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健全的專業組織。英國學生事務工作者有諸多行業和專業協會,這些專業組織在專業規範和專業培訓等方麵進行了具體而又富有操作意義的規定,它們在英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發展過程中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專業組織如下:英國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協會、大學教師發展培訓聯合會、英國高校大學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協會、英國心理學家學會、英國谘詢與心理治療協會等。
第五,完備的評估監控體係。英國高校學生事務人員狀況已經被納入高等教育質量保證評估體係,具有較為完備的聘任、評估與監控製度。
隨著英國學校的飛速發展和對歐美人才教育理念的大量引入,英國在教學理念、辦學風格等諸多方麵非常明顯地體現出了內外包容的特點。英國大學的學生事務人員可以麵向社會招聘,實行合同用工製,規定學生事務人員既要具有相關的專業知識,又要具有相關的豐富社會實踐經曆,從而保障了整體隊伍的優良素質。大學還建立了一套非常縝密的評估聘用員工的製度,其中包括在係、所和學院層麵所做的考核和評估,必要時也可由學校出麵進行評估。學校對於學術人員和非學術人員作出不同層麵的聘任規定。高級非學術人員(比如學生事務中心主任,以及其分管部門的主要負責人)與學術人員一樣,每三年要接受一次工作評估。由至少三個部門以上的四至五個高層管理人員組成的評審委員會對他們進行評審檢查。被評審者要以報告的形式詳述過去三年的職責和責任,並提出對未來發展的設想和規劃,然後提交評審委員會評審。評審委員會還將搜集40~50位學術及行政部門的員工對被評審者的反饋意見。
英國各高校不僅采取學生評價專業教師的辦法,也采取學生評價學生事務人員的辦法。由於英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隊伍中有相當一部分由學生導師組成,“導師製”的實行,使得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可以與教師密切交流和溝通,拓寬視野、激發創新能力。由於導師麵對的是學科、專業不同的學生,對於導師的考核相對比較困難,於是學生網絡在線調查便成了一種考核途徑。學生個人都設有自己的個人賬戶,可以根據學校的需要和安排及時登錄網站,對相關教師進行網上評價,由於是個人實名登錄,要求學生的評價客觀和公正,這樣在很大程度上保證測評的信度和效度。
英國高校申訴、控訴係統及司法終審的不斷完善,對高校學生事務人員有著重要的督促作用。英國高校大多采取較為完善的監控製度,分不同層麵進行工作彙報和總結,以期達到自控和他人監督的目的。監控主要是以書麵報告和口述的方式進行。時間從一個月一次到一年一次不等。每個部門都設有監控負責人,負責自己所監管範圍內人員的工作計劃、工作表現、工作效果等。當監控報告指出值得注意的問題時,負責監控人必須同時建議解決問題的方案。對於每次的監控總結要求相關負責人、學生和同事共同參加進行總結考核,考核的內容都納入個人的評價體係之中。
二、德國高校學生工作及其專業化發展
德國是近代意義大學的發源地之一,其高校學生事務工作的發展模式和運行機製對世界各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大學生服務中心
德國大學的管理機構將主要精力集中於日常的教學和科研等學術性工作,其他的非學術性事務管理不再由大學承擔。在德國的學生事務管理中,學生處的職能主要與學生的學習及就業有關,而關於學生的心理健康、生活園區等問題則由獨立於大學之外的社會機構“大學生服務中心”予以負責。
德國大學生服務中心創建於1919年,原名為“大學生互助協會”。經過近百年的發展,該中心已成為在全德擁有62個分部的現代化大學生服務機構。
大學生服務中心的組織機構一般由董事會、管理委員會、總經理和中心內部管理機構四部分組成。成員中既有學生代表、教師代表,也有校長代表和社會知名人士代表。這種格局的組成有利於更好地實現服務中心的社會化管理效益。另外在大學生服務中心下設三個專業委員會:學生公寓專業委員會、學習促進(貸學金管理)專業委員會及學生食堂專業委員會。
德國大學生服務中心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在公法基礎上建立的社會服務機構,其職責是承接國家委托的各項任務並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主要職能包括六大方麵:一是促進教育的發展。受聯邦政府的委托,德國各地的服務中心每年都會根據“聯邦教育促進法”,向學生提供貸款和助學補助,並宣傳“教育促進法”,受理學生的一些申請,以保證學生能夠順利畢業,促進學業的完成。二是宿舍管理。大學生服務中心主要承擔向學生提供住宿、介紹、聯係其他渠道住房的信息。三是開辦幼兒園。由於德國大學生中約有10%已生兒育女,因此為了讓這些年輕的父母能夠安心完成學業,德國大學生服務中心向他們提供了價格優惠、地點較為便利、開放時間更為靈活的幼兒園。四是管理食堂。在德國大學生服務中心不僅設有食堂,同時設有咖啡廳等場所,售價也較為優惠。五是谘詢服務。在德國大學的機構設置中,學生處並不承擔相關谘詢服務,谘詢服務由獨立機構大學生服務中心承擔,包括心理谘詢服務、社會事務谘詢和法律谘詢服務。六是文化娛樂活動。德國的大學生服務中心不僅為學生團體提供文化活動場所,並在組織、經費等方麵給予支持,同時為學生開具旅遊優惠證明等,方便學生外出旅遊。
