健康、發展、就業等方麵的困惑,學生事務工作人員通過提供谘詢與輔導對學生進行預防性和發展性成長教育,引導他們把自身發展與社會發展聯係起來。輔導的理念是認為大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和思考能力,他們的意見和感受都應受到充分重視;輔導員的職責是就學生在生活、學業、經濟、情緒、就業或組織活動中所遇到的問題,協助他們分析自己的處境,引導他們做理智的抉擇,從而實現為學生健康成長服務的輔導目的。

第三,教育角色。為了增強學生的競爭力,培養出質量俱佳的畢業生,學生事務工作人員在非正規的課堂上發揮其教育角色。非正式教育課程是學生事務部門的工作重點。學生事務工作的目標就是幫助學生挖掘潛能,去適應學業、情緒及行為方麵的發展,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責任感與和諧的人際關係,提高學生對社會的關懷,對社會的責任,輔助學生成長,促進彼此的了解和溝通。因此,學生事務工作人員可以舉辦一些教導學生進行自我認識、理性思維、學習技巧、人際技巧、美育發展、領袖訓練和職業導向等的培訓課程。

第四,橋梁角色。香港地區高校學生事務工作人員發揮著溝通學生與學校其他教學單元的橋梁作用。學生事務工作人員是學校職能管理部門的得力助手,在校園生活中具有承上啟下、協調左右的作用。他們保持著與學校的緊密聯係,搜集和轉達同學們的意見,解釋和落實學校的各項政策,調節各種矛盾和衝突。為了保持有效的溝通,他們強調要與學生維持亦師亦友的關係,引導學生妥善處理與各部門、學校領導之間的關係,妥善處理校園生活與外界環境之間的關係等,鼓勵教學人員參與學生指導或輔導,通過個人或小組麵談,在學生事務工作實踐中促進學生智慧和情感的成長,引導學生參與學生事務工作及校內政策和機製的製定和形成過程,在溝通與協調中邁向“環境育人”、“服務育人”的理想。

第五,危機處理角色。香港地區高校學生事務工作人員是校園危機問題處理的主要承擔者。他們與學生接觸麵廣、相處時間長、對學生情況也最為了解,也容易得到學生的信任,對危及學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突發事件的處理具有明顯優勢。在複雜的現代社會環境與香港地區的多元文化背景下,他們的危機處理角色越來越重要。當校園有危機發生時,學生事務工作人員要積極加以援手,如發生學生自殺、實驗室意外、校園靜坐等情況時,就必須和校方高層人員緊密合作,除解決當前緊急事項外,亦需尋求長遠辦法避免同類危機再度發生。

總之,香港高校的學生事務管理隊伍素質要求很高,從事專業輔導服務的學生事務工作者專業背景主要是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工作學等方麵,絕大多數是雙學士、碩士、雙碩士或博士,具有豐富的工作閱曆,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情感,能熟練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和相關的專業背景為學生提供專業化的服務。學生事務工作作為一個專業性較強的職業,人員流動性不大,職業本身有充分的晉升和發展空間。學生事務工作者在身份界定上既是行政人員,又是教育工作者。

三、中國台灣地區高校學生事務工作及其專業化發展

台灣地區的學生事務管理受西方尤其是歐美教育模式的影響。自1987年戒嚴令廢除以後,台灣社會迅速走向民主化與自由化,高等教育也隨之發生了重要變革,“通識教育”等一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製度模式被廣泛地引入到教育中來。

1.台灣地區高校學生事務工作概況

台灣地區長期以來實行戒嚴體製,大學均設立“訓導處”,配備教官,教官是具有軍階的現役軍人,由學校(公立學校教官)或教育部(私立學校教官)編列預算,學生與教官的人數配置一般為240∶1。台灣實施戒嚴令期間,訓導處主要扮演管理者和保護者的角色,教官對學生開展軍事訓練,學生品行管理與思想政治教育,並從事黨務工作。1987年全島解除戒嚴,1994年高校的訓導處更名為“學生事務處”,但教官體製仍被保留了下來,隸屬於“學生事務處”,其功能定位於負責學生的生活輔導及校園安全維護等。如台灣清華大學的學生事務處下設的生活輔導組中,軍訓教官身份的職員就有7人,其中上校軍官1人,中校軍官5人,少校軍官1人,他們除了在生活輔導組分工負責校園安全、住宿賃居等業務外,還分別對口不同的係所,承擔軍事訓練以及軍事理論課程的講授工作。

“學生事務處”在台灣地區高校中設在校級層麵,與教務處、總務處等並列,負責學生除學業和課堂以外的全部事務。在學生事務處內部,根據工作內容,又分為生活輔導組、衛生保健組、就業輔導組、課外活動組、心理輔導組、學生住宿組等若幹部門,這些分支機構直接麵向全體學生開展管理和服務工作。

台灣地區高校學生事務的工作是除學生課堂以外的事,工作範圍比較廣泛,包括學生生活輔導、課外活動指導、畢業生就業輔導、僑生及外籍生輔導、學生心理輔導、學生活動中心管理、學生住宿服務、衛生保健與醫療、獎助學金評定、工讀活動組織、意外傷害處理、宿舍管理維修、規章製度修訂、校園網管理、軍事訓練等。

2.台灣地區高校學生事務的工作理念

台灣地區的高等教育從20世紀80年代起,開始推行“通識教育”的理念,至20世紀90年代全麵鋪開,並使台灣地區通識教育的量化過程深入為質化階段。

從教育的目的看,台灣地區通識教育以培育完整的人格為主要目標,通過在基礎教育課程和專業課程之外,廣泛開設通識教育課程,力圖補救知識過於專精化所導致的學生片麵發展問題,希望培養學生具有廣博的知識、開闊的胸襟、具備人文素養和社會責任感,成為智能、道德、審美等全麵發展的有教養的人。

從教育的內容看,台灣地區的通識教育是係統地開設通識課程,與基礎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並駕齊驅,課程按知識體係、方法體係和價值體係科學分類,一般由專門的“通識教育中心”組織運作。通識教育課程是學生的必修課,被劃分為3~7個領域,采用“套餐製”,注重文理交叉,通過人文與科學並重的教育,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

從實現通識教育的途徑看,包含有三部分: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潛在課程。正式課程為課堂教學的課程;非正式課程是指廣泛開展社會調查、社會實踐活動、校園文化活動,潛在課程是指建設校園景觀、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台灣地區高校普遍強調通識教育是每一位教師的責任,注重師生的共同參與,加強教師、學生之間的溝通,使通識教育課程設計符合學生的需要。同時建立通識教育的推動機製,建立定期評價製度,定期召開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通識教育成果研討會等,以保證通識教育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台灣地區高校學生事務工作在“通識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引導學生了解生活的意義與價值,增進對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學知識的綜合了解,幫助學生通達不同領域、培養學生觸類旁通的能力、創新的能力、協調合作的能力、關懷的能力、負責的能力、對公共事務的參與能力,成為一個高素質的社會人。

高校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製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體製的形態與特點是與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環境相契合的。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高校學生事務具有的先進性,對任何一個勇於挑戰全球化時代的大學來說,都是有借鑒價值的。同時也應清醒地認識到學生事務管理的完善是持續發展的過程,要不斷地從本國及其他國家的高校吸取經驗,才能不斷修正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