德國的大學生服務中心的管理模式曾在全球高等教育中產生重要影響,其主要原因是大學生服務中心的管理人員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管理人員學曆層次高。在管理人員中呈現出高學曆趨勢,從總經理到各部門的負責人,大部分都具有博士學位及教授職稱,這促使大學生服務中心不僅在實踐方麵有所突破,在理論方麵也有所發展。二是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高。大學生服務中心的管理人員具有多方麵的職業管理知識,甚至是某一方麵的專家。三是管理人員的法律意識強。管理人員知法懂法,依法管理,依法經營,並能用法律保護自己的權益。
2.德國學生事務管理的特點
第一,學生事務由校外機構承擔。德國高校學生事務工作機構依據職能設置,分工較細,針對性較強。德國的大學作為教學和科研機構,固守於學術性活動的界限,至於學生事務工作一般分兩大塊,學生事務工作中與學習有關的服務與管理,由高校專門的學生事務工作人員負責,而學生非學術性事務的管理主要不是由大學承擔,學生活動與生活服務的學生事務工作主要通過社會化途徑來實現。高校成立聯絡辦公室,在本校學生與社會性服務機構之間起溝通和協調作用。不少學生事務工作是由合作性的公司、企業來完成的,政府和企業也會依據國情設立負責學生事務的有關機構。
第二,學生事務實行國家與地方兩級管理,帶有官方色彩。全國性的主管機構是聯邦學生事務局,管理地方總共62個大學生事務局,它們的服務對象是分布於16個州的180個城市的180萬大學生。大學生事務局的管理構架充分體現出自治、製衡的特點,分三級管理層次:代表大會、董事會和總經理。代表大會由該事務局服務的大學的教授代表、學生代表和行政領導等組成,主要職責是聽取和審議總經理的工作報告,選舉董事會;董事會由大學教授、行政領導、學生代表以及事務局工作人員和社會人士代表組成,主要職責是審議、批準財務預算,總經理任命,評審總經理工作等;總經理則是大學生事務局的經營代表,直接負責本地區學生事務工作的運作、管理。
三、法國高校學生工作及其專業化發展
在當代,法國高校的辦學規模一般比較大,學生人數一般都在1萬人以上,但是專門的學生事務工作人員比較少。學生事務工作的組織機構一般獨立設置,並在學校高層領導中設專門的學生事務工作負責人。法國公立大學中一般設有專司學生事務的副校長與學術副校長、財務副校長。法國高校在學生事務管理體製及方式上體現出以下特點。
1.高校內學生事務管理機構分散
法國在學生事務管理方麵,無統一的學生事務管理機構進行綜合管理,在機構設置方麵比較分散。以普羅旺斯大學為例,在普羅旺斯的學生事務管理機構中,以CEVU(學生學習與生活理事會)最為重要,因為其他學生事務管理機構的工作均由此機構派生而來。在CEVU中,由40名成員組成,包括16名科研人員和教師組成的團隊、16名學生組成的團隊以及4名理事會選舉的成員組成,其中一名可由校長提名為副校長。同時大學總務處兼會計處處長也由該理事會的成員及董事會成員擔任。CEVU的主要職責是為教學過程各階段提供教學方針、教學評估等方麵的谘詢服務;為教學成本、教學項目、教學補貼等方麵提供政策谘詢服務;為大學生順利入學、改善生活和學習、參與各類活動等提供方法谘詢;對住宿學生及殘疾學生的相關事宜進行谘詢。另一個重要的學生事務管理機構是BE(學生生活辦公室),學生生活辦公室作為學生與大學間最常見的接觸地,是為改善大學生日常生活狀況,並為大學生創新項目提供幫助而設立的。它的主要職責為:對創新項目的分配及所需的資金提供幫助;為豐富大學生活,使大學生活充滿活力而不斷提供相關服務;為殘疾學生提供相關服務,使他們更方便地融入高等教育,並給他們在大學期間的學習提供幫助。
2.高校學生事務工作的社會化程度很高
在法國,校外機構承擔學生事務,學生事務工作的社會化程度高。學生事務管理根據國家立法,由國家教育部領導並出資資助的專門組織——全國大學生事務服務中心(CNOUS)承擔。CNOUS成立於1955年,受法國教育部領導,由教育部部長任命其行政委員會的主席,屬於有法人資格和經費自主權的公立機構,總部設在巴黎。而對各大學提供直接服務的則是它在各地的分支機構,被稱為“庫斯”(CROUS),共有28家地區中心,16家地方中心和40家專門機構,共有雇員1.2萬名。在管理上,CNOUS領導CROUS,CROUS則定期向CNOUS彙報工作。
3.事務與學術事務相脫節,商業化傾向明顯
在法國,學生事務管理均是帶有企業運作特點的自治性組織,所提供的產品就是針對學生的各種服務,諸如食宿、打工、就業、文化等。法國的學生事務工作運營中,財政上自負盈虧,這樣,成本與利潤等始終牽動著經營管理者的神經,服務的質量與價格成為他們能否立足與成功的關鍵。因而,防止虧空,往往要比擔憂服務對象考試焦慮、就業無著落更具有優先權,而且,由於置身校園之外,對大學變化的反應顯得遲鈍,難以及時滿足學生的特殊需要,不利於與學術性活動相互配合,相互促進。
對大學生來說,享受社會化的服務比由學校提供的服務要愉悅一些,因為學校管理體製中對學生事務的服務與管理難免會打上行政官僚的印記。當然社會化的學生事務服務方式使學生要支付較多費用,而且大多數服務要求學生走出校門、步入社會才能夠實現,這在無形之中加深了學生與社會的聯係,使學生的日常生活更加社會化。在此體製下,學校也省去了為提供此類服務需付出的人事與管理經費